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碑刻、刻石與鵲山祠的遺跡遺物 原扁鵲廟區及山上贊頌扁鵲的碑刻林立,數量很多。現僅存宋碑、元碑及明、清兩代的重修碑記、祭文、詩謁等。 重點碑刻有《國朝重修鵲山神應王廟》碑,元代碑刻。位于山門口西側,坐西面東。元至元五年(1268年)立石。碑青石質,高2.8米,寬0.94米,厚0.3米,弧形碑首,浮雕六龍,矩形碑額,龜跌座。碑文楷書,計30行,少者5字,多者53字,共計1025字,碑陰字多漫漶。藏春居士劉秉忠書丹。此碑不但是研究扁鵲生平的重要史料,而且碑文可折射出修扁鵲殿的滄桑歷史。元朝太醫院顏天翼于至元五年重修此廟,中途病逝,其妻張氏及其長子伯祿,繼承遺志,完成未竟之業,其次子伯祥,請求皇帝立碑,世祖忽必烈應允沼令翰林學士王鄂撰寫“神應鵲王廟記”碑文,由元朝重臣、太保,邢臺人劉秉忠書丹。 此碑在考古研究上和書法芝術上均有較高的價值,是目前現存難得的碑刻。 原碑上有碑樓,方形樓閣式建筑分三層,全用磚雕仿木結構。雕刻精湛,實屬神品,可惜毀于一旦。碑文如下: 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臣王鄂奉敕撰,藏春居士劉秉忠書丹,前中書省都事劉郁篆額。 臣聞醫之有益于世,尚矣!自神農氏嘗百草以救民疾苦,由是本草之學興焉;軒轅氏與天師岐伯問答至道,而后《內經》、《素問》出焉,唐虞三代靡不由之。故為人臣、為人子者,皆通醫術。--有差錯,則為不忠不孝。下于列國以醫名世者浸多,蓋奇杰之士遇時平主圣則坐廟朝為卿相,以福天下,其或生也不偶,材無所施,往往隱于醫流,蠲疴起廢,拯贏劣,護安全,躋之壽考之域。顯晦雖殊,原其用心仁則一也。考之信史,今鵲山王是也。王姓秦氏,名越人,渤海鄚人也,少為舍長。一日,舍客長桑君過,君知其非常人,傳諸禁方使勿泄,既而取懷中藥,飲以上池之水。自是以診脈為名,而內見病者五臟癥結,湔湯滌穢,其效如神,乃游四方,隨俗應變。在咸陽為小兒醫;過邯鄲為帶下醫;過洛陽為耳目痹醫;過齊知桓侯必死,去不治;過虢,太子死,謂尸蹶,能復生;之趙,自稱扁鵲,適簡子病,五日不知人,告以秦穆公事。簡子病愈即中丘之蓬山賜地四萬畝,時往來居之。后同虢太子來游,采藥于是山,因易名蓬鵲。王薨,數靈應,或入霄寐,或降藥餌,皆能愈人奇疾。 漢唐以來,像而祀之者,舊矣,五季之亂,數經殘圮。周顯德中,安國軍節度使陳恩讓為重修之。是時碑刻,已有稱王,未知封自何代。宋嘉佑初,仁宗不豫,遣使詣廟求醫,使未至而疾廖,始降璽書賜號神應。神宗熙寧二年,有李光祿者知邢州,數歲不登,禱之即應,命以歲時醫流民庶所獻,不歸公帑,專以奉神;委內丘令張仲孫、龍崗令楊守道,蕓其役,曾不曰旬,厥功告畢。重檐密廡,嶷然可觀。金、明昌元年,內丘令趙實亦嘗修之,而皆非朝命。一經劫火,焚蕩無余。 國朝龍興,百廢具舉。歲癸未,節度副使蘇仲毅然昌率重葺舊基,以官事牽制,殿未瓦而止。四方祈禱者,但為位以祭。今上,皇帝之在潛也,知州民久困,自職綏撫,以廟在境內,嘗遣使致祭祠,所使還乘間其言廢狀。時上默有崇起之意,及顧提點太醫院,顏公天翼乞致仕,遂令主其廟而修焉。凡歲收香火之資,半以修廟,余令贍其家。天翼,良醫也。征赴厥庭二十余載,診治調護宣力為多,既受命鳩材募工,從事匪懈。無可,志愿未遂,而遽爾云亡。夫人張氏,子伯祿,繼志述事。克成厥終。次子伯祥承奉御側奏乞,勒貞石治后世。制可,以付臣鄂。臣昔史事天翼,義均同氣,濫膺寵委,謹錄遺事,拜乎稽首,而為之銘。