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時病論歌括新編》春傷于風

     名醫體為本診所 2016-06-28
      卷三 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大意

      一、概述

      春傷于風,夏生飧泄者,此不即病之伏氣為患也。蓋風木之氣,內通于肝,肝木乘脾,脾氣下陷,日久而成泄瀉。經云:'邪氣留連,乃為洞泄'。皆為伏氣而成。然而尚有寒瀉、火瀉、暑瀉、濕瀉、痰瀉、食瀉等,本不因乎伏氣,但為便于區別,亦分述如下。蓋飧泄則完谷不化;洞瀉則直傾于下;寒泄則脈遲溺白,腹中綿痛;火瀉則脈數溺赤,陣痛陣瀉;暑瀉則煩渴面垢;濕瀉則胸痞不渴;痰瀉則時瀉時止;食瀉則曖氣吞酸,瀉下腐臭。腹瀉之病,蓋于斯矣。

      《靈樞經》云:'春傷于風,夏生后泄腸澼。'腸僻者,古之痢名也。夫痢:有風、寒、熱、濕、噤口、水谷、休息、五色之分。均宜詳辨。風痢:似腸風下血而有痛墜;寒痢:下稀水而清腥,腹痛甚;熱痢:便似魚腦而稠粘,窘迫而痛(注);濕痢:色如豆汁,胸悶腹痛;噤口痢:下痢不食或嘔不能食;水谷痢:糟粕膿血雜下;休息痢:時發時止;五色痢:膿血混雜而下。總之,痢癥類型很多,宜分別治之。所謂夏生后泄腸澼者,是指風痢而言。其余之痢,在夏為少,在秋為多。茲將諸痢特點分述如下:

      (總括)

      春傷于風夏飧泄,春不即病夏成痢。

      飧泄洞瀉皆伏氣,風木內通肝乘脾。

      脾氣下陷久成瀉,分寒火暑濕痰食。

      飧泄直傾洞完谷,寒瀉腹痛溺白遲。

      火瀉陣痛溺赤數,暑瀉煩渴面垢題。

      濕瀉胸痞口不渴,痰瀉時瀉而時停。

      食瀉噯氣酸腐臭,泄瀉之別如斯矣。

      腸澼為痢有多型,風熱寒濕噤口稱。

      水谷休息五色等,八者癥象各區分。

      風痛墜血腸風似,熱痢窘痛魚腦形。

      寒痢清腥便稀水,濕痢豆汁悶腹疼。

      噤口不食或痢嘔,水谷糟粕便血膿。

      休息時發而時止,五色膿血混雜成。

      夏生后泄指風痢,余痢秋多夏少分。

      (注釋)

      '窘':窘急。'迫':迫切。'窘迫而痛':是很急切,迫不及待的要解大便,而又腹痛,便不爽。

      二、分述

      (一)飧泄

      《內經》云:'春傷于風,夏生飧泄'。推其致病之因,凡風邪、木勝、寒氣、脾虛、伏氣。皆能致泄(瀉)。論其發病之由,良由春傷于風,風氣通于肝,肝木之邪,不能條達,郁伏于脾土之中,中土虛寒,則風木更勝,而脾土更不主升,反下陷而為泄也。經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所以當春升發之令,而不得發,交夏而成斯癥矣。其脈兩關不調或弦而緩,腸鳴腹痛,完谷不消,宜以培土瀉木法治之(1)。如尺脈沉遲,按之無力,乃屬下焦虛寒,寒則不能消谷而成是病,宜以補火生土(2)法治之。倘脈細小而遲,手足寒者,不易治也。勉以暖培卑監法(3)治之。倘日久谷道不合,或肛門下脫,乃元氣下陷,急以補中收脫法治之。總之,飧泄之病,屬虛者多,屬實者少,如執治瀉不利小便之偏,必致不起矣。

      (歌括)

      飧泄良由春傷風,傷風之氣與肝通,

      肝木有邪不條達,郁伏久在脾土中,

      中土虛寒木更勝,脾不主升下陷從,

      兩關不調或弦緩,完谷不化腹痛鳴,

      治以培土瀉木法,脾健肝調泄自停。

      沉遲無力下虛寒,食停補火生土能。

      細小而遲手足冷,暖培卑監可奏功。

      谷道不合肛門脫,氣陷補中收脫宗。

      飧泄虛多屬實少,執利之偏必致兇。

      (注釋)

