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春傷于風夏生飧泄大意 一、概述 春傷于風,夏生飧泄者,此不即病之伏氣為患也。蓋風木之氣,內通于肝,肝木乘脾,脾氣下陷,日久而成泄瀉。經云:'邪氣留連,乃為洞泄'。皆為伏氣而成。然而尚有寒瀉、火瀉、暑瀉、濕瀉、痰瀉、食瀉等,本不因乎伏氣,但為便于區別,亦分述如下。蓋飧泄則完谷不化;洞瀉則直傾于下;寒泄則脈遲溺白,腹中綿痛;火瀉則脈數溺赤,陣痛陣瀉;暑瀉則煩渴面垢;濕瀉則胸痞不渴;痰瀉則時瀉時止;食瀉則曖氣吞酸,瀉下腐臭。腹瀉之病,蓋于斯矣。 《靈樞經》云:'春傷于風,夏生后泄腸澼。'腸僻者,古之痢名也。夫痢:有風、寒、熱、濕、噤口、水谷、休息、五色之分。均宜詳辨。風痢:似腸風下血而有痛墜;寒痢:下稀水而清腥,腹痛甚;熱痢:便似魚腦而稠粘,窘迫而痛(注);濕痢:色如豆汁,胸悶腹痛;噤口痢:下痢不食或嘔不能食;水谷痢:糟粕膿血雜下;休息痢:時發時止;五色痢:膿血混雜而下。總之,痢癥類型很多,宜分別治之。所謂夏生后泄腸澼者,是指風痢而言。其余之痢,在夏為少,在秋為多。茲將諸痢特點分述如下: (總括) 春傷于風夏飧泄,春不即病夏成痢。 飧泄洞瀉皆伏氣,風木內通肝乘脾。 脾氣下陷久成瀉,分寒火暑濕痰食。 飧泄直傾洞完谷,寒瀉腹痛溺白遲。 火瀉陣痛溺赤數,暑瀉煩渴面垢題。 濕瀉胸痞口不渴,痰瀉時瀉而時停。 食瀉噯氣酸腐臭,泄瀉之別如斯矣。 腸澼為痢有多型,風熱寒濕噤口稱。 水谷休息五色等,八者癥象各區分。 風痛墜血腸風似,熱痢窘痛魚腦形。 寒痢清腥便稀水,濕痢豆汁悶腹疼。 噤口不食或痢嘔,水谷糟粕便血膿。 休息時發而時止,五色膿血混雜成。 夏生后泄指風痢,余痢秋多夏少分。 (注釋) '窘':窘急。'迫':迫切。'窘迫而痛':是很急切,迫不及待的要解大便,而又腹痛,便不爽。 二、分述 (一)飧泄 《內經》云:'春傷于風,夏生飧泄'。推其致病之因,凡風邪、木勝、寒氣、脾虛、伏氣。皆能致泄(瀉)。論其發病之由,良由春傷于風,風氣通于肝,肝木之邪,不能條達,郁伏于脾土之中,中土虛寒,則風木更勝,而脾土更不主升,反下陷而為泄也。經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所以當春升發之令,而不得發,交夏而成斯癥矣。其脈兩關不調或弦而緩,腸鳴腹痛,完谷不消,宜以培土瀉木法治之(1)。如尺脈沉遲,按之無力,乃屬下焦虛寒,寒則不能消谷而成是病,宜以補火生土(2)法治之。倘脈細小而遲,手足寒者,不易治也。勉以暖培卑監法(3)治之。倘日久谷道不合,或肛門下脫,乃元氣下陷,急以補中收脫法治之。總之,飧泄之病,屬虛者多,屬實者少,如執治瀉不利小便之偏,必致不起矣。 (歌括) 飧泄良由春傷風,傷風之氣與肝通, 肝木有邪不條達,郁伏久在脾土中, 中土虛寒木更勝,脾不主升下陷從, 兩關不調或弦緩,完谷不化腹痛鳴, 治以培土瀉木法,脾健肝調泄自停。 