銘曰:蓬山蒼蒼,襄水洋洋,彼有人焉非常,儼立祠于其旁。厥出禁方,得之長桑,滌垢湔腸,病常愈于膏盲。邦人不忘,祀事孔彰,披兗而裳,垂旒而王,廟經兵荒,廢為荊榛瓦礫之場,崇赴有時,待我圣皇。厥初顏君寵命是將,志愿未畢,遽爾云亡。繼之有人,乃配阿張,二子皆賢,伯祿伯祥。落成之曰,歸功廟堂,勒為豐碑,令聞戴揚。王其有靈,降福穰穰,風雨和時,年迄用康。躋斯民于仁壽之域,而衍圣祚于無疆。至元五年(1268)歲次戊辰二月十五日嘉議大夫上都留守懸帶虎符兼開平府總管府口口口立石 堯山 魏琰刊 《重修神應侯廟記》碑,宋代碑刻。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立。現移至扁鵲殿前。 圓形碑首,碑高2.05米,寬0.8米,厚0.22米。由將仕郎守邢州龍崗縣令場守道撰文并書。碑文楷書21行,每行少者4字,多者45字,共計700余字。碑文敘述了扁鵲醫術高超,后人稱頌之事,修葺此殿事宜。為研究扁鵲的生平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碑文如下: 四方館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使持節眉州諸軍事,眉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兼御史大夫知邢州本州事兼管內河堤勸農使,兼本州觀駐泊兵馬鈐轄柱國隴西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食實封一百戶李瑞懿立石夫祀矯舉,所以稱有功于民者,故封域之內,山澤之廣,歲穰時美,無怪風劇雨,以為暴其庥于神乎!茍民被于澤,光靈不泯其名,有以動后世,皆可以報之以嚴,而事之宜備也。邢之西北隅,距治城八十里曰蓬山,跨其上神應侯祠在焉。按史遷本傳,其渤海鄚人也,授長桑君術,治人之疾,雖筋骨冥昧之間,切脈望色而無不愈者。觀其大概遭世襄微,上無明天子,非不能低簪揚眉取軒冕之貴,唯以方技自晦,蓋古之所謂隱君子也。神吾術足以惠人,又豈特為政哉?賜田于趙而多游焉。既沒,民思其功,乃立宇以祀,因號其山為鵲山。世戴其仁猶生之初,祈田之野老,四時腥熟,交趨若市然哉。弗誣祥慶數下,嘉佑初,仁宗不豫,雖藥未喜,虔禱于神,遽報如響,始得謚侯,因以神應為號。 太守李公,被天子明命,君于茲土,下車視俗,詳練政術,廢綱頹波仆而復起 ,威破奸膽,仁沐疲瘵,雖齠齔之子,猶涵泳其寬厚之化而鼓舞也。治民之道既周,事神之禮亦舉然。而歲慊而旱,翹意得沾屢遣屬吏致誠,執羞而告之,甘雨膏雪,圻內沾潤歡謠和氣,充溢上下。夫生能壽于人,沒能福于民,光靈不泯,其名動于后世。此所謂報之不可不嚴,而事之不可不備也。公乃曰:廟貌未隆,舊制狹陋,丹綠之輝,剝昧而就,滅神明所憑,非所以安靈報功以稱于后也。然每歲之間,民所獻物,蹄負相軋,掌于有司,既而一歸公帑。供神之余豈可他費?乃反資其物于廟,而完新之,不取以官,無勞乎民,檄縣之令專董其役,數旬而功告休。重檐密廡,森然如翼,增卑而高,仠隘以廣,敗朽易而宏洪,薄惡云而炫麗,望之儼然渠渠而可仰也,地復奧而清,山齊怪而峙。嗚呼,雖不幸以死,而靈明余澤燁于千百歲之下,得祀于無窮。其宇既嚴,其報益備,宜神之可宅而安矣。守道叨命麾下,俾識之文,堅避不容,強顏為之,但直舉其事。熙寧二年歲次已酉七月二十八日立山南東道節度推官給事郎試大理評事知邢州內丘縣事張仲孫修建將仁郎邢州龍崗縣令楊守道撰并書。 