下面這兩份名單 你認識多少人?
第一份名單: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堂、王云錦、劉子壯、陳沆、劉福姚、劉春霖。 第二份名單:曹雪芹、胡雪巖、李漁、顧炎武、金圣嘆、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
哪份名單上你認識的人多一些? 前者全是清朝科舉狀元; 后者全是當時落第秀才。 .......
人生無限! 真正的考場 從來就不在學校! 無論高考結果如何,淡定! 高考成績已經出爐。 金榜題名固然可喜,考砸了可怎么辦呢? 高考或許可以影響你的未來,卻絕不會決定你的人生。 未來還長,路在腳下。 不信?看看他們如何走出高考的“陰霾”
馬云 數學曾得1分 1982年,18歲的馬云迎來了生命里的第一次高考。他的報考志愿表上赫然寫著:北京大學。當年,他的數學成績是——1分。 心灰意冷的馬云和表弟去賓館應聘服務生,讓老板給拒了。通過找關系,才做了一份給出版社送書的活兒。19歲那年,他再次走進高考考場,數學成績19分! 馬云又開始了一遍打工一邊復習的日子。到了20歲那年,他參加了第三次高考。這次,數學考了79分,但總分數比本科線還是差5分。 當年,杭州師范英語系由于剛升到本科,以至于報考的學生竟然不夠招生數。校領導做了一個令馬云感覺是天上掉餡餅的決定,那就是讓幾個英語成績好的專科生直升本科。于是,英語成績很牛的馬云以本科生的身份踏進了杭州師范。
俞敏洪 英語從33分到95分 俞敏洪參加了1978年的高考。他報考的常熟市地區師專外語錄取分數線是38分,俞敏洪的英語卻只考了33分。 高考失利,俞敏洪在家里開手扶拖拉機、插秧、割稻,后來去大隊初中當了代課老師。1979年,再次參加高考,總分過了錄取分數線,但英語只考了55分,而常熟師專的錄取分數線變成了60分,結果再度落榜。 俞敏洪參加了一個專門針對外語高考的輔導班。他和二十多個男孩一起住在一個連廁所都沒有的大房間里。早上和大家一起背單詞、背課文、做題、討論,晚上10點半熄燈以后,大家全部打著手電在被窩里背單詞。 1980年的高考開始了,英語考試時間是兩個小時,俞敏洪僅僅用了40分鐘就交了卷。分數出來了,俞敏洪的英語是95分,總分387分。當年,北大的錄取分數線是380分。 李修平 曾三次落榜 當初,李修平高考連續三年落榜,父親卻從來沒有為她“走后門”找工作。父親的話里沒有絲毫通融:“你如果繼續復習考大學,我支持你;你如果不想考了,就把檔案放在街道上,聽街道的安排。” 李修平特別不服氣:姐姐哥哥都上了大學,怎么我就不行?后來她考上了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離家時,父親送給她幾句話:“生活要樸素,學習要努力,做人要坦誠。”這是一個父親送給女兒的“規矩”。 徐靜蕾 考化妝專業被拒之門外 徐靜蕾曾說:“7歲的我騎著自行車穿梭于偌大的北京城去學畫,一心要考中戲的舞美系和工藝美院,卻名落孫山;當年報考中央戲劇學院舞美系化妝專業時,我愣是被拒之門外。沒想到出來的時候遇上一位導演,誤認為我是表演系的學生,我猛然動了上北京電影學院的念頭。考電影學院的時候,我連一段舞蹈都沒跳完,考官無奈地讓我繞著大教室跑一圈!就這樣,我居然就稀里糊涂地跑進了表演系。” 李安 第二次落榜時,數學差0.67分 第一年參加中國臺灣聯考,李安以6分之差落榜。第二年重考,數學差了0.67分,再度落榜。李安的父親是臺南一中的校長,李安的兩次落榜對于李家來說難以接受。 后來,李安幾經努力,考上藝專影劇科。據他形容,那是“靈魂第一次獲得解放”,而他也是那時才發現,原來人生可以不是千篇一律的讀書與升學。 此后,李安學芭蕾、寫小說、練聲樂、畫素描。大學落榜者李安,最終成為了奧斯卡最佳導演李安。 輸了考試,并不代表輸了人生有時只有遇到挫敗時,才能看出人的偉大:“學會輸”關乎孩子的命運 “我的孩子怎能輸?我的孩子要樣樣都強!”試問:這是不是很多家長的真實想法? 關心愈切,心也愈急,結果家長和孩子往往都會輸不起。這樣的環境里,孩子往往只被教如何去贏,卻不知道怎樣面對輸。 然而,面對挫折,是人生重要一刻,如何讓孩子在輸的時候、平凡的時候,收獲美好,考驗著我們的教育。 教會孩子從追求贏到學會輸人在順風順水的時候,你往往看不出他的差別。只有遇到挫敗時,才能看出人的偉大。 有位全運會柔道的冠軍,他說心得的時候,講剛剛開始訓練的時候,第一課就是學會摔倒之后不受傷,你首先必須不斷被人打敗,然后你會滾翻、用特定姿勢確保你倒下之后,傷不了你。這是最重要的一課,我們也要教會孩子失敗之后不受傷,在失敗后看到光明。 教會孩子從追求贏到學會輸,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我的兒子他小的時候,特別喜歡和他的爺爺下軍棋、圍棋、象棋。為什么?每次都是他爺爺輸,后來我看不過去,我和他下,每次都會讓他輸。盡管他不愿意和我下,但我每次必須讓他跟我下,必須學會輸,不然特別危險。 走出三次挫折,就知道挫折后有光明什么叫挫折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在經受挫折的時候,知道有光明。為什么有些孩子跳樓?就是他經受挫折后,他覺得就完了,覺得就一敗涂地了。 人生不是這樣,我們必須要讓孩子知道,敗了不要緊,敗了一定還是有光明在的。但是你光靠說教,是不行的。只有他在一次次失敗中,你帶他去尋找,是不是還有一線亮光,是不是就可以走出來了。走出三次后,他就知道挫折后有光明,就沒有更大的人生風險。 有人就說,你能不能請老師專門輔導下,讓他們別垮了,我說不可以。因為一旦老師介入,學生很多東西就得按老師想法做了。 短處我才不管呢!我是用我的長處來工作和生活的當我們的孩子有一短處的時候,我們的家庭、社會和學校,都急著做一件事,就是去補短。其實,更重要的是,盡快去發現長處,他一定有自己的長處。 奧運會開閉幕式的導演王潮歌,她說,短處?短處我才不管呢!我是用我的長處來工作和生活的。這人非常有個性,人家就是能做出《印象劉三姐》、《印象西湖》,很能和別人合作。 一個家庭若如果緊緊抓住孩子優勢,培養15年時間,你什么中考、高考,都不在話下。但就是我們不淡定,我們老搖擺,我們老怕輸在起跑線,最終我們就真的輸了,最終你什么優勢也沒發現。 有一部很著名的教育電影,印度的《世界與星星》,大家可以看看。講的是一個很不會學習的孩子,分數是零分。但是他遇到一個老師,變成了寶貝,成為一個繪畫的天才。“發現真的你,找到自己,你就是太陽,光芒萬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