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黃芪建中湯 胃癌 醫案 黃芪建中湯為《金匱要略》方,由桂枝、白芍、黃芪、甘草、生姜、飴糖、大棗組成。主治虛勞不足,腹中拘急,自汗或盜汗,短氣,肢體困倦,脈虛大。筆者臨床靈活化裁,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用以治療胃癌,獲較好療效,茲擇案介紹如下。 陳某,女,51歲。胃癌姑息術后,2001年6月入院。2001年3月因“胃癌出血”行手術治療,術中發現周圍淋巴結轉移及腹壁轉移,行姑息性切除。病理為粘液腺癌。術后白細胞下降,一般情況差,未化療。住院后予“惠爾血”等升白、支持處理后,勉強化療2療程。同年9月,發現左鎖骨上淋巴結轉移(3.0cm×3.0cm)而再來求診。診見:消瘦惡液質,面色黧黑,困倦短氣,動則汗出,納谷不馨,大便干結,舌淡苔白,脈細弱。證屬脾虛氣弱,痰瘀互結。治擬溫陽建中,扶正固本。方用:黃芪、生龍骨、生牡蠣、蒲公英、貓爪草、絞股藍、麥芽糖、白芍、黨參各30g,白術、玄參各20g,浙貝母、谷芽、麥芽、炙甘草各10g,大棗10枚,肉桂6g。調治3月,體力漸增,左鎖骨上淋巴結明顯縮小。再治療3月,淋巴結消失。2002年6月,病人因摔下樓梯致雙手骨折,左鎖骨上淋巴結轉移癌復發(3.0cm×3.0cm)。繼以上方調治,佐以莪術、鼠婦等化瘀之品。1年后轉移之淋巴結縮小至2.0cm×2.0cm,無他處轉移病灶,在條件允許下予左鎖骨上淋巴結局部60Co放療,腫塊消失。共用上方調治4年,至今已生存5年。 病人胃癌晚期惡液質狀態,正氣虛弱,食欲減退,消瘦乏力,氣血陰陽、臟腑等多方面不平衡,同時癌邪鴟張,遠處轉移。此時,不應予急圖攻癌,而以黃芪建中湯加減調和氣血、扶正固本、健運中州,以期“留人治病”。藥后3月病情出現轉機并向愈,正氣漸復,精神、食欲俱佳,淋巴結也消退。后復外傷骨折,正氣受伐,痰瘀復結,癌毒復張,再以上法,扶正解毒、化瘀散結,益以莪術、鼠婦等散結化瘀之品,調治1年,后輔以局部放療告效。獲得良好的生存質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