刻石是指山上的摩崖石刻和山下廟區內的題銘刻字。原刻石銘記較多,現僅存“九龍橋石柏”、“藥石”等題銘和“蓮華峰”、“我欲振衣”、”雷喬談禪處”等摩崖石刻。 “九龍橋石柏”刻字 位于廟區回生橋南橋頭,九棵古柏前沿鄰道的一塊橫長山石上。陰刻楷體五字“九龍橋石柏”。字體蒼勁有力,刀法鐫刻遒勁。雖為簡練幾字,點明了九棵古柏的名稱、位置及生長的環境。既給游人指點迷津,又含懷古之情,意味深長。 “藥石”刻字 原鑲于九龍柏前的山腳下,呈不規則石形,一側平面上楷體陰刻“藥石”二字,旁書“萬歷癸未年龍峰題”。萬歷癸未年即萬歷十一年(1853年)。 “藥石”二字在書法藝術上,可見筆法渾厚,功底頗深;刀法剛健,力能扛鼎之勢,堪稱絕藝。“石”字寫成“歷”字,是一種古寫法。 為何在其石上刻“藥石”二字呢?說法不一,大致有三:一是含藥、針之意,藥謂草藥,石指藥用石針。喻意神醫扁鵲為人治病靠得是針和藥。二是含重貴之意。“石”字為重量單位,說古代扁鵲和弟子在山上采擷草藥很多,到處都是,無法稱其重量,喻意藥多的是。 三是扁鵲每天采藥晾曬的專用石頭。 總之二字,喻意深遠,究竟內含何意,至今是個謎,此謎只好留給后人去研考和揭開。 “蓮華蜂”刻字 位于太子巖主峰嶺巔上,海拔高度1141米,在崖壁自然斷面上,陰刻雙溝邊楷體“蓮華峰”,左邊豎行旁刻“清康熙八年,臨城喬已□□內丘喬□□。”清康熙八年即公元1669年。 由于此山主峰遠望似蓮花,佛教上又尊崇蓮花,古時“華”同“花”,究其何用意待考。 “我欲振衣”刻字 位于太子巖山腰,海拔高度約800米,在懸崖絕壁上,石面稍做加工、磨平,陰刻楷體橫書“我欲振衣”四個大字,左側旁書陰刻兩豎行“崇幀三年春三月庚午郡守西漸金之俊題”。崇幀三年,即公元1630年。金之俊,嘉興人,明朝歷任尚書、大學士,天啟年任順德知府。 在題字下原有王靈官小廟,為鎮山把守大門之神。過此門再往上登即到仙境,因此知府金之俊行至止,揮毫而就“我欲振衣”。其意是我想要搖動我的上衣作翼,飛向仙境,早日成仙。 “雷喬談禪處”刻字 在“我欲振衣”刻字左側為原山崖,末作任何加工,豎行陰刻楷體“雷喬談禪處”。不顯紀年款識。 其刻字的“雷、喬”二字,考其為兩個姓氏,雷即明崇幀內丘知縣蒲江選貢雷鳴時;喬即喬缽,內丘人。 鵲山祠的遺跡遺物有: 九龍石柏 位于回生橋南橋頭矮山上,隨小道西北、東南向“一”字栽植。因植九棵,根蟠石隙,故名。 九龍柏,形態古貌,根連山石,枝葉并茂。九棵粗細不一,高矮有別,最粗直徑可達1。3米,最高者可達8米左右。相傳為扁鵲的九大弟子為紀念師傅扁鵲而栽。據考證九棵柏樹為一次栽種,樹齡在千年以上。 “古柏何年植,根蟠石隙生。虬枝何夭嬌,似與九龍爭”。其詩給九龍石柏以真實的寫照并贊頌了石柏。 還有一棵古柏,稱佚妹柏,位于神頭村東南山上。相傳為扁鵲的一位女弟子,為紀念師父,化為一棵小柏樹。 鳥 柏 位于山門東北20多米處。樹徑1.2米,樹高8米,樹冠約155平方米。枝干挺秀,歷經滄桑。因該樹解板后,板面呈鳥紋圖案,故名。實屬難得樹種,樹齡幾何?待考。 相傳:南蠻子一伙想盜取此樹板面,設巧計以收賣秋作物秸桿為名,把收集的秸桿堆放于此樹周圍,至夜間,再把草堆掏空在里邊掘取鳥紋板。第二天,草堆及買草人全不見了,見樹中偏上有一新茬方明白。至今還留有疤痕一片。 龍爪柏 位于前殿東北隅,緊挨此殿。樹冠上的大小枝干,均似龍爪,故名。樹身較光滑,樹徑在1.米以上,高8.5米,樹冠200平方米。是廟區內獨特的一種樹種。 扣 柏 原在玉皇皋后偏東,樹徑1.2米,高12米,樹身筆直,樹干挺撥,枝葉茂密,木質紫紅,堪稱一絕。