      (1)培土瀉木法:即培中暖土而瀉肝木,此乃治腸鳴腹痛完谷不化之法。

      (2)補火生土法:即補命門之火以生脾土,為治命門火衰,久瀉虛痢之法。脾腎固則瀉自止。

      (3)卑監:即土不及之謂也。暖培卑監法:即暖培脾土之法,治脾土虛寒泄瀉。

      (二)洞泄

      經云:'春傷于風夏生飧泄,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因風木之邪,留連既久,木氣克土,則倉稟不藏而為洞泄。此即伏氣之為病也。其癥:脈象軟緩乏力或脈兼弦,身重神疲,肢體懈怠,下利清谷,小便短赤等,宜培土瀉木法加蒼術、澤瀉治之。經曰:'腎脈小甚為洞泄'。蓋腎為胃關,因腎虛失藏閉之職,伏邪乘虛而深陷也,宜補火生土法加煨葛、荷葉治之。總之,脾虛以補中為先,腎虛以固下為亟,風勝佐疏透,濕勝佐滲利,臨癥之際神而明之可也。

      (歌括)

      風木留連克土氣,倉稟不藏為洞泄。

      軟緩乏力兼關弦,身重肢怠而神疲,

      下利清谷溺短赤,培土瀉木蒼澤隨。

      腎虛失藏邪乘陷,補火生土葛荷宜。

      脾虛總以補中先,腎虛固下亦為亟。

      風勝疏透濕滲利,臨癥之間神明奇。

      (三)寒瀉

      寒瀉者,因寒而致瀉也。不比飧泄洞泄皆屬于春傷于風之伏氣。寒泄致病之源,是由感受寒氣,寒氣內襲于脾,脾胃受寒則陽虛,虛則不司運用,清陽之氣不主上升,反下陷而成便瀉。其便澄沏清冷,儼如鴨糞,腹中綿痛,小便清白,脈緩怠近遲,宜用暖培卑監法去黨參、益智,加木香、楂炭治之。若有濕癥所著,又宜佐化濕之藥。臨機應變,隨癥加減可也。

      (歌括)

      寒瀉寒氣襲脾中,脾寒慢虛失運動。

      清陽不升反下陷,儼如鴨糞清沏澄,

      腹疼溺白脈遲緩,暖培卑監去智參,

      加楂木香隨癥治,若兼濕著佐宣溫。

      (四)火瀉

      火瀉,即熱瀉也。經云:'暴注下迫皆屬于熱'。其癥瀉出如射,有燙熱感,肛門焦痛難禁,腸嗚,痛陣瀉陣,瀉后復感滯澀不暢,脈數苔黃,溺赤而澀,口渴,此皆火瀉之癥也。張介賓曰:熱勝則瀉。而小便不利者,以火乘陰分,水道閉塞而然,宜用通利州都法(1)去蒼術加黃苓、黃連治之。論治之法,蓋暴注新病者,實熱閉塞者,形氣強壯者,小腹脹滿者,均可以利。如久病陰虧,氣虛屬寒者,皆不可用通利之法也。

      (歌括)

      火瀉如射燙肛門,焦痛難禁腹疼嗚。

      疼陣瀉陣復滯澀,溺赤渴數苔黃呈。

      火乘陰分水道閉,通(利)州(都)去蒼加連苓。

      暴注新病實熱塞,體強腹滿通利能。

      久病陰虧氣虛寒,通利州都切莫行。

      (注釋)

      (1)州都:指膀胱。《黃帝內經素問》:'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通利州都'是指疏通膀胱,使排尿通利之意。

      (五)暑瀉

      長夏暑濕之令而患泄瀉,多屬暑瀉。蓋暑熱之氣,不離乎濕。因為天之暑氣下逼,地之濕濁上騰,人在氣交之中,氣從口鼻而入,直擾中州,脾胃失消運之權,清濁不分,上升精華之氣,反下降而為便瀉矣。其癥:瀉出稠粘,小便熱赤,脈來濡數或沉滑,面垢有汗,口渴喜涼,周身發熱如火炎,宜以清涼滌暑法以卻燔蒸。如夾有濕邪,則口不甚渴,當佐木通、澤瀉。若濕盛于暑,則仿濕瀉之法治之。