沉遲無力下虛寒,食停補火生土能。 細小而遲手足冷,暖培卑監可奏功。 谷道不合肛門脫,氣陷補中收脫宗。 飧泄虛多屬實少,執利之偏必致兇。 (注釋) (1)培土瀉木法:即培中暖土而瀉肝木,此乃治腸鳴腹痛完谷不化之法。 (2)補火生土法:即補命門之火以生脾土,為治命門火衰,久瀉虛痢之法。脾腎固則瀉自止。 (3)卑監:即土不及之謂也。暖培卑監法:即暖培脾土之法,治脾土虛寒泄瀉。 (二)洞泄 經云:'春傷于風夏生飧泄,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因風木之邪,留連既久,木氣克土,則倉稟不藏而為洞泄。此即伏氣之為病也。其癥:脈象軟緩乏力或脈兼弦,身重神疲,肢體懈怠,下利清谷,小便短赤等,宜培土瀉木法加蒼術、澤瀉治之。經曰:'腎脈小甚為洞泄'。蓋腎為胃關,因腎虛失藏閉之職,伏邪乘虛而深陷也,宜補火生土法加煨葛、荷葉治之。總之,脾虛以補中為先,腎虛以固下為亟,風勝佐疏透,濕勝佐滲利,臨癥之際神而明之可也。 (歌括) 風木留連克土氣,倉稟不藏為洞泄。 軟緩乏力兼關弦,身重肢怠而神疲, 下利清谷溺短赤,培土瀉木蒼澤隨。 腎虛失藏邪乘陷,補火生土葛荷宜。 脾虛總以補中先,腎虛固下亦為亟。 風勝疏透濕滲利,臨癥之間神明奇。 (三)寒瀉 寒瀉者,因寒而致瀉也。不比飧泄洞泄皆屬于春傷于風之伏氣。寒泄致病之源,是由感受寒氣,寒氣內襲于脾,脾胃受寒則陽虛,虛則不司運用,清陽之氣不主上升,反下陷而成便瀉。其便澄沏清冷,儼如鴨糞,腹中綿痛,小便清白,脈緩怠近遲,宜用暖培卑監法去黨參、益智,加木香、楂炭治之。若有濕癥所著,又宜佐化濕之藥。臨機應變,隨癥加減可也。 (歌括) 寒瀉寒氣襲脾中,脾寒慢虛失運動。 清陽不升反下陷,儼如鴨糞清沏澄, 腹疼溺白脈遲緩,暖培卑監去智參, 加楂木香隨癥治,若兼濕著佐宣溫。 (四)火瀉 火瀉,即熱瀉也。經云:'暴注下迫皆屬于熱'。其癥瀉出如射,有燙熱感,肛門焦痛難禁,腸嗚,痛陣瀉陣,瀉后復感滯澀不暢,脈數苔黃,溺赤而澀,口渴,此皆火瀉之癥也。張介賓曰:熱勝則瀉。而小便不利者,以火乘陰分,水道閉塞而然,宜用通利州都法(1)去蒼術加黃苓、黃連治之。論治之法,蓋暴注新病者,實熱閉塞者,形氣強壯者,小腹脹滿者,均可以利。如久病陰虧,氣虛屬寒者,皆不可用通利之法也。 (歌括) 火瀉如射燙肛門,焦痛難禁腹疼嗚。 疼陣瀉陣復滯澀,溺赤渴數苔黃呈。 火乘陰分水道閉,通(利)州(都)去蒼加連苓。 暴注新病實熱塞,體強腹滿通利能。 久病陰虧氣虛寒,通利州都切莫行。 (注釋) (1)州都:指膀胱。《黃帝內經素問》:'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通利州都'是指疏通膀胱,使排尿通利之意。 (五)暑瀉 長夏暑濕之令而患泄瀉,多屬暑瀉。