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原因周朝的根據地主要在今天的渭水流域一帶。牧野戰后,周在全國的局勢基本穩定下來,就不得不面對一個幸福的煩惱——如何加強對廣大東方地區的軍事占領,尤其是對殷商遺民的控制。 為了鞏固統治,周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封諸侯。 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控制。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了統治范圍,并逐步構織出全國的交通網絡。周的文化形式也借由分封出去的諸侯逐步覆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 分封對象周大封同姓貴族、異姓功臣以及虎帝王之后于新占領的東方。據荀子說,周初共分封了71國。其中姬姓國53個,占了絕大多數。 其中屬于文王諸子的封國有:管(今河南鄭州)、蔡(今河南上蔡)、郕(今山東汶上北)、霍(今山西霍縣)、魯、衛、毛(今河南宜陽東北)、曹(今山東定陶)、滕(今山東滕縣)、畢、原、酆、郇(今山西臨猗縣)。 屬于武王諸子的有邘、晉、應(今河南平頂山)、韓(今山西芮城縣)四國。 屬于周公后裔的有凡(今河南省輝縣西南)、蔣(今河南淮濱東北)、刑、茅(今山東金鄉境內)、胙(今河南延津)、祭、六國。 此外還有一些比較疏遠的宗族如虢仲(今河南滎陽)、虢叔(今陜西寶雞)等。 周之子孫,茍不狂惑者,莫不為天下之顯候。 如此眾多的姬姓諸侯國分散居于全國各地,據記載,這些封國大小不等,有的只是是畿內的采邑,也有一些幅員遼闊。它們廣泛地分布在 中原地區內,與眾多的舊國錯雜在一起,這就直接加強了周王室的統治力量。 兩次分封 指的注意的是周初共進行了兩次大規模分封,而不是一次。 第一次發生在武王滅商后,規模較小。
這次分封對象主要是古先賢之后,以及功臣和武王自己的幾個較為年長的弟弟。 第二次分封也就是比較著名的周公分封。 周公東征平定三監之亂后,征服了商、奄、蒲姑等廣大東土。為了更好的控制新占領的土地,監視被統治的人民,周公進行了大規模的分封。 對于廣大殷都舊地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以朝歌為中心,劃定武夫(約在今河南河北交界處)以南,莆田以北,封給康叔,建立衛國。很快把殷都改造成了周的方國。 東方以商丘為中心,分封給了舊殷貴族中反紂最為激烈的微子啟,稱為宋公,使其保持商人的宗祀。 東方的奄,是周公東征的主要對象之一。叛亂平定后,便由周公自己受封,命長子伯禽前往建立魯國。魯國的封疆:北及泰山之下,東過龜、蒙,南包鳧、嶧諸山。附近的小國,都是它的附庸。魯國自建立之初就成為代表王室鎮撫徐、奄、淮夷的東方大國。 在海、岱之間的薄姑故地。由師尚父受封,在營丘(今山東淄博)建立齊國。齊國是東方的大國之一,對于反抗周王室的侯伯之國,齊國有征伐的特權。它是周王室控制渤海沿岸和萊夷地區的重要力量。 河東地區,是北通太原防御群翟內侵的前哨。據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為了加強鎮守,封成王同母弟叔虞于唐國故地,建立晉國。 在北方,為了加強對燕山南北和遼西一帶的戎翟部落,封召公奭于薊(今北京市西南),建立燕國。燕國把周的影響力一路散播到白山黑水之間。 除了這些較為著名的大封國外,還在南方淮水上游建有蔣、息(河南息縣)等同姓國;在淮、漢之間建有以隨國為主的“漢陽諸姬”。以此來加強對巴、濮、楚、鄧等部的控制。 周初分封制是特定歷史時期下的政治產物。有其自身的獨特意義。分封的諸多諸侯國在西周初年起到了以藩屏周,監視被征服的的各地民眾,鞏固統治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