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電影院和身邊人共同感受庫斯圖里卡的文藝青年大概很難想象,同是一個電影節,論壇上各家影業最重頭的核心人物的話題實際上并沒有幾句涉及電影本身,百分之八十的交流都停在概念、資本以及宣傳自家影片。
李安在“票房超美”論壇上苦口婆心的幾段真心話說出來后如同炸彈一樣引爆共鳴,這亦是我們這里確實鮮少從前輩、大佬那里聽到些實在話的反映。
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一邊是藝術性、水平和選片量又創下歷年之最的展映部分;另一邊,則是幾乎所有論壇鮮見導演、制片或編劇等從業人員討論起電影制作層面話題、電影藝術層面話題,或像李安一般講講實在的經驗,取而代之的是各個身后資本雄厚的互聯網影業負責人在不同高峰論壇上談論這個超大產業鏈中最為上游的資本投入、IP選擇、VR,或最為下游的票房、營銷推廣。
這樣的情況,按照吳曉波的話來說,是中國電影業的泡沫目前比中國房地產還多。總票房超越440億元,2017年電影總量將超過美國、票房將超過美國、技術和美國同步……這些聲音是在9天200多場電影節論壇上聽到最多的聲音,甚至有些僅限于到喊口號的地步。
BAT進軍影業的沖擊力毫無疑問,但如今一兩年過去了,好成績沒有見到,傳統電影公司依然風生水起。這證明,電影還是高度依賴內容的行業,哪怕資金進入,無法真正拿到制作層面的人才、經驗和能力,是互聯網公司現在只能徘徊在電影籌資、宣發層面而不能真正造成威脅的重要原因。
從目前的情況看,傳統電影類話題,諸如資金、合拍、在好萊塢購買以及原創內容方面,已經在美國買下傳奇影業的萬達和已經簽下18部電影的華誼兄弟都領先互聯網公司一步,不論是只有一部《擺渡人》的阿里影業還是宣稱重在參投而已的企鵝影業,都還無法作為主角參與其中。
但在電影節另外一些論壇上,比如網絡IP改編、游戲改編電影大潮和VR技術前景幾個互聯網屬性較重的話題里,可以發現互聯網公司們已經認為自己很有希望從一開始就介入產業鏈并成為主角。
當VR不是噱頭、不是泡沫,值得我們期待嗎?
6月9日,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正式開幕之前,“創·視紀” VR樂園作為最早的官方活動就已經拉開了帷幕。這個匯集了PPTV、合一集團、HTC等從事虛擬現實內容或者技術開發公司的活動把產品帶到這里供普通人體驗。
與這個體驗同時進行的,是一場請到國內外已經投入VR產業開發產品專業團隊的巔峰論壇,一次米粒影業VR動畫產品的發布,以及一場由吳曉波主持,全程以VR為主題的互聯網高峰論壇。
繼IP之后,VR已經是目前在影視業里躲不掉的高頻詞。而面對這項和發明電影同一個級別的技術變革,除了硬件生產商和軟件產品生產商的積極開發和宣傳,更多電影從業人員和資本家們的態度更耐人尋味。
對于這項技術將會對電影行業產生的顛覆性變化,首先是電影院的存在和拍攝階段的全面沖擊。
像愛奇藝影業總裁李巖松所說,當VR技術開始沖擊電影行業,首當其沖解決的是傳統電影制作方法的改變,沒有分鏡頭了,沒有腳本了,攝影師不知道該怎么打光了,演員也必須360度全身都在演戲,電影從制作方主導成為觀眾主導,互動和電影作為一項剪輯的畫面藝術本身存在矛盾,“對電影這事來說,太顛覆了。”其次是VR頭戴設備的最長佩戴時間目前被建議為不多于40分鐘,這意味著以后即便出現VR電影,時長和普通電影也絕不相同。