      (歌括)

      暑瀉長夏暑濕令,天暑下逼地溫騰。

      人在氣交口鼻入,擾中失職清濁混。

      瀉出稠粘溺赤熱,面垢有汗喜冷飲,

      濡數沉滑身火炎,清涼滌暑卻燔蒸。

      夾濕不渴佐通澤,濕勝于暑濕瀉尋。

      (六)濕瀉

      經云:'濕勝則濡泄'。又曰:'濕多成五泄'。可見泄瀉之病屬濕為多。濕侵于脾,脾失健運,不能滲化,以致闌門不能泌清別濁,水谷并入大腸而成泄瀉。其癥:脈象緩澀,瀉水而無腹痛或微痛,胸前痞悶,口不作渴,小便黃赤,大便稀溏等。治法宜通利州都,以滲利膀胱。州都通則瀉自止矣。

      (歌括)

      濕瀉侵脾失健運,不能滲化阻闌門。

      不渴便溏溺黃赤,脈來緩澀胸痞悶,

      水瀉腹痛或不痛,通利州都瀉自停。

      (七)痰瀉

      痰瀉者,因痰而致瀉也。昔賢云:'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蓋痰乃濕氣而生,濕由脾弱而起。脾為太陽濕土,得溫則健,一被寒濕所侵,即形困頓。脾困則健運失權,水谷之精微變而為痰。痰氣上襲于肺,肺與大腸相表里,若大腸固,則肺經自病而成痰嗽。腸不固,則胸腹迷悶,頭暈惡心,神色不瘁(注),時瀉時停等。宜以化痰順氣法治之。氣順痰消,則瀉自止矣。

      (歌括)

      痰瀉因濕由脾虧,脾被寒侵困頓憊。

      脾陽困頓失健運,精微變痰上襲肺。

      大腸若固成痰嗽,不固移腸痰瀉墜,

      胸腹迷悶脈弦滑,頭昏惡心色不瘁(注)

      時瀉時停化痰(順)氣,氣順痰消病自退。

      (注釋)

      瘁:即勞累之意。'神色不瘁'是指精神顏色沒有勞累的表現。

      (八)食瀉(附:飲瀉)

      食瀉者即胃瀉也。由于脾為濕困不能健運,陽明胃腑失其消化,以致食積太倉而成便瀉。其脈,氣口緊盛或右關沉滑。其癥;吞酸噯臭,惡聞食氣,腹滿甚而不瀉,得瀉則腹疼緩解,當用楂曲平胃法治之。又有渴能飲水,水下腹瀉,瀉而大渴,名為'溢飲滑瀉',即《金匱要略》中之飲瀉,是由水漬于胃而然。宜用增損胃苓法去厚樸、蒼術,加白術、甘草治之。須辨癥詳明,不可混稱。

      (歌括)

      食瀉因脾為濕困,胃失消化食積屯。

      右關沉滑氣口緊,吞酸惡食胸脘悶,

      腹痛不瀉瀉得快,楂曲平胃迎刃應。

      渴飲復瀉為飲瀉,水積于胃增(損)胃苓,

      加入術草去蒼樸,食瀉飲瀉莫混稱。

      (九)風痢

      《針經》云:'春傷于風,夏生后瀉腸澼'。注家謂春令傷于風邪,風木內干,損其胃氣,則清陽之氣不能上升,反內陷而為飧泄,久則傳太陰而為腸澼(注)。因風所致,故稱風痢。其癥:先瀉后痢,脈沉小而弦,腹微痛而有后重,似腸風而下清血,此由春令之伏氣至夏而發,屬木勝土虧之候。如體質素寒者,則用培土瀉木法加木香、蒼術治之;如體質素熱,則宜本方去吳萸、炮姜,加黃苓、黃連、煨葛根治之;如胸悶溺赤,必夾濕也,宜佐赤苓、澤瀉治之;如吞酸噯腐,為夾食也,佐山楂、厚樸治之。

      (歌括)

