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說話,看圖! It's massage time! 它們簡直爽歪歪了!為什么動物們都愛按摩?這應該是天性使然吧,說到底,都是氣血肌肉組成的身體,誰都喜歡放松的趕腳,都希望有那么一刻時光,遠離喧囂,停下來,享受按摩! 就連動物們都如此跨界互動起來了,咱們更應該多多關愛家人,尤其是寶寶,經常對嬰幼兒進行撫觸按摩,益處多多:利于嬰兒的生長發育,增強免疫力;增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減少嬰兒哭鬧,增加睡眠;增強嬰兒與父母的交流,幫助嬰兒獲得安全感,發展對父母的信任感。 你了解咱們傳統的小兒推拿嗎? 小兒推拿是咱歷代醫家經過大量小兒臨床實踐摸索總結出來的高效、綠色、安全的小兒常見疾病防治療法。用中醫的語言解釋,小兒推拿通過在小兒特有效穴上進行一系列按摩手法的持續刺激,借助寶寶靈敏、通暢的體質特點,快速地調動其體內的氣血能量分布,重新讓臟腑和經絡回歸陰陽調和的狀態,從而達到防病祛病,強健體質的效果。 現在大俠就給媽媽們講一講孩子五種常見疾病的小兒推拿手法,概述一下其中的機理,再配合圖片展示,肯定一學就會! 1. 解表法——阻斷感冒有奇效 解表的意思是指,通過發汗以解除肌表之邪的方法,屬中醫治療八法中的汗法。 對于一般的風寒感冒,在感冒初起之時,外來的風寒之邪會首先侵襲寶寶的肌表,也就是侵襲人體免疫系統在體表的防御層; 這時候,一些體質偏弱的寶寶就會中招,風寒之邪鉆進毛孔,進入肌表,由于受到寒冷能量的刺激,體表毛孔就會閉塞,寒邪被郁滯在肌膚淺表層次; 一些寶寶會表現出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的清淺癥狀,如果此時媽媽們通過小兒推拿的解表手法,幫助寶寶發汗解表,把毛孔打開,郁閉的寒邪會隨之被排出體外,就會順利避免一場感冒發燒; 如果此時沒能及時干預,寒邪在肌表滯留,孩子的免疫系統就會發起反抗,引發正邪交爭的發熱癥狀,這時候也不要慌,趕緊利用解表手法,配合一些鼓動陽氣的推拿手法,幫助孩子發汗,同樣可以退燒。 最著名的風寒感冒四大手法,媽媽們一定要牢記。當孩子秋冬感受寒邪,或者在夏季皮膚開泄之時吹了太多空調,都會誘發風寒感冒。這時候用這四大手法,可以讓孩子迅速解表散寒,避免后續的發燒、咳嗽等癥狀加重。 這四大手法,媽媽們按下圖的順序來操作,每個手法操作5分鐘,力度要輕柔,頻率要快(頻率≥100次/分鐘),在肌表輕輕摩擦即可。PS:別忘記涂抹推拿介質,如滑石粉、橄欖油、薄荷油等。 1開天門 媽媽用雙手拇指肚兒,從寶寶兩眉之間的印堂穴到額頭發際線處,交替輕柔迅速按摩。 2推坎宮 媽媽用雙手拇指肚兒,從寶寶兩眉眉頭向眉尾方向,在眉骨上順勢輕柔迅速按摩。 3揉太陽 媽媽用雙手食指或中指指肚兒,快速輕柔地在寶寶雙側太陽穴上,向寶寶腦后方向打圈按揉。 4揉耳后高骨 ![]() 媽媽用雙手食指或中指指肚兒,在寶寶兩耳后,乳突后緣與后發際交界處,快速輕柔地向后腦方向打圈按揉。 這四大手法非常適合風寒感冒初起階段,寶寶出現流鼻涕、鼻塞、肌肉酸痛、怕冷等癥狀時,進行及時干預,你會發現,不一會兒寶寶額頭便開始微微出汗,之前的不適癥狀得到迅速緩解,這就是通過推拿手法,調動陽氣,發汗解表。 此外,還有很多溫陽助陽的穴位,媽媽們可以有選擇性地配合使用,刺激發汗,增強解表散寒的效果。它們分別是:拿列缺、推三關、揉一窩蜂、揉外勞宮、提捏大椎。