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臺榭式宮殿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思想、學說大交匯的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諸子百家四處傳播他們的學說,中國進入了一個文化大爆發的時代。 諸子百家中,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陰陽家、縱橫家、兵家等最為知名,孔孟、老莊、韓非、孫武,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映照了當時和后世的歷史天空。但是,還有兩個人不能忘記,這兩個人之間的斗智斗勇,也堪稱是跌宕起伏、精彩紛呈。他們一個是墨家祖師爺、推崇“兼愛非攻”的和平人士墨子,另一個是中國土木建筑的祖師爺魯班。 墨子,又名墨翟,春秋晚期宋國人;魯班,又名公輸班,春秋晚期魯國人。公元前450年前后,魯班應楚國之邀,由魯入楚,輔佐楚王打造攻城云梯,準備攻宋。 墨子心系祖國安危,不遠千里來到楚國首都,勸說楚王放棄攻宋計劃。楚王讓魯班和墨子在沙盤上進行一場攻城演習:魯班用云梯模型攻擊,墨子用小竹片防御。最終,魯班用盡全部辦法,依然攻不破墨子守護的城池,楚王見狀也就徹底打消了攻宋的念頭。 這個故事記載在《墨子》《淮南子》《戰國策》等古籍里,由此派生出一個成語“墨守成規”,說的就是墨子善于守城。不過,對于失敗者魯班,史籍卻語焉不詳,可見技術工種在古代是非常不受重視的。 在上一篇《西周:開創城市規劃新格局》中已經講過,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建筑的土木磚石四大系統才算集齊。如果加上瓦片、油漆、涂料、顏料等輔助建材,可以說,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修建中國古建筑的全部材料都集齊了。 春秋是個禮崩樂壞的年代,周天子徒有其名,140多個諸侯王都不把天子放在眼里。故而,《周禮》規定的建筑等級,幾乎成了一紙空文。《論語·八佾篇》記載了一個故事,說魯國的卿大夫季孫氏在他的家廟里,上演了只有天子才有資格欣賞的八佾舞,可把孔老夫子氣壞了,怒氣沖沖說出一句:“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大發雷霆不是毫無來由的,按照《周禮》,天子可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卿大夫只能用四佾。季孫氏只是卿大夫級別,卻僭越用上了天子的典禮,難怪孔子要火冒三丈。 韓趙魏三家分晉后,進入戰國時期,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戰國七雄”年代來臨了。周天子的地位更加不堪,七國國王的宮殿,比起周王王宮,未見遜色多少,今天,山西侯馬晉故都、陜西鳳翔秦雍城遺址,兩地宮殿遺址的規模等級,比起洛陽東周故城遺址來,也是不遑多讓的。 這一時期,因為磚瓦的大量運用,告別了夏商兩朝夯土為墻、茅草鋪頂的落后格局,同時,戰國時期鐵器的興起,以魯班為首的能工巧匠集團的誕生,鐵質的斧鋸錐鑿等加工工具層出不窮