對于這兩點關鍵性的變化,電影人們并非不清楚,合一影業高級副總裁、阿里數娛總經理李捷認為目前VR這個產業里的泡沫絕對多于國內電影市場泡沫,“隨便一家公司,只要跟VR相關,一星期之內融到(資金),很輕松。”
根據一份論壇發布的《互聯網+影視產業研究專題報告》顯示,從2015年初至今,VR產業的企業數量從200多家爆發到1600多家,但實際上中國沉浸式虛擬現實設備市場目前處于市場啟動期,由于受限于VR硬件及拍攝邏輯,目前還沒有誕生真正意義上的VR電影。
而李捷面對這個技術的態度也許可以代表大部分電影人依然謹慎的態度,“我們還看不清楚VR未來在中國真正的突破口和機會在哪里,所以我們的策略叫做賽道多投。”
相比較李捷這種處于投資層面的謹慎,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更干脆宣布會成立收費的VR公司,提供收費服務,明年光線的電影《鬼吹燈之龍嶺迷窟》其中一段將是用VR制作。值得注意的是,“收費模式”是在幾個VR論壇上都被提及并認可的發展模式。
類似于《鬼吹燈之龍嶺迷窟》這樣段落式的制作目前確實是許多影視產品的選擇,宣傳作用多于發展VR本身。在美國有23年制作特效經驗的數字王國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謝安,也提出預告片是目前最為實用、可實現的VR在影視業的應用領域。
電影行業的技術革命常常伴隨整個工作方式的改變,實際上對連工作模式都未形成的電影VR化來講,泡沫沒有告吹,就有討論空間。但預告片也好、軟色情也好、游戲也好,在這幾個已經被默認適合的領域上,VR目前的發展似乎也并非盡如人意。至少在國內的觀眾,除了能夠在電影節期間體驗一次免費的VR設備,這項技術離普通觀眾還過于遙遠,哪怕有這天到來,對觀眾來講,“高端的收費服務”才是關鍵詞。另外,有多遙遠?至少,我們國內的電影可能連真正的3D和IMAX都還尚在起步中。
從熱門網絡IP成為電影IP的邏輯不能成立?
從阿里影業副總裁位置上離職了的徐遠翔曾說:“去年這時候不知道IP的人out了,今年這個時候還談IP的人也out了。”這句話直觀描述了目前中國影視行業現狀變化之快。不論是否out,核心含義是創意和內容的IP必然是長時間內電影業不能忽視的話題。但隨著IP熱逐漸褪去,一些本身被看好的網絡IP被改編成電影后口碑票房不對應,在網絡IP改編上,明顯出現了更多理性反思。
在互聯網電影峰會上,華誼電影有限公司CEO葉寧認為不論是文學還是游戲,熱門IP一定能轉化為電影的邏輯并不成立,最重要是決定電影質量的劇本:“劇本形態對我才是有意義的。當我看一個故事的時候,如果不看到劇本,作為電影制片人,是沒有太多感覺的。IP的故事和人物也許是文學的、也許是游戲的,怎么變成電影的故事和電影的人物,有巨大的差別,它一定是要再創作的過程。這個過程當中并不是所有所謂的游戲的IP和網絡的IP很熱門就好像順理成章能夠變成一個電影IP,這個邏輯不成立。”
他進而解釋電影并非想象中那么好轉化,因為有獨立的技術要求,“電影的表達是用鏡頭的剪輯、推進,戲劇結構非常重要,在100分鐘以內要完成的戲劇結構,完成戲劇的起承轉合,這個邏輯跟我們所談論的所謂熱門的邏輯不一樣。能夠做成以鏡頭語言來表達,首先得有劇本。如果是一個特別宏大的IP,有可能里面還要見到一個世界,偉大的電影一定是要建立一個電影鏡像的世界,非常困難,沒有這么簡單,而且一定是用技術能實現的。”“所以我在這總結一句,我們熱議這些東西的時候,還是要回到我們電影創作本身的本體的東西去做,這是一個硬功夫,這是我們差得很遠的東西。”