同樣,每個手法操作5分鐘,力度要輕柔,頻率要快(頻率≥100次/分鐘),在肌表輕輕摩擦即可。(篇幅受限,就不一一展示,親們可以在我們的公眾賬號里,直接輸入手法名稱,如“推三關”,即可獲得該推拿手法的高清視頻。) 注意:不需要一次性操作所有穴位,您可根據孩子的接受程度,先選擇幾個方便操作的手法,從易到難,比如拿列缺和提捏大椎這兩個手法,刺激感比較強,如果媽媽力度掌握不合適,寶寶被突如其來的疼痛刺激后,會產生抗拒。所以,先從比較輕柔的四大手法開始,適當選配推三關、揉一窩蜂等1-2個手法,加強解表散寒效果即可。2. 解表法+退熱法,輕松應對發燒 ![]() 寶寶發燒最能讓媽媽亂了陣腳,怎么辦,怎么辦?有些孩子體質偏弱,從感受寒邪到發起燒來,時間很短暫,基本沒有出現流鼻涕、打噴嚏的癥狀,直接說怕冷,然后很快就發燒了。這時候媽媽們不要慌,也依然要使用這解表散寒的四大手法,幫助身體發汗,只不過此時,還要配合一些退燒穴位進行推拿。 ![]() 記住下面這三個退燒穴位: 推脊——在寶寶發熱的時候可以用推脊法,時間不定,以能夠退熱為止; ![]() 后背正中,整個脊柱,從大椎或后發際至尾椎的一條直線,可用掌根正對脊柱,從上至下快速推之。對于年齡較小的寶寶,也可以用食指和中指指肚兒從上至下快速推之。 清天河水——這個穴位,在風寒感冒發燒時,可以配合解表散寒穴位一同使用,迅速退熱,安眠; ![]() 小臂中央,自腕橫紋至肘橫紋方向,均勻快速輕柔地反復推擦。 退六腑——這個穴位清熱、涼血、解毒,能夠退高熱,對于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燒,可以使用;或者風寒感冒,已經化熱,且高燒的情況下,均可使用。 ![]() 前臂尺側,自肘關節至腕橫紋呈一直線,用指肚兒從肘部至腕部反復均勻迅速推擦。 3. 健脾法+消積法,改善體質不再難 ![]() 咱們都知道,脾胃是孩子后天成長發育的動力之源,是營養消化吸收的重要臟腑。孩子發育得好不好,長得壯不壯,吃什么,吃多少,不是關鍵,而能不能把吃進去的東西運化為身體所需的營養,并順利吸收,這才是關鍵! 脾胃功能就好比銀行存款數字打頭兒的那個“1”,沒有這個“1”,后面再多“0”都是白搭。 明白這個道理,媽媽們在平時的喂養中,要多運用一些健脾、消積的按摩手法,幫助孩子強健脾胃功能,從而改善體質。對于那些整日發愁孩子體虛愛生病的媽媽來說,更應該學習健脾法和消積法。 健脾的關鍵在于幫助脾胃強壯其“運化”功能,所以醫家都知道,健脾胃,重在運,而不在補益。對于消化功能差的寶寶,容易積食,而積食會帶來諸多問題,比如便秘、腹瀉、積食感冒發燒、睡眠不安等問題。 所以,解決的方法應該是一邊消積化滯,一邊強壯脾胃,健脾法和消積法往往會結合起來應用。 1揉板門 ![]() 板門穴在手掌拇指下大魚際平面的中點。揉板門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滯,調理氣機。 2揉中脘 ![]() 中脘穴在胸劍結合部與肚臍連線的中點。媽媽用手指或掌根放在中脘穴上,呈順時針按揉,稱為揉中脘,可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3揉天樞 ![]() 天樞穴在肚臍正中央旁開2寸,按摩天樞穴可雙向調節,既可以治療腹瀉,又可以治療便秘。順時針和逆時針可交替按揉。 