蓋暑熱之氣,不離乎濕。因為天之暑氣下逼,地之濕濁上騰,人在氣交之中,氣從口鼻而入,直擾中州,脾胃失消運之權,清濁不分,上升精華之氣,反下降而為便瀉矣。其癥:瀉出稠粘,小便熱赤,脈來濡數或沉滑,面垢有汗,口渴喜涼,周身發熱如火炎,宜以清涼滌暑法以卻燔蒸。如夾有濕邪,則口不甚渴,當佐木通、澤瀉。若濕盛于暑,則仿濕瀉之法治之。 (歌括) 暑瀉長夏暑濕令,天暑下逼地溫騰。 人在氣交口鼻入,擾中失職清濁混。 瀉出稠粘溺赤熱,面垢有汗喜冷飲, 濡數沉滑身火炎,清涼滌暑卻燔蒸。 夾濕不渴佐通澤,濕勝于暑濕瀉尋。 (六)濕瀉 經云:'濕勝則濡泄'。又曰:'濕多成五泄'。可見泄瀉之病屬濕為多。濕侵于脾,脾失健運,不能滲化,以致闌門不能泌清別濁,水谷并入大腸而成泄瀉。其癥:脈象緩澀,瀉水而無腹痛或微痛,胸前痞悶,口不作渴,小便黃赤,大便稀溏等。治法宜通利州都,以滲利膀胱。州都通則瀉自止矣。 (歌括) 濕瀉侵脾失健運,不能滲化阻闌門。 不渴便溏溺黃赤,脈來緩澀胸痞悶, 水瀉腹痛或不痛,通利州都瀉自停。 (七)痰瀉 痰瀉者,因痰而致瀉也。昔賢云:'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蓋痰乃濕氣而生,濕由脾弱而起。脾為太陽濕土,得溫則健,一被寒濕所侵,即形困頓。脾困則健運失權,水谷之精微變而為痰。痰氣上襲于肺,肺與大腸相表里,若大腸固,則肺經自病而成痰嗽。腸不固,則胸腹迷悶,頭暈惡心,神色不瘁(注),時瀉時停等。宜以化痰順氣法治之。氣順痰消,則瀉自止矣。 (歌括) 痰瀉因濕由脾虧,脾被寒侵困頓憊。 脾陽困頓失健運,精微變痰上襲肺。 大腸若固成痰嗽,不固移腸痰瀉墜, 胸腹迷悶脈弦滑,頭昏惡心色不瘁(注) 時瀉時停化痰(順)氣,氣順痰消病自退。 (注釋) 瘁:即勞累之意。'神色不瘁'是指精神顏色沒有勞累的表現。 (八)食瀉(附:飲瀉) 食瀉者即胃瀉也。由于脾為濕困不能健運,陽明胃腑失其消化,以致食積太倉而成便瀉。其脈,氣口緊盛或右關沉滑。其癥;吞酸噯臭,惡聞食氣,腹滿甚而不瀉,得瀉則腹疼緩解,當用楂曲平胃法治之。又有渴能飲水,水下腹瀉,瀉而大渴,名為'溢飲滑瀉',即《金匱要略》中之飲瀉,是由水漬于胃而然。宜用增損胃苓法去厚樸、蒼術,加白術、甘草治之。須辨癥詳明,不可混稱。 (歌括) 食瀉因脾為濕困,胃失消化食積屯。 右關沉滑氣口緊,吞酸惡食胸脘悶, 腹痛不瀉瀉得快,楂曲平胃迎刃應。 渴飲復瀉為飲瀉,水積于胃增(損)胃苓, 加入術草去蒼樸,食瀉飲瀉莫混稱。 (九)風痢 《針經》云:'春傷于風,夏生后瀉腸澼'。注家謂春令傷于風邪,風木內干,損其胃氣,則清陽之氣不能上升,反內陷而為飧泄,久則傳太陰而為腸澼(注)。因風所致,故稱風痢。其癥:先瀉后痢,脈沉小而弦,腹微痛而有后重,似腸風而下清血,此由春令之伏氣至夏而發,屬木勝土虧之候。