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和楚:南北風格大不同 唯一的相同就是他們的開國都很艱難 而在這一時期受封的諸侯,還有一南一北兩個邊遠之國,南邊是楚,而這北邊的諸侯國,就是燕。 當時,與周公同時執掌周政的,還有一位大臣,那便是召公。當周公的兒子受封前往魯國之際,召公的兒子姬克也得到了老父的命令,前往今北京的房山一帶,此地原本有一個據說叫做偃的方國,只是早已衰亡。召公的這個封國,其實便是沿用了它的名稱,只是音留字改,叫做燕國而已。 召公為什么不去燕國?他的理由和周公不去魯國相似。魯國畢竟距離中原尚算近,這燕國可就太遠了。所以召公這一輩子,基本上沒怎么去過這塊領地,他基本是留在了鎬京。據說,因為成王的年輕不懂事,他的兩位叔父,也就是周公和召公這兩個人,不得不分挑重擔。以當時的陜,也就是今日的三門峽為界限,兩位大佬將大周江山一分為二,周公管東邊,召公管西邊。所以到而今,召公分管的這塊地域,猶有陜西之名。 因為遠在北方邊陲,燕國的發展,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遠遜色于內陸諸國,尤其是周公后裔的魯國。整個西周時期,燕國也幾乎沒有任何新聞事件引起中心地帶的注意,一直要到春秋時期,當山戎入侵的警報傳至中原大地,甚至齊桓公的大軍不得不北上燕山來救援之際,這個邊陲小國才稍稍引起內陸人士的些許注意,然而,這也是僅此而已。燕地的真正發達,一直要等到兩千年后的宋遼金之際。 這是在北方,而在南方,這個受封之國,叫做楚。 為什么叫楚呢?有這么一個說法,據說源自2008年的“清華簡”,其中有一篇《楚居》的記載,說楚國的先君夫人,在生產之際難產了,大家都知道,難產這檔子事,中國人臨到民國之世還有奪人性命的新聞,所以穴熊的老婆,也就很不幸,在產下兒子之后死去。當時的巫師,便用一根“楚”來幫她包裹埋葬,這“楚”其實就是荊條。而他的后裔,為了紀念逝去的亡母,便把自己的國家叫做“楚”! 歷史上楚國的源流,則不得不說說它的先君鬻熊,曾是周文王的老師,這事聽上去好像很有面子。可是實際上并沒帶來什么明顯的好處,楚國真正的受封,一直要拖到鬻熊的曾孫熊繹,成王才給他一塊封地,而這塊地更遠在今湖北西部的荊山。所以后來的楚國,也常被叫做“荊”,漢朝興起,劃分州界之際,這塊土地便叫做了荊州。
熊繹的封地在南方,就當時而言,可以說是“遠南”,差不多歐洲人說非洲的感覺。周人的地理概念,但凡說到楚,那就是南的極致,燕,則是北的極致,再往南或往北,那都是蠻荒世界,不在文明范疇之內了。 正是因為如此,據說成王那會一度對周公的忠誠很不認可之際,這周公便暫時離開了朝廷中樞,你可以說他是出去給自己散散心,也不妨認為是遭遇了排擠,總之他是離開了中央,一路向南,這便來到了楚國。一直要等到成王發現,周公當年甚至祈禱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替二哥也就是成王的老爸武王死之際,成王才恍然悔悟,召回了周公,待他依然如初。 楚被人視為邊鄙荒郊,這種感覺自然不好。而楚君在西周諸侯群里的遭遇排斥感,更是強烈。據說他曾經和齊、衛、晉、魯四國的君侯一起去見周天子,大家也都知道那四個諸侯,三個是姬家的“自己人”,一個是大周的首席功臣,待遇自然優而上,所以天子分給他們珍寶之器,而熊繹呢,卻什么都沒有,光在那跌分了。 “憑什么這么對我,別忘了我祖上還做過文王的老師(這個老師估計是體育老師)捏,尊師重道你們曉得哇!”
熊大哥的憤憤不平,又哪能入那幾位核心諸侯的法眼呢?結果是誰都不理他,熊大氣得都快昏過去,這一回國,便發憤圖強,要振興楚國,讓那幫中原人瞧瞧自己的厲害。 這個宏偉的遠大理想真的太遠大,熊繹是無法實現,他的兒子熊艾也不行,可是這個南方的楚國倒不是真的就這么“熊”下去,慢慢地,它就露出了自己的利齒,來熊噬整個南方,以至于中央大國的周天子,不得不親自來到南方巡視,他便是周朝的第四任君王——昭王姬瑕。 好吧,這就故事來了,咱下集就來說說昭王與熊家的恩怨情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