      風木內干損胃氣,清陽內陷為飧泄。

      久則傳脾成腸澼,因風而致為風痢。

      先泄后痢沉小弦,腹有微痛后重繼,

      體寒培土瀉木法,再加蒼術木香隨。

      體質素熱去吳姜,加入苓連煨葛宜。

      胸悶溺赤濕苓澤,噯腐夾食楂樸議。

      (注釋)

      腸澼:痢癥名,為風痢損傷胃氣,日久傳于太陰所致。

      (十)寒痢

      寒痢之癥,多因炎熱貪涼,過食生冷,冷則凝滯,中州之陽不能運化(注),清氣不升,脾氣下陷,以致腹痛后重,痢下白色,稀而清腥,脈遲苔白者,當去其寒,兼扶脾土,則痢自止,宜用暖培卑監法佐以楂炭、木香治之。但寒痢亦有呈赤色者,不可不別,總以脈遲苔白為據。倘脈數苔黃,便為熱痢,溫熱之品又不可亂施也。須細辨之。

      (歌括)

      寒痢冷飲過貪涼,寒滯中州不運陽。

      腹痛后重二便白,清腥脈遲苔白茫,

      祛寒扶脾痢自止,暖培卑監佐楂香。

      又有寒痢下赤色,脈遲苔白辨癥詳。

      脈數苔黃為熱痢,溫熱之品不可嘗。

      (注釋)

      中州:指脾也。《難經·第四難》:'脾者中州'。

      (十一)熱痢(附:暑痢)

      熱痢,起于夏秋之交,熱郁濕蒸,人感其氣,內干脾胃,脾失健運,胃不消導,熱夾濕食,醞釀中州而成滯下之癥。其癥:脈滑數有力,里急后重,煩渴引飲,喜冷畏熱,小便熱赤,痢下赤色如魚腦,稠粘而穢者是也。治宜清痢蕩積法加檳榔、楂肉。如體弱者以生軍改為熟軍。如因暑氣致病者,名為暑痢,其癥:自汗發熱,面垢嘔逆,渴欲飲水,腹內攻痛,小便不通,痢血頻迸等。以清涼滌暑法去青蒿、西瓜翠衣,加黃連、荷葉治之。

      (歌括)

      熱痢發病夏初辰,熱郁濕蒸脾胃侵,

      熱夾濕食失健運,醞釀中州滯下成,

      滑數有力里急重,煩渴畏熱喜冷飲,

      小便色赤痢亦赤,稠粘而穢魚腦形,

      清痢蕩積加檳楂,體弱生軍易熟軍。

      尚有暑痢自汗熱,面垢嘔逆溺不通,

      渴飲腹痛血頻迸,清涼滌暑荷連增,

      減去青蒿與瓜翠,臨機應變神而明。

      (十二)濕痢

      濕痢,有寒濕、熱濕之分。寒濕為痢,腹微痛而后墜,胸痞悶而不渴,不思谷食,小便清白或微黃,痢下白色或為豆汁,脈緩近遲,宜用溫化濕邪加木香治之;熱濕為痢,里急后重,忽思飲,飲亦不多,忽思食,食亦乏味,小便熱赤,痢下赤色或淡紅焦黃,脈濡數,當用通利州都法去蒼術,加木香、黃連治之。又有陰虛患痢,里急欲便,虛坐努責(注)者,不可偏言乎濕而投滲利,利之益傷其陰。可用當歸、白芍、生地、丹皮、阿膠、澤瀉、石蓮子等隨癥加減。

      (歌括)

      寒濕之痢腹綿疼,后墜不渴胸痞悶,

      小便清白或微黃,痢下白色豆汁形,

      不食脈緩或近遲,溫化濕邪木香增。

      熱濕之痢脈濡數,思飲不多食無味,

      小便熱赤痢亦赤,焦黃淡紅里急墜,

      通利州都去蒼術,加入木香黃連配。

      陰虛里急坐努責,防傷其陰勿滲利,

      歸芍地丹阿連澤,隨癥加減切注意。

      (注釋)