如體質素寒者,則用培土瀉木法加木香、蒼術治之;如體質素熱,則宜本方去吳萸、炮姜,加黃苓、黃連、煨葛根治之;如胸悶溺赤,必夾濕也,宜佐赤苓、澤瀉治之;如吞酸噯腐,為夾食也,佐山楂、厚樸治之。 (歌括) 風木內干損胃氣,清陽內陷為飧泄。 久則傳脾成腸澼,因風而致為風痢。 先泄后痢沉小弦,腹有微痛后重繼, 體寒培土瀉木法,再加蒼術木香隨。 體質素熱去吳姜,加入苓連煨葛宜。 胸悶溺赤濕苓澤,噯腐夾食楂樸議。 (注釋) 腸澼:痢癥名,為風痢損傷胃氣,日久傳于太陰所致。 (十)寒痢 寒痢之癥,多因炎熱貪涼,過食生冷,冷則凝滯,中州之陽不能運化(注),清氣不升,脾氣下陷,以致腹痛后重,痢下白色,稀而清腥,脈遲苔白者,當去其寒,兼扶脾土,則痢自止,宜用暖培卑監法佐以楂炭、木香治之。但寒痢亦有呈赤色者,不可不別,總以脈遲苔白為據。倘脈數苔黃,便為熱痢,溫熱之品又不可亂施也。須細辨之。 (歌括) 寒痢冷飲過貪涼,寒滯中州不運陽。 腹痛后重二便白,清腥脈遲苔白茫, 祛寒扶脾痢自止,暖培卑監佐楂香。 又有寒痢下赤色,脈遲苔白辨癥詳。 脈數苔黃為熱痢,溫熱之品不可嘗。 (注釋) 中州:指脾也。《難經·第四難》:'脾者中州'。 (十一)熱痢(附:暑痢) 熱痢,起于夏秋之交,熱郁濕蒸,人感其氣,內干脾胃,脾失健運,胃不消導,熱夾濕食,醞釀中州而成滯下之癥。其癥:脈滑數有力,里急后重,煩渴引飲,喜冷畏熱,小便熱赤,痢下赤色如魚腦,稠粘而穢者是也。治宜清痢蕩積法加檳榔、楂肉。如體弱者以生軍改為熟軍。如因暑氣致病者,名為暑痢,其癥:自汗發熱,面垢嘔逆,渴欲飲水,腹內攻痛,小便不通,痢血頻迸等。以清涼滌暑法去青蒿、西瓜翠衣,加黃連、荷葉治之。 (歌括) 熱痢發病夏初辰,熱郁濕蒸脾胃侵, 熱夾濕食失健運,醞釀中州滯下成, 滑數有力里急重,煩渴畏熱喜冷飲, 小便色赤痢亦赤,稠粘而穢魚腦形, 清痢蕩積加檳楂,體弱生軍易熟軍。 尚有暑痢自汗熱,面垢嘔逆溺不通, 渴飲腹痛血頻迸,清涼滌暑荷連增, 減去青蒿與瓜翠,臨機應變神而明。 (十二)濕痢 濕痢,有寒濕、熱濕之分。寒濕為痢,腹微痛而后墜,胸痞悶而不渴,不思谷食,小便清白或微黃,痢下白色或為豆汁,脈緩近遲,宜用溫化濕邪加木香治之;熱濕為痢,里急后重,忽思飲,飲亦不多,忽思食,食亦乏味,小便熱赤,痢下赤色或淡紅焦黃,脈濡數,當用通利州都法去蒼術,加木香、黃連治之。又有陰虛患痢,里急欲便,虛坐努責(注)者,不可偏言乎濕而投滲利,利之益傷其陰。可用當歸、白芍、生地、丹皮、阿膠、澤瀉、石蓮子等隨癥加減。 (歌括) 寒濕之痢腹綿疼,后墜不渴胸痞悶, 小便清白或微黃,痢下白色豆汁形, 不食脈緩或近遲,溫化濕邪木香增。 熱濕之痢脈濡數,思飲不多食無味, 小便熱赤痢亦赤,焦黃淡紅里急墜, 通利州都去蒼術,加入木香黃連配。 陰虛里急坐努責,防傷其陰勿滲利, 歸芍地丹阿連澤,隨癥加減切注意。 (注釋) '虛坐努責':是形容屢欲大便,但雖用力,而大便卻排不出的現象。 (十三)噤口痢 噤口者,下痢不食,或嘔不能食也。痢而能食,知胃未病,如不能食,是由脾家濕熱壅塞胃口而成。又有誤服利藥犯其胃氣者;止澀太早邪留于中者;脾胃虛寒濕邪干犯者;氣機閉塞熱邪阻隔者;穢濁在下惡氣熏蒸者;肝木所勝乘其脾胃者;宿食不消水飲停滯等等,皆能使噤口也。一般以調中開噤法,隨癥加減,緩緩調治,望其有效。更宜細審脈象,如右脈沉細浮濡或緩怠無力,為胃虛;洪大急滑,為火熱;浮大或浮弦,為濁氣上壅;沉而滑,或右澀滯,為宿食停積;遲細者為胃寒;弦急者為木勝。倘或絕不思食,下痢無度為難治。可用獨參湯,合陳倉米濃煎頻服,幸挽萬一。 (歌括) 噤口或嘔食不能,脾濕熱壅胃口成。 或因誤利犯胃氣,止澀太早邪留坑; 脾胃虛寒濕邪犯;穢積在下惡熏蒸; 氣機閉塞熱阻隔;宿食不消水飲停; 肝木所勝乘脾胃;諸因皆使噤口成。 調中開噤隨加減,參照脈象辨分明; 右部浮濡或沉細,緩怠無力胃虛因; 浮大浮弦濁上壅;洪大急滑火熱征; 遲細胃寒弦木勝;沉滑右澀宿食停。 絕不思飲痢無度,獨參倉米煎服頻。 (十四)水谷痢 水谷痢者,糟粕膿血雜下,腹微疼,頻頻登圊,(注),飲食少餐,四肢困倦,脈來細小無力或關部兼弦,此因脾胃虛寒,虛則健運無力,寒則消化失能,當用暖培卑監法治之。亦當詳其病因,如因風木克土,土虛不運,宜本方內加白芍、防風;因勞役過度,脾陽困倦者,加黃芪、荷葉;因下焦無火,不能熟腐者,加故紙、吳萸;因痢后中虛,飲食停積者,加陳皮、楂肉。總之,痢癥不離乎脾胃有病,或木勝,或火衰,因癥加減,庶乎無誤。 (歌括) 水谷痢下腹微痛,糟粕膿血頻登圊, 細緩無力關兼弦,飲食少餐四肢困, 脾胃虛寒難消谷,暖培卑監加所因; 風木克土加防芍,勞困脾陽芪荷增; 下焦無火萸故紙;痢后虛積加楂陳。 痢癥不離脾胃病,木勝火衰隨癥行。 (注釋) '圊':讀如青。便桶,一作廁所。'頻頻登圊',是指大便頻頻欲解,屢有入廁之意。 (十五)休息痢 下痢屢發屢止,久而不愈,面色萎黃,脈形濡滑者,為休息痢也。多因止澀太早,積熱未盡,或不能節飲食,戒嗜好,時發時止。亦有過服寒涼而致者;肝脾內傷而致者;元氣下陷而致者;腎虛不固而致者。皆當審其因而治之,擬以調中暢氣法,使其氣機得暢,則積熱自清。中州得調,則脾胃自復。倘或腹中隱痛,宜加吳萸、姜炭,以化中焦之寒;赤痢纏綿,當佐秦皮、白芍,以清肝脾之血;肛門重墜,則加升麻、桔梗,以升下陷之元;虛滑不禁,即加骨脂、龍骨,以固下焦之脫。更宜辨其脈象,若脈沉實,雖日久仍當攻下,宜細辨之。 (歌括) 屢發屢止痢不停,休息之痢各有因; 未能節食戒嗜好,止澀太早積未盡; 過服寒涼肝脾損,腎虛不固下陷成; 宜用調中暢氣法,氣機得暢積自清; 腹痛姜萸化中寒,赤痢纏綿秦芍增; 虛滑不禁脂龍固,肛門重墜加麻梗; 細究脈象若沉實,日久仍攻當細節。 (十六)五色痢 《金匱要略》:五色痢者,五色膿血相雜而下也。