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相傳為秦末黃石公作。民間視為奇書、天書。《素書》以道家思想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發揮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對應事物、處理事物。傳說黃石公三試張良,而后把此書授予張良。張良憑借此書,助劉邦定江山。 1.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鑒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釋義】品德高尚,則可使遠方之人前來歸順。誠實不欺,可以統一不同的意見。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眾的擁戴。才識杰出,可以借鑒歷史。聰明睿智可以知眾而容眾。這樣的人,可以稱他為人中之俊。 2.近恕篤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殫惡斥讒,所以止亂。 【釋義】為人盡量寬容,行為敦厚,這是待人處世之道。任才使能,使人人能盡其才,這是用人成事之要領;抑制邪惡,斥退讒佞之徒,這樣可以防止動亂。 3.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釋義】心中有數,閉口不言,凡事能順從時機,這樣可以遠怨無咎;堅定不移,正直剛強,這樣才能建功立業;勤勉惕勵;心地善良,這樣才能善始善終。 4.夫志,心獨行之術。長沒長于博謀,安沒安于忍辱,先沒先于修德,樂沒樂于好善。 【釋義】欲始志向堅定,篤實力行,最好的方法,莫過于深思多謀;最安全的方式,莫過于安于忍辱;最優先的要務,莫過于進德修業;最快樂的態度,莫過于樂于好善。 5.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 【釋義】對自己馬虎,對別人求全責備的,無法處理事務。對自己寬厚,對別人刻薄的,一定被眾人遺棄。 6.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 【釋義】小的功勞不獎賞,便不會建立大功勞;小的怨恨不寬赦,大的怨恨便會產生。 7.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兇。吉者,百福所歸;兇者,百禍所攻。 【釋義】人的所作所為,符合行事之道則吉,不符合行事之道則兇。吉祥的人,各種各樣的好處都到他那里;不吉祥的人,各種各樣的惡運災禍都向他襲來。 8.賢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釋義】賢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國家興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曉事業成敗的規律,明白社會政治修明與紛亂的形勢,懂得隱退仕進的原則。因此,當條件不適宜之時,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隱伏,等待時機的到來。 9.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預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釋義】怨恨產生于不肯赦免小的過失;禍患產生于事前未作仔細的謀畫;幸福在于積善累德;災難在于多行不義。 10.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 【釋義】自己懷疑自己,則不會信任別人;自己相信自己,則不會懷疑別人。邪惡之士決無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沒有公正剛直的部下。 11. 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釋義】見到已發生的事情,應警惕還將發生類似的事情;預見險惡的人事,應事先回避。害怕危險,常能得安全;害怕滅亡,反而能生存。 12.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 【釋義】把自己放在一邊,單純去教育別人,別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嚴格要求自己,進而去感化別人,別人就會順服。 13.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釋義】行為端正,可以為人表率。足智多謀,可以解決疑難問題。天無信,四時失序,人無信,行止不立。如果能忠誠守信,這是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議定,再不肯改議、失約。是故講究信用,可以守約而無悔。廉潔公正,且疏財仗義。這樣的人,可以稱他為人中之豪。 14.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釋義】見嫌而不茍免,克盡職守,而無所廢弛;恪守信義,而不稍加改變;受到嫌疑,而能居義而不反顧;利字當頭,懂得不悖理茍得。這樣的人,可以稱為人中之杰。 15.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 【釋義】知道別人的優點長處卻不重視,對別人的缺點錯誤反而耿耿于懷的,則是作風粗暴。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勝任其職,這樣的政治一定很混濁。 免責及版權說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