      '虛坐努責':是形容屢欲大便,但雖用力,而大便卻排不出的現象。

      (十三)噤口痢

      噤口者,下痢不食,或嘔不能食也。痢而能食,知胃未病,如不能食,是由脾家濕熱壅塞胃口而成。又有誤服利藥犯其胃氣者;止澀太早邪留于中者;脾胃虛寒濕邪干犯者;氣機閉塞熱邪阻隔者;穢濁在下惡氣熏蒸者;肝木所勝乘其脾胃者;宿食不消水飲停滯等等,皆能使噤口也。一般以調中開噤法,隨癥加減,緩緩調治,望其有效。更宜細審脈象,如右脈沉細浮濡或緩怠無力,為胃虛;洪大急滑,為火熱;浮大或浮弦,為濁氣上壅;沉而滑,或右澀滯,為宿食停積;遲細者為胃寒;弦急者為木勝。倘或絕不思食,下痢無度為難治。可用獨參湯,合陳倉米濃煎頻服,幸挽萬一。

      (歌括)

      噤口或嘔食不能,脾濕熱壅胃口成。

      或因誤利犯胃氣,止澀太早邪留坑;

      脾胃虛寒濕邪犯;穢積在下惡熏蒸;

      氣機閉塞熱阻隔;宿食不消水飲停;

      肝木所勝乘脾胃;諸因皆使噤口成。

      調中開噤隨加減,參照脈象辨分明;

      右部浮濡或沉細,緩怠無力胃虛因;

      浮大浮弦濁上壅;洪大急滑火熱征;

      遲細胃寒弦木勝;沉滑右澀宿食停。

      絕不思飲痢無度,獨參倉米煎服頻。

      (十四)水谷痢

      水谷痢者,糟粕膿血雜下,腹微疼,頻頻登圊,(注),飲食少餐,四肢困倦,脈來細小無力或關部兼弦,此因脾胃虛寒,虛則健運無力,寒則消化失能,當用暖培卑監法治之。亦當詳其病因,如因風木克土,土虛不運,宜本方內加白芍、防風;因勞役過度,脾陽困倦者,加黃芪、荷葉;因下焦無火,不能熟腐者,加故紙、吳萸;因痢后中虛,飲食停積者,加陳皮、楂肉。總之,痢癥不離乎脾胃有病,或木勝,或火衰,因癥加減,庶乎無誤。

      (歌括)

      水谷痢下腹微痛,糟粕膿血頻登圊,

      細緩無力關兼弦,飲食少餐四肢困,

      脾胃虛寒難消谷,暖培卑監加所因;

      風木克土加防芍,勞困脾陽芪荷增;

      下焦無火萸故紙;痢后虛積加楂陳。

      痢癥不離脾胃病,木勝火衰隨癥行。

      (注釋)

      '圊':讀如青。便桶,一作廁所。'頻頻登圊',是指大便頻頻欲解,屢有入廁之意。

      (十五)休息痢

      下痢屢發屢止,久而不愈,面色萎黃,脈形濡滑者,為休息痢也。多因止澀太早,積熱未盡,或不能節飲食,戒嗜好,時發時止。亦有過服寒涼而致者;肝脾內傷而致者;元氣下陷而致者;腎虛不固而致者。皆當審其因而治之,擬以調中暢氣法,使其氣機得暢,則積熱自清。中州得調,則脾胃自復。倘或腹中隱痛,宜加吳萸、姜炭,以化中焦之寒;赤痢纏綿,當佐秦皮、白芍,以清肝脾之血;肛門重墜,則加升麻、桔梗,以升下陷之元;虛滑不禁,即加骨脂、龍骨,以固下焦之脫。更宜辨其脈象,若脈沉實,雖日久仍當攻下,宜細辨之。

      (歌括)

      屢發屢止痢不停,休息之痢各有因;

      未能節食戒嗜好,止澀太早積未盡;

      過服寒涼肝脾損,腎虛不固下陷成;

      宜用調中暢氣法,氣機得暢積自清;

      腹痛姜萸化中寒,赤痢纏綿秦芍增;

      虛滑不禁脂龍固,肛門重墜加麻梗;

      細究脈象若沉實,日久仍攻當細節。

      (十六)五色痢

      《金匱要略》:五色痢者,五色膿血相雜而下也。若有臟腑尸臭之氣則兇,是因止澀太早,或滯熱下之未盡,蘊于腸胃而傷臟氣也。如進補養之藥均不見效者,則知非澀之太早,即下之未盡也。若脈實有力,雖日久仍當攻下。還應辨其虛實。初起者為實,日久者為虛;里急后重者為實,頻頻虛坐者為虛;脈實有力者為實,脈虛無力者為虛;虛者宜補,以補火生土法治之;實則宜瀉,以清痢蕩積法治之。