若有臟腑尸臭之氣則兇,是因止澀太早,或滯熱下之未盡,蘊于腸胃而傷臟氣也。如進補養之藥均不見效者,則知非澀之太早,即下之未盡也。若脈實有力,雖日久仍當攻下。還應辨其虛實。初起者為實,日久者為虛;里急后重者為實,頻頻虛坐者為虛;脈實有力者為實,脈虛無力者為虛;虛者宜補,以補火生土法治之;實則宜瀉,以清痢蕩積法治之。 (歌括) 五色雜下似血膿,臟腑尸臭則病兇。 止澀太早滯未盡,蘊于腸胃臟器損。 若進補養俱不應,脈實日久仍當攻。 辨癥論治分虛實,脈實有力為實證。 實則初起里急重,清痢蕩積法可從。 虛則久病脈無力,虛坐補火生土循。 選按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春傷于風夏生飧泄'。是言風傷于表,則內應于肝,肝氣乘脾,故為飧泄。《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春傷于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是言風氣通肝,春肝木旺,木勝脾土,故為洞泄;《針經》:'春傷于風,夏生后泄腸澼'。三者名異而實同。《難經》又云:'濕多成五泄'。(注)據此泄痢之疾,除風木伏氣外,脾虛濕勝,實致病重要因素之一。故雷氏論治,多以補中瀉木,補火生土,暖培卑監等為基本方法,隨證加減。綜觀其意,對脾胃功能特別重視,蓋以脾胃為后天之本,且與消化功能有直接重要影響故耳。但其中有非因伏氣為病者,而雷氏一并言之,蓋便于互相參照,以資鑒別,臨床幸勿忽諸。 (注釋) 五泄: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見《難經·第五十七難》)。 三、擬用諸法 (一)培中瀉木法 (方歌) 培中瀉木治伏氣,飧泄洞泄與風痢。 苓術芍草吳茱萸,陳防姜炭荷葉蒂。 (藥物)白術、白芍、陳皮、防風、茯苓、甘草、炮姜、吳萸。 (方解) 此方是治伏氣飧泄、洞泄之主方,術、芍、陳、防,四味即劉草窗痛瀉要方,用之為君,以其瀉木而益土也。佐苓、甘以培中,姜炭以暖土,吳萸疏木以止痛,荷葉升清而助脾。 (二)補火生土法 (方歌) 補火生土飧洞賅,久瀉虛痢命火衰。 桂附吳萸菟絲子,益智骨脂芡蓮偕。 (藥物) 附片、肉桂、菟絲、補骨脂、吳萸、益智仁、芡實、蓮肉。 (方解) 此治飧泄、洞泄、命門火衰、久瀉虛痢之主方。以桂、附辛甘大熱,補命門之火以生脾土;菟絲、補骨脂溫補其下;吳萸、益智暖其下中,中下得其溫暖,則火土自得相生,完谷自能消化;更佐芡實、蓮子補其脾且固其腎。蓋火土生,脾腎固,飧泄洞泄自然就愈矣。 (三)暖培卑監法 (方歌) 暖培卑監脾虛寒,水谷冷痢泄瀉纏。 二術參苓益智草,葛根梗米炮姜炭。 (藥物) 潞黨、茯苓、白術、甘草、姜炭、蒼術、益智仁、葛根。 (方解) 此治脾土虛寒泄瀉、冷痢、水谷痢等之有效方。