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工商人關于當前食品監管體制改革的幾點看法 文/曾經的工商人 下意識地寫下這個題目,才發現并不恰當,因為我已經不是工商人,而是市場監管人了。但作為曾經的工商人,我還是想用這個題目。先說說我們這里的基本情況,我曾工作過的原某市某區工商局有工作人員260余人,原區質監局有不到40人,原區食藥局有11人。一年多以前,我們這里和其他許多地方一樣,三合一組建了市場監管局。 大半年來,關于食品監管體制改革的消息本來已經不熱鬧了,除了偶爾有幾篇強調所謂食品專業性特殊性的文章之外,消息不多。但最近幾天,忽然又熱鬧了起來,先是從通遼開始,內蒙古開始翻燒餅;而后畢局長在全國食藥工作座談會上就食品監管體制問題發表了措辭激烈的講話;全國人大的執法檢查報告也說,有些地方市場監管局弱化了食品安全監管職能。一時間,大有風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基層剛剛有點穩定的人心,又被攪得躁動起來。 作為食品監管體制末梢的一員,作為本輪體制調整的親歷者,我也想湊個熱鬧,談談個人對當前食品監管體制改革的幾點粗淺看法。 一、關于專業性問題 食藥系統的同仁總愛強調自己的專業性,我也首先談談專業性問題。食藥監管當然需要專業性,監管人員也應該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但應然不等于實然。藥品監管是食藥總局的看家本領,專業性如何,前任小魚大人已經用性命做出解答,這個全國人民都知道,我不再贅述。再說說食品監管的專業性,食品安全法出臺之前,食品是由衛生部門監管的。食品安全法出臺后,食品生產領域由質監部門監管,食品流通領域由工商部門監管,餐飲領域名義上由食藥部門監管,實際各地都是由衛生監督所管理的。也就是說食藥局其實沒有實實在在地管過食品,一個沒有管過食品的部門,現在卻天天強調自己的專業性,并指責其他幾個過去長期從事食品監管工作的部門沒有專業性,真不知道其底氣何在?勇氣何來? 我并不否認食品監管具有專業性,就像我一樣認為工商、質監的監管工作也需要專業性。我也不反對各個部門強調自己的專業性和特殊性,就像我也愛強調了工商部門的專業性,因為每個部門每個人都是自大自吹的傾向,問題是某些部門在自吹自擂的同時,總愛貶低同伴和隊友,總愛說工商的工作沒有技術含量。就工商工作而言,商事登記、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商標監管、消費維權、流通領域質量監管等等工作,涉及法律法規好幾百部,哪一樣工作不需要專業性?這些工作隨便挑出一項,在國外都是由一個獨立的政府部門負責的。就質量監管而言,食藥局只是負責食品和藥品兩大類的商品質量監管而已,而除此之外的大多數商品質量都是工商和質監負責,其他商品質量監管工作難到不具有專業性? 二、關于人員素質問題 食藥系統在媒體強調自己的專業性、特殊性和必須獨立時,總愛強調市場監管局的人員老化,不具有專業知識,常舉的例子就是市場監管所的人到藥店只會看證照,不知道如何著手查假藥。 人員老化這是事實,基層市場監管局的人員主體是原工商局的人,工商局1978年開始恢復組建,大多數人是當初組建的頭幾年招進來的,都工作三四十年了,能不老嗎?食藥系統組建不過十年,總體自然要年輕些。人員老化不等于能力老化,也許老工商人對于電腦、手機等網絡新技術的接受和掌握不如年輕人,在寫材料、編數字、為領導宣傳政績的文筆不如年輕人,但是在執法辦案、現場控制、突發狀況處置等實戰能力,不知要甩年輕人幾條街呢。工商局雖然總體人員老化,但就絕對數量而言,工商系統的年輕人也遠遠多于食藥系統。就我們市場監管局而言,原工商局近幾年每年都新招錄六七個新公務員,30歲以下的年輕干部就不下四五十人,是原食藥局全局人數的好幾倍。我們整合前的那一年,原工商、質監、食藥三個局罰沒款數比例是25 :5 : 1,與三局人數比基本相當,這說明三個局的個人平均監管能力相差不大。而要論執法經驗和規范性,工商還要略勝一籌,這是其他兩個局的同仁都認可的。 整合初期市場監管所的人到藥店不知道如何查假藥很正常,基層所都是原工商的人,沒有接觸過藥品監管,只能說明上級食藥部門對基層人員的專業培訓工作不到位。讓原來食藥的人從事工商工作,如果不經過培訓也一樣傻眼。就算你是碩士、博士,我們每個人剛參加工作時不都是兩眼一抹黑嗎?不都是從最簡單的工作開始學起嗎?記得我剛參加工作時,連證照都不知道怎么看呢。因為看證照也是一項技術活啊,證照的每一項記錄都有特定含義,不是每個人都能看懂的哦。