      (歌括)

      五色雜下似血膿,臟腑尸臭則病兇。

      止澀太早滯未盡,蘊于腸胃臟器損。

      若進補養俱不應,脈實日久仍當攻。

      辨癥論治分虛實,脈實有力為實證。

      實則初起里急重,清痢蕩積法可從。

      虛則久病脈無力,虛坐補火生土循。

      選按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春傷于風夏生飧泄'。是言風傷于表,則內應于肝,肝氣乘脾,故為飧泄。《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春傷于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是言風氣通肝,春肝木旺,木勝脾土,故為洞泄;《針經》:'春傷于風,夏生后泄腸澼'。三者名異而實同。《難經》又云:'濕多成五泄'。(注)據此泄痢之疾,除風木伏氣外,脾虛濕勝,實致病重要因素之一。故雷氏論治,多以補中瀉木,補火生土,暖培卑監等為基本方法,隨證加減。綜觀其意,對脾胃功能特別重視,蓋以脾胃為后天之本,且與消化功能有直接重要影響故耳。但其中有非因伏氣為病者,而雷氏一并言之,蓋便于互相參照,以資鑒別,臨床幸勿忽諸。

      (注釋)

      五泄: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見《難經·第五十七難》)。

      三、擬用諸法

      (一)培中瀉木法

      (方歌)

      培中瀉木治伏氣,飧泄洞泄與風痢。

      苓術芍草吳茱萸,陳防姜炭荷葉蒂。

      (藥物)白術、白芍、陳皮、防風、茯苓、甘草、炮姜、吳萸。

      (方解)

      此方是治伏氣飧泄、洞泄之主方,術、芍、陳、防,四味即劉草窗痛瀉要方,用之為君,以其瀉木而益土也。佐苓、甘以培中,姜炭以暖土,吳萸疏木以止痛,荷葉升清而助脾。

      (二)補火生土法

      (方歌)

      補火生土飧洞賅,久瀉虛痢命火衰。

      桂附吳萸菟絲子,益智骨脂芡蓮偕。

      (藥物)

      附片、肉桂、菟絲、補骨脂、吳萸、益智仁、芡實、蓮肉。

      (方解)

      此治飧泄、洞泄、命門火衰、久瀉虛痢之主方。以桂、附辛甘大熱,補命門之火以生脾土;菟絲、補骨脂溫補其下;吳萸、益智暖其下中,中下得其溫暖,則火土自得相生,完谷自能消化;更佐芡實、蓮子補其脾且固其腎。蓋火土生,脾腎固,飧泄洞泄自然就愈矣。

      (三)暖培卑監法

      (方歌)

      暖培卑監脾虛寒,水谷冷痢泄瀉纏。

      二術參苓益智草,葛根梗米炮姜炭。

      (藥物)

      潞黨、茯苓、白術、甘草、姜炭、蒼術、益智仁、葛根。

      (方解)

      此治脾土虛寒泄瀉、冷痢、水谷痢等之有效方。法中用四君理中以暖其脾土。因脾喜燥,故佐以蒼術;喜溫,故佐以益智;喜升,故佐以葛根;喜甘,故佐以梗米。相輔相成,收效益顯。

      (四)補中收脫法

      (方歌)

      補中收脫痢久作,谷道不合肛門脫。

      氣虛下陷術參芪,罌粟黎勒榴草芍。

      (藥物)東洋參、黃芪、白術、甘草、罌粟殼、白芍、訶黎勒(注)、石榴皮。

      (方解)

      主治泄痢不止,氣虛下陷,谷道不合,肛門下脫,以參芪術草之甘溫,補中州以升其陷;罌粟訶黎之酸澀,止瀉痢且斂其肛;榴皮為引,取其酸以收脫,澀以住利也。

      (注釋)

      訶黎勒:即訶子,亦稱黎勒,為收脫止瀉藥。

      (五)通利州都法

      (方歌)

      通利州都主滲利,火瀉濕瀉濕熱痢。

      苓澤蒼術車前子,滑通桔梗滲開提。

      (藥物)

      茯苓、澤瀉、蒼術、前仁、通草、滑石、桔梗。

      (方解)