法中用四君理中以暖其脾土。因脾喜燥,故佐以蒼術;喜溫,故佐以益智;喜升,故佐以葛根;喜甘,故佐以梗米。相輔相成,收效益顯。 (四)補中收脫法 (方歌) 補中收脫痢久作,谷道不合肛門脫。 氣虛下陷術參芪,罌粟黎勒榴草芍。 (藥物)東洋參、黃芪、白術、甘草、罌粟殼、白芍、訶黎勒(注)、石榴皮。 (方解) 主治泄痢不止,氣虛下陷,谷道不合,肛門下脫,以參芪術草之甘溫,補中州以升其陷;罌粟訶黎之酸澀,止瀉痢且斂其肛;榴皮為引,取其酸以收脫,澀以住利也。 (注釋) 訶黎勒:即訶子,亦稱黎勒,為收脫止瀉藥。 (五)通利州都法 (方歌) 通利州都主滲利,火瀉濕瀉濕熱痢。 苓澤蒼術車前子,滑通桔梗滲開提。 (藥物) 茯苓、澤瀉、蒼術、前仁、通草、滑石、桔梗。 (方解) 主治火瀉、濕瀉、濕熱、痢疾等癥。首用茯苓甘淡平和,以通州都(注)為君;澤瀉咸寒下達,而走膀胱為臣;佐蒼術之苦溫以化其濕;車前通滑之甘淡以滲其濕;更佐桔梗之升提以升上啟下,則收效知宏矣。 (注釋) 州都:是指膀胱而言。《內經》:'膀胱者州都之官也'。 (六)清涼滌暑法 (方歌) 清涼滌暑治暑溫,暑熱暑瀉秋暑能。 扁豆青蒿通甘草,苓翹瓜翠滑石成。 (藥物) 滑石、甘草、青蒿、扁豆、連翹、茯苓、通草,加西瓜翠衣。 (方解) 主治暑溫、暑熱、暑瀉、秋暑。滑石、甘草即河間之天水散,以滌其暑熱;更加蒿扁瓜衣以加強清暑之力;佐蓮翹以清心;用通苓而滲濕。所以滲濕,蓋取其暑必挾濕之意耳。 (七)化痰順氣法 (方歌) 化痰順氣痰氣閉,痰瘧痰瀉食瘧貴。 苓半厚樸廣木香,甘草陳皮生姜配。 (藥物) 茯苓、制半夏、陳皮、甘草、廣木香、厚樸,加生姜。 (方解) 主治痰瘧痰瀉,兼治食瘧等癥。苓、夏、陳、甘,即局方二陳湯,為化痰之要劑。加木香、厚樸,以行其氣。氣行,則順而不滯。所謂化痰須順氣,氣行痰自消也。木香、厚樸,在某種意義上還有治瀉之作用。 (八)楂曲平胃法 (方歌) 楂曲平胃食瀉因,兼治食瘧此方靈。 楂肉神曲蒼術草,陳皮厚樸雞內金。 (藥物) 楂肉、神曲、蒼術、厚樸、陳皮、甘草,加雞內金。 (方解) 主治食瀉、食瘧。蒼陳樸草,系局方平胃散,為消導之要劑。佐渣肉健脾去積,神曲消食住瀉,雞金消水谷,治瀉利,為治食瀉之良方。 (九)增損胃苓法 (方歌) 增損胃苓小便赤,腹疼水瀉襲暑濕。 二苓藿香蒼術滑,厚樸澤瀉陳皮適。 (藥物) 蒼術、厚樸、陳皮、豬苓、茯苓、澤瀉、滑石、藿香。 (方解) 主治暑濕內襲,腹痛水瀉,小便赤熱。蒼、樸、陳皮以化濕,即平胃散損去甘草;二苓、澤瀉拆利濕,即五苓散損去桂術;增滑石清暑滲濕,藿香止瀉和中。凡因暑濕而致瀉者,此方最佳。 (十)清痢蕩積法 (方歌) 清痢蕩積脈滑數,熱痢夾食溺赤渴。 芩連芍草酒大黃,枳殼木香荷煨葛。 (藥物) 廣木香、黃連、酒制大黃、枳殼、黃芩、白芍、甘草、葛根。加荷葉為引。 (方解) 主治熱痢夾食,脈滑數,煩渴溺赤。