因樹上結的果實(柏殼)光滑呈球形,似扣狀,故名。是廟區稀有樹種之一,1975年被毀。 洗腸溝與撈腸溝 洗腸溝位于扁鵲廟西北500米處。相傳扁鵲給虢太子做闌尾炎手術時,在此溝湔腸滌穢,不慎,腸子被水沖走,緊追不舍,后在下游一條溝里仔細撈找,終于找到。從此,人們稱前者曰洗腸溝,后者曰撈腸溝。 石 炕 石炕(后稱手術臺)位于扁鵲廟正北800米處溝內。為一塊天然巨石,方正平坦,宛如石炕,長3米,寬2米,厚1.2米。至今方正的石面上中心還留有鮮紅的血跡痕,已滲石間,千百年來永不褪色。相傳扁鵲為虢太子做闌尾手術時,就在此石上進行。 三 楸 扁鵲廟原有三棵楸樹,其中兩棵分別位于扁鵲殿東西兩側,另一棵在其殿后。據傳:在修扁鵲大殿時,這三棵楸樹上竟長出了一揸多長的豆角,供修廟者享用。解放初期,不知何原因火焚。 四 楊 扁鵲廟原有大楊樹四棵,分居橋樓東西各兩棵,枝葉稠密,高大挺直,均毀于解放前夕。 脊吻構件 原古廟脊吻瓦各部件,保存完整。均為陶質琉璃釉,分綠、黃、褐等色,圖案做工手法屬高浮雕,以龍鳳、花卉為主,線條流暢,造型逼真。 老君石造像 原在現址老君廟西南不遠處洞里,后塌陷埋于地下,1985年挖出后立于現址并建廟保管。 該石刻為道教始祖太上老君坐像,青石質,通高1.4米,厚0.40米,寬0.80米,右臂屈于胸前呈說法狀,手殘缺,右手自然下垂撫膝工,盤腿坐,底有石座。手法粗擴,刀法簡略,沒有紀年文字,刻于何代,待考。 四、簡子賜扁鵲田四萬畝 趙簡子賜扁鵲田四萬畝,所賜之田到底應在哪里,史無明載,頗難論定。我們認為曹東義先生的《神醫扁鵲之謎》論證翔實可信,茲摘錄如下: 簡子賜扁鵲田四萬畝,一是鄚州明代之前就有祖業莊,所“祖”之業到底為準?一說為扁鵲秦越人之祖業,一說為長桑君。筆者認為長桑君在鄚州客居,往來十余年,他不太可能是本地人,當然也不會有什么家業可留贈給后人,所以,當以扁鵲為“祖業”莊主為是。二是內丘蓬山,自宋元以來碑刻皆稱扁鵲獲趙簡子田于此,目前尚無更直接的證明資料。三是河北省南宮縣二龍崗,據《南宮縣志》所引資料,此地原有“扁鵲村”,也云是趙簡子賜田的地方。 《畿輔通志》卷177,“古跡”引《南宮縣志》云:“扁鵲廟在龍崗,相傳戰國趙人建,其村為扁鵲村,居人除土漸平,廟與村久廢。”其下又引有“元康繼禮《扁鵲廟記》:扁鵲,渤海鄚人,不常厥居。今有祠置龍崗之西,號曰神應王。其山亦以鵲為號。殆趙簡子賜田之所也。簡子疾,五日不(知)人,扁鵲視之,曰:‘血脈治也',二日半而寤。(趙簡子)賜扁鵲田四萬畝。趙人為立廟,世祀。則廟在南宮者,蓋亦有年矣。縣中醫流為主其祀。先是,藥局高濟以舊構卑陋,欲更之,屈于物力。至元對其孫天明始成厥志,乃別營正殿,展湫隘為宏敞,易板屋為壯麗,既訖工,請余記其事。” 《畿輔通志》卷151“金百”引《授堂金石跋》云:“《扁鵲廟記》,記載扁鵲之祠置龍崗西北,號曰神應王。藥局司陋其舊構,欲更之不克而歿。至元壬辰(1292)年其孫天明為成厥志。今記后列南宮縣。濟民藥局司拯者,是其人也。神應王,宋政和四年碑記已有是號,故元代因之。其稱‘濟民局',則當是縣設是員,仿于大都惠民局,上都惠民司,踵事增置也。《記》將仕郎國子學博士康繼禮撰;宣授真定彰德官醫提舉劉潛德書。《元史·百官志》:‘大郡、保定、彰德、東平四路各設提舉一員',而不言真定,今碑言‘真定',疑《史》有誤脫也。宣授者,文散官由一品至五品為‘宣授'。皆以制命之官醫提舉司秩五品,故題云然。”又引《金石分域編》云:“康繼禮撰,劉潛德正書,并篆額貞元二年七月。