      主治火瀉、濕瀉、濕熱、痢疾等癥。首用茯苓甘淡平和,以通州都(注)為君;澤瀉咸寒下達,而走膀胱為臣;佐蒼術之苦溫以化其濕;車前通滑之甘淡以滲其濕;更佐桔梗之升提以升上啟下,則收效知宏矣。

      (注釋)

      州都:是指膀胱而言。《內經》:'膀胱者州都之官也'。

      (六)清涼滌暑法

      (方歌)

      清涼滌暑治暑溫,暑熱暑瀉秋暑能。

      扁豆青蒿通甘草,苓翹瓜翠滑石成。

      (藥物)

      滑石、甘草、青蒿、扁豆、連翹、茯苓、通草,加西瓜翠衣。

      (方解)

      主治暑溫、暑熱、暑瀉、秋暑。滑石、甘草即河間之天水散,以滌其暑熱;更加蒿扁瓜衣以加強清暑之力;佐蓮翹以清心;用通苓而滲濕。所以滲濕,蓋取其暑必挾濕之意耳。

      (七)化痰順氣法

      (方歌)

      化痰順氣痰氣閉,痰瘧痰瀉食瘧貴。

      苓半厚樸廣木香,甘草陳皮生姜配。

      (藥物)

      茯苓、制半夏、陳皮、甘草、廣木香、厚樸,加生姜。

      (方解)

      主治痰瘧痰瀉,兼治食瘧等癥。苓、夏、陳、甘,即局方二陳湯,為化痰之要劑。加木香、厚樸,以行其氣。氣行,則順而不滯。所謂化痰須順氣,氣行痰自消也。木香、厚樸,在某種意義上還有治瀉之作用。

      (八)楂曲平胃法

      (方歌)

      楂曲平胃食瀉因,兼治食瘧此方靈。

      楂肉神曲蒼術草,陳皮厚樸雞內金。

      (藥物)

      楂肉、神曲、蒼術、厚樸、陳皮、甘草,加雞內金。

      (方解)

      主治食瀉、食瘧。蒼陳樸草,系局方平胃散,為消導之要劑。佐渣肉健脾去積,神曲消食住瀉,雞金消水谷,治瀉利,為治食瀉之良方。

      (九)增損胃苓法

      (方歌)

      增損胃苓小便赤,腹疼水瀉襲暑濕。

      二苓藿香蒼術滑,厚樸澤瀉陳皮適。

      (藥物)

      蒼術、厚樸、陳皮、豬苓、茯苓、澤瀉、滑石、藿香。

      (方解)

      主治暑濕內襲,腹痛水瀉,小便赤熱。蒼、樸、陳皮以化濕,即平胃散損去甘草;二苓、澤瀉拆利濕,即五苓散損去桂術;增滑石清暑滲濕,藿香止瀉和中。凡因暑濕而致瀉者,此方最佳。

      (十)清痢蕩積法

      (方歌)

      清痢蕩積脈滑數,熱痢夾食溺赤渴。

      芩連芍草酒大黃,枳殼木香荷煨葛。

      (藥物)

      廣木香、黃連、酒制大黃、枳殼、黃芩、白芍、甘草、葛根。加荷葉為引。

      (方解)

      主治熱痢夾食,脈滑數,煩渴溺赤。首用香、連以治痢,加枳、黃以蕩積,芩、芍以清血,甘草以解毒。更用荷葛升提。用于實熱之痢多能奏效。

      (十一)溫化濕邪法

      (方歌)

      溫化濕邪小便白,寒濕為痢胸痞塞。

      曲陳蔻樸枳藿香,蒼術加姜為引則。

      (藥物)

      藿香、蔻殼、神曲、厚樸、陳皮。加生姜為引。

      (方解)

      主治寒濕釀痢,胸痞溺白。藿香、枳殼,宣上下之邪滯;神曲、厚樸,化脾胃之積濕;陳皮理其氣分,蒼術化其濕邪,更佐生姜溫中,中焦通滯自下矣。

      (十二)調中開噤法

      (方歌)

      調中開噤痢不食,潞黨黃連半夏制。

      藿香石蓮陳蒼術,絕不欲食連去之。

      (藥物)

      潞黨、黃連、制半夏、藿香、石蓮肉,加陳倉米。

      (方解)