專業知識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沒有人天生就會。現在上級領導要求基層市場監管人員都是全才天才,什么都要懂,這根本不現實。基層人員就是懂,也要有時間有精力干才行,現在基層所原班的工商人馬,卻要負責現在三家的工作量,都累成孫子了,上級不僅不體諒,還要罵基層,讓基層人情何以堪!基層市場監管人員都是普通人,沒有三頭六臂,不信領導你下來示范示范,不說別的,詢問筆錄領導您老會做嗎? 三、關于職能削弱問題 食藥系統總在媒體上強調市場監管局模式削弱了食品監管職能,全國人大的執法檢查報告也說有些地方市場監管局弱化了食品安全監管職能。是不是削弱了食品監管職能,我不好說,我們這改革前后都沒有什么食品安全事件發生,我只知道的是我們現在全局天天圍繞食品、藥品、特種設備三大重點開展工作。如果這樣干食品監管職能都被削弱了的話,那么工商監管職能呢?質監其他監管職能呢?豈不是削弱的更厲害。機構體制調整的過渡期,由于機構調整,人員變動,人心不穩,工作受到一定影響那是必然的。我個人感受是,如果說職能都被削弱了,相比而言也是工商監管職能被削弱的最多。根據工商總局通報,2015年上半年全國工商和市場監管系統罰沒金額13.5億元,下降51.5%,這足可以從一個側面印證我個人的感受。一旦體制調整結束,人心穩定之后,工作自然會逐漸走上正軌。三合一市場監管局削弱的恐怕不是基層食品安全監管職能,而是削弱了上級某些部門的控制力,畢竟只是三個婆婆之一了,也歸屬地方管理了,說話不如以前硬氣了。 四、關于統一權威問題 目前高層的文件既提建立統一權威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也提建立市場監管綜合執法體制,兩種矛盾的聲音有時讓基層無所適從。個人認為,統一是權威的前提,機構體制統一了,權威自然會逐漸樹立起來,機構都不統一,權威根本無從談起。至于怎么統一,無非兩種選擇,一種是統一到市場監管局模式下,一種是統一到食藥局單設的模式下。現在這兩種模式很難說孰優孰劣,因為市場監管局模式剛開始不久,機構物理整合才剛剛完成,化學融合還遠沒有完成,現在談論它的功過為時過早。個人認為,不論采用哪種模式,都要以少折騰為原則,折騰的動作越大,耽誤的工作就越多。人大執法檢查報告所說的上級多頭部署,下級疲于應付,存在不協調等情況,監管機構名稱標識不統一、執法依據不統一、執法程序不統一、法律文書不統一等問題,問題表現在基層,但病根都在上面,不能上面有病,卻讓基層吃藥。 五、關于人員劃轉問題 根據食藥總局畢局長的講話精神,以及人大執法檢查報告中的建議:建議國務院對基層監管體制改革特別是機構設立情況開展專項調研并加強指導,堅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和國務院關于地方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要求不動搖,抓緊完善統一權威的監管體制,為落實“四個最嚴”提供制度和組織保障。下一步也許我們的食藥同仁會和我們分家,分家就涉及人員劃轉問題。各地之所以普遍采取三合一市場監管局模式,其中一個原因也是編制的無解問題。對于分家的事,我想對我現在的同事以后可能是食藥的同仁說幾句話。第一,我十分歡迎食藥局和我們分家,分家后我們可以更加集中精力干好工商分內的工作,而不是天天圍著食品轉。第二,上級的爭權奪利除了導致我們分分合合,其他本來和我們關系也不大,我會懷念大家一起工作打拼的日子,相信你們也會,雖然也爭論過,但工作的友誼是首位的。第三,分家時請只把你們的原班人馬帶走就好,不要要求從工商局劃轉人員,因為當初我們接受流通領域食品監管工作時,沒有人給過工商局一兵一卒。最多按照現在三總局的模式,把我們原來從事食品監管工作的食品司、處、科、股的那幾個人劃轉過去。第四,你們組建食品監管所時,不要從我們工商所劃轉人員,因為你們的領導說過,市場監管所的人到藥店只會看證照,食藥局的工作太高冷,我們高攀不起,也不想高攀。 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作為一個屁股長期坐在工商局現在坐在市場監管局的人而言,本文也難免帶有個人的偏見和傾向,有些話也可能偏激或錯誤,但都是個人的肺腑之言,不吐不快,一些屁股坐在食藥局的同仁看了可能不太舒服,那我只能請你多多包涵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