首用香、連以治痢,加枳、黃以蕩積,芩、芍以清血,甘草以解毒。更用荷葛升提。用于實熱之痢多能奏效。 (十一)溫化濕邪法 (方歌) 溫化濕邪小便白,寒濕為痢胸痞塞。 曲陳蔻樸枳藿香,蒼術加姜為引則。 (藥物) 藿香、蔻殼、神曲、厚樸、陳皮。加生姜為引。 (方解) 主治寒濕釀痢,胸痞溺白。藿香、枳殼,宣上下之邪滯;神曲、厚樸,化脾胃之積濕;陳皮理其氣分,蒼術化其濕邪,更佐生姜溫中,中焦通滯自下矣。 (十二)調中開噤法 (方歌) 調中開噤痢不食,潞黨黃連半夏制。 藿香石蓮陳蒼術,絕不欲食連去之。 (藥物) 潞黨、黃連、制半夏、藿香、石蓮肉,加陳倉米。 (方解) 主治下痢不食或不能食(噤口痢)。凡噤口痢脾胃俱憊,潞黨補其中州,黃連清其余痢,半夏和中止嘔,藿香醒胃蘇脾,石蓮開其噤,陳米養其胃。如絕不思食,可減去黃連。 (十三)調中暢氣法 (方歌) 調中暢氣治虛氣,脾虧泄瀉休息痢。 參術芪草鮮荷葉,煨廣木香陳腹皮。 (藥物) 潞黨、白術、黃芪、甘草、陳皮、腹皮、煨廣木香。加鮮荷葉。 (方解) 主治中虛氣滯,休息痢,脾虧泄瀉。參、芪、術、草調其中州;陳、腹、木香宣暢氣分;加荷葉助脾胃而升陽。 四、備用成方(計十二方) 草窗痛瀉方: (主治)腹痛便瀉不止。 (藥物)白術、白芍、陳皮、防風。久瀉加升麻。 (服法)煎服。 胃苓蕩: (主治)中暑傷濕,腹痛泄瀉。 (藥物)豬苓、茯苓、白術、澤瀉、肉桂、厚樸、蒼術、陳皮、甘草。夾食者加楂肉。 (服法)煎服。 四神丸: (主治)脾腎兩虛久瀉。 (藥物)肉果霜、破故紙、五味子、吳萸、棗肉。 (服法)搗成丸服。 胃關煎: (主治)脾腎虛寒作瀉,甚至久瀉,腹痛冷痢等。 (藥物)熟地、山藥、干姜、吳萸、扁豆、白術、炙草。 (服法)水煎服。 姜茶飲: (主治)寒熱瘧及赤白痢。 (藥物)生姜、茶葉等量。 (服法)濃煎服。 香連丸: (主治)下痢赤白,膿血相雜,里急后重。 (藥物)木香、黃連。 (服法)醋糊為丸。 芍藥湯: (主治)下痢膿血稠粘,腹痛后重。 (藥物)芍藥、歸尾、黃芩、黃連、木香、檳榔、大黃、甘草、肉桂。 (服法)煎服。 蒼術地榆湯: (主治)脾經受濕,痢疾下血。 (藥物)蒼術、地榆。 (服法)煎服。 補中益氣湯: (主治)煩勞內傷,陽虛自汁,氣虛不能攝血,久痢久瘧。 (藥物)人參、黃芪、白術、炙草、歸身、陳皮、柴胡、升麻,加姜棗。 (服法)煎服。 真人養臟湯: (主治)瀉痢日久,虛寒脫肛。 (藥物)人參、白術、當歸、白芍、罌粟殼、訶子、肉豆蔻、木香、炙甘草、肉桂。 (服法)煎服。 肉蓯蓉湯: (主治)噤口痢,日久不愈,下焦累虛。 (藥物)肉蓯蓉、附子、人參、姜炭、當歸、白芍。 (服法)煎服。 人參樗皮散: (主治)臟毒夾熱下血,久痢膿血不止。 (藥物)人參、樗白皮(醋炒)。 (服法)等分為末,水飲或酒調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