“貞元”是金代年號,有誤。應為“元貞二年”,即公元1296年。這里的扁鵲廟稱由趙人所建,雖未必可信,但歷史也相當悠久了。“舊構卑陋”,正反映出其原廟出于民間和久遠的來歷。當地也有一個名為“鵲山”的土山,但年深代遠,竟“除土漸平”,村與廟也久廢了。關于趙簡子賜田的記載,只有這兩處。到底何者為確,抑或兩處皆有一塊,只能存疑待考了。內丘神頭村,南宮二龍崗,湯陰伏道,山東朝城相距不遠,且都有扁鵲遺跡,他當年曾在這一帶行醫治病是比較可信的。 鄭一民先生調查了當地民間傳說,認為神頭村原來是狼家莊和焦子村,因埋葬著扁鵲頭顱所以才得名神頭村。他在《神醫扁鵲的故事》一書中,據民間傳說寫成“冒生死虢太子率眾盜尸”和“扁鵲‘全尸'葬故園”兩節故事。這個故事是否具有歷史真實性是我們所關心的。有人曾經提出,扁鵲是被暗殺而非被判斬首,他的弟子們怎能忍心讓扁鵲尸首異處甚或殘忍地割下扁鵲的頭顱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也必須結合當時的禮俗進行探討。 先秦時雖有車裂、脯醢等殘酷的刑罰,但斬首被列為常刑興于秦漢之后。盡管如此,先秦人砍去罪人的頭顱的事也時有發生。如《左傳·昭公五(公元前537)年》。載有魯國欲誅殺豎牛,“豎牛懼,奔齊。孟仲之子殺(豎牛)諸塞關之外,投其首(頭)于寧風(齊地)之棘上。”豎牛怕被誅殺,雖逃至齊國,仍被殺死并被把頭割下來,扔迸荊棘亂草中。李醯派人刺殺扁鵲是否需要把頭砍下來回去復命呢?所以,扁鵲的頭被刺客砍下來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史記·伍子胥列傳》云:伍子胥“告其舍人曰:‘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縣(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乃自剄死。”伍子胥令其家臣剮其目,自殘身體以證其識。此出于激憤之情,或不足為鑒。又《左傳定公四(前 506年)》載,楚軍左司馬與吳國作戰時負傷,恐被吳軍生擒活捉,因他曾是吳王闔閭手下的將士,所以令他的部下在他死后割下他的頭來,免受恥辱。原文云:“左司馬戌及息而還,敗吳師于雍溺,傷。初,司馬臣闔廬,故恥為禽(擒)焉。謂其臣曰:‘誰能免吾首?'吳句卑曰:‘臣賤,可乎?'司馬曰:‘我實失子(杜預注:失不知子賢),可哉!三戰,皆傷。曰:‘吾不用也已!'句卑布裳,剄而裹之(杜預注:司馬已死,到取其首),藏其身而以其首免。(杜預注:傳言司馬之忠壯)。”這個感人的故事使我們聯想到,秦越人扁鵲遇刺之后,假如未能立刻死亡,或許有遺言讓其弟子把頭顱歸葬故鄉或其長期生活的田園《禮記·檀弓上》云:“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扁鵲立囑以其頭葬于其田園,也是有可能的。由此也可推斷趙簡子“賜扁鵲田四萬畝”之地,可能在今內丘鵲山神頭村附近。 內丘鵲山祠是全國扁鵲廟群中唯一一家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正在申辦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內丘一地,千百年來一直保留著這么多的古跡典故,絕不是偶然,實可謂全國第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