但這種謹慎對于必須快速進軍的互聯網公司來說可能沒有“成品”來得更實際,合一影業總裁劉開珞舉例稱他們曾經買了兩個網絡文學IP,其中一個更好看,但世界觀宏大,體系完整,意味著需要高要求的特效,因此他們選擇了第二個看起來“幼稚”的IP改編:“它的狀況很簡單,一個練功的人不斷地把世界上面極致的火焰和自己功法結合,然后不斷提升。大家可以想象那個畫面的表現是很容易的,藍色的、紅色的、白色、黑色的火焰和一個人體的結合,更容易視覺化。”他也對IP的態度更寬容,認為“任何一個形態的內容都有機會產生IP”。
即便是本身優質的IP改編電影也有不算成功的例子,合一曾出品的《老男孩之猛龍過江》和《梔子花開》就在口碑上和IP本身差了不少,對此阿里影業首席執行官張強提醒IP改編主要還是面對兩個問題,“第一是大量IP是改編不了的,三觀就有問題。第二,網絡文學的寫作方式是幾百萬字,想到哪寫到哪,結構方式、思維方式跟電影完全不一樣,電影完整的戲劇結構和人物結構與網絡文學差距非常大。”
華視娛樂CEO王琛補充說首先要解決的另一個棘手問題是原著粉的態度,“忠實粉絲必然是熱潮IP改編的第一波觀眾,他們的看法很重要。對作品是喜愛的,對第二波、第三波觀眾是否能夠進入影院、是否發生正面口碑,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6年6月7日,當天,好萊塢大片《魔獸》進行零點首映 。重慶市江北區UME影城,重慶粉絲包下的放映大廳座無虛席。
《魔獸》的轟動上映是游戲IP大潮的開始?
實際上游戲IP改編電影并非是從《魔獸》開始,但這部在國外反響平平的電影在國內依然引起轟動。《魔獸》大熱IP效果在多個論壇上都被提及,以及今年要上映的《刺客信條》亦是從游戲改編而來。恰巧盡管不是一類,但由《憤怒的小鳥》公司開發的同名電影在北美還拿到了不錯的票房。
當網絡文學IP幾乎就要被資本吞噬殆盡,連《第一次親密接觸》和《悟空傳》這種前世網絡文學都被買下,幾部游戲電影比如《征途》的即將上映忽然讓所有人看到了新趨勢。
但深耕這一領域的網易游戲營銷總監劉國男不覺得這會是趨勢,“影游互生是非常難的,它也不會成為電影的主流,因為主流還是電影。”他表示目前網易只開發了一個影游項目《天下3》,“想要簡化幾百萬字的東西,拍成兩小時的電影,這是非常難的。游戲反推到電影里面真的非常少,中國游戲發展10來年真正算得上IP的,兩只手都算得出來。”
對《魔獸》中美票房表現的差距,劉國男覺得主要是中美游戲玩家狀況不同,亞洲魔獸玩家相比較普通人來說,比例是遠遠高于美國的,玩家也更愿意將更多時間花在這款游戲上,這導致雙方對游戲的感情不同。
而至于最近上映的《憤怒的小鳥》他則不認為是游戲電影的一種,并且這類游戲本身就不帶有劇情,更好編。
《憤怒的小鳥》劇照
編劇田羽生針對無腦休閑類游戲,表示沒什么不適應,“你要花八年時間或者十年時間來培養你的游戲情懷的幾率很小,大部分會遇到‘馬桶上的游戲’,就是《憤怒的小鳥》、《植物大戰僵尸》這些,難道他們就不值得去改嗎?也值得,只是你的需求放低一點,不要那么高,也可以產生出不同的產品。”
實際上,關于影游互動,目前電影業大部分人的看法更接近田羽生,但有關主題只有一個論壇,并且請來的嘉賓里沒有幾個真正的游戲玩家。其實這是在網文領域外值得注意的IP領域,游戲玩家的市場份額并不比文學小說的粉絲少,尤其是劇情類大游戲,帶有高粘合度粉絲,如同臺灣編劇九把刀在論壇上所說,這是一種必須獨享必須實現的情懷。但對國內電影市場來說,特效大概是第一難以邁過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