4拿肚角 ![]() 位置在肚臍下2寸石門穴旁開2寸大筋上(相當于腹直肌部位),用兩手拇指和食指、中指相對做拿法,稱為拿肚角。主治腹痛、腹瀉、腹脹、便秘。 5揉脾俞 ![]() 脾俞穴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揉脾俞可健脾行胃,祛濕化痰。順時針和逆時針可交替按揉。 6揉胃俞 ![]() 胃俞穴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揉胃俞可和胃健脾,理中降逆。順時針和逆時針可交替按揉。 7清脾經 ![]() 脾經穴在拇指第二指節橈側赤白肉際處,清脾經從指根推向指尖,能清熱化濕、利痰止咳。 8清胃經 ![]() 胃經穴在大魚際橈側赤白肉際處。清胃經從手腕推向指根,能清脾胃濕熱,和胃降逆,除煩止咳。 4. 寧神法,讓寶寶睡個安穩覺 ![]() 寶寶晚上哭鬧,睡得不安穩,可以歸于熱擾心神,即體內有熱,躁動不安,心遲遲平靜不下來,即便入睡了,也會因體內的熱邪,讓機體不能進入深睡眠,體液被內熱烘烤,還會出現出汗過多,哭鬧等現象。 那么這個內熱是怎么來的?一種情況是積食,大便不通,垃圾能量堆積的太多了,無處發泄,就表現得躁動不安,神不安,睡不穩。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孩子純陽之體,生長發育很快,活潑好動,如果白天沒有充分釋放能量,那么晚上必然會難以平靜。 不管是哪種情況,在小兒推拿的手法上,我們還是應該以清熱安神為主,如果有積食,再配合上消食化滯的推拿手法。 推揉涌泉——引熱下行,退虛熱,滋腎水,生肝木; ![]()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涌泉穴可推可揉。推涌泉從腳心向腳趾方向,反復快速推擦。 清肝經——平肝瀉火、熄風鎮驚、解郁除煩; ![]() 肝經穴在食指掌面。清肝經從指根推向指尖。 搗小天心——安神志,開心竅,為經絡之門戶,凡病機中以經絡閉塞為主者,均可配合運用。 ![]() 小天心在掌根大小魚際交接的凹陷中。搗小天心可用拇指重復點按,也可彎曲中指,用骨節處重復搗按小天心。 摩腹——順時針可消食、和胃、通大便; ![]() 腹穴在整個腹部。摩腹可用手掌掌根大小魚際圍繞肚臍,順時針按揉;也可合并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用三指指肚順時針按揉。 推四橫紋——退熱散結、消除脹滿。 ![]() 四橫紋是食指到小指四個手指指根的橫紋。推四橫紋可用拇指指肚兒沿寶寶四指指根部位,反復搓擦。 清心經——清心,退熱,利尿,鎮靜,安神。 ![]() 心經穴在中指掌面。清心經從指根推向指尖。 清小腸——主治心火熾盛之汗證、發熱、夜啼等癥,清熱利尿。 ![]() 小腸穴在小指尺側赤白肉際處。清小腸從指根推向指尖。 分推手陰陽——平衡陰陽,調和氣血,化痰散結,退熱,用于汗證、夜啼、遺尿等。 ![]() 腕橫紋兩端,橈側為陽池穴,尺側位陰池穴,合稱手陰陽。分推陰陽從腕橫紋中點,分別向左右兩側反復推之。也可分別向左右按揉。 其實,小兒推拿,你只要牢記特定穴位的功效,然后結合寶寶的疾病病因和臨床癥狀表現,選擇符合病機的穴位進行推拿,頻率、力度掌握好,一定會有效果的。現在媽媽們普遍缺乏的是對穴位功效的熟悉和對病機的理解,這個不著急,慢慢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