      主治下痢不食或不能食(噤口痢)。凡噤口痢脾胃俱憊,潞黨補其中州,黃連清其余痢,半夏和中止嘔,藿香醒胃蘇脾,石蓮開其噤,陳米養其胃。如絕不思食,可減去黃連。

      (十三)調中暢氣法

      (方歌)

      調中暢氣治虛氣,脾虧泄瀉休息痢。

      參術芪草鮮荷葉,煨廣木香陳腹皮。

      (藥物)

      潞黨、白術、黃芪、甘草、陳皮、腹皮、煨廣木香。加鮮荷葉。

      (方解)

      主治中虛氣滯,休息痢,脾虧泄瀉。參、芪、術、草調其中州;陳、腹、木香宣暢氣分;加荷葉助脾胃而升陽。

      四、備用成方(計十二方)

      草窗痛瀉方:

      (主治)腹痛便瀉不止。

      (藥物)白術、白芍、陳皮、防風。久瀉加升麻。

      (服法)煎服。

      胃苓蕩:

      (主治)中暑傷濕,腹痛泄瀉。

      (藥物)豬苓、茯苓、白術、澤瀉、肉桂、厚樸、蒼術、陳皮、甘草。夾食者加楂肉。

      (服法)煎服。

      四神丸:

      (主治)脾腎兩虛久瀉。

      (藥物)肉果霜、破故紙、五味子、吳萸、棗肉。

      (服法)搗成丸服。

      胃關煎:

      (主治)脾腎虛寒作瀉,甚至久瀉,腹痛冷痢等。

      (藥物)熟地、山藥、干姜、吳萸、扁豆、白術、炙草。

      (服法)水煎服。

      姜茶飲:

      (主治)寒熱瘧及赤白痢。

      (藥物)生姜、茶葉等量。

      (服法)濃煎服。

      香連丸:

      (主治)下痢赤白,膿血相雜,里急后重。

      (藥物)木香、黃連。

      (服法)醋糊為丸。

      芍藥湯:

      (主治)下痢膿血稠粘,腹痛后重。

      (藥物)芍藥、歸尾、黃芩、黃連、木香、檳榔、大黃、甘草、肉桂。

      (服法)煎服。

      蒼術地榆湯:

      (主治)脾經受濕,痢疾下血。

      (藥物)蒼術、地榆。

      (服法)煎服。

      補中益氣湯:

      (主治)煩勞內傷,陽虛自汁,氣虛不能攝血,久痢久瘧。

      (藥物)人參、黃芪、白術、炙草、歸身、陳皮、柴胡、升麻,加姜棗。

      (服法)煎服。

      真人養臟湯:

      (主治)瀉痢日久,虛寒脫肛。

      (藥物)人參、白術、當歸、白芍、罌粟殼、訶子、肉豆蔻、木香、炙甘草、肉桂。

      (服法)煎服。

      肉蓯蓉湯:

      (主治)噤口痢,日久不愈,下焦累虛。

      (藥物)肉蓯蓉、附子、人參、姜炭、當歸、白芍。

      (服法)煎服。

      人參樗皮散:

      (主治)臟毒夾熱下血,久痢膿血不止。

      (藥物)人參、樗白皮(醋炒)。

      (服法)等分為末,水飲或酒調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亚洲成A人一区二区三区| 116美女极品a级毛片| 亚洲理论在线A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中文字幕有码| 天天影视网色香欲综合网| 国产精品未满十八禁止观看| 亚洲午夜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 日韩免费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日韩精品亚洲专在线电影| 亚州少妇无套内射激情视频|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国产午夜A理论毛片| 免费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V亚洲国产V第一次| 亚州少妇无套内射激情视频|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导航 | 国产毛1卡2卡3卡4卡免费观看 | 日本乱偷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怡红院妓院| 黄又色又污又爽又高潮动态图 | 成人av午夜在线观看| 欧美性XXXX极品HD欧美风情| 视频二区中文字幕在线| 精品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紧身裤|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拍夜夜添久久精品大|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制服| 永久黄网站色视频免费直播| 国产高清色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另类ts人妖一区二区| 丰满少妇被猛男猛烈进入久久|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在线|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宅男| 另类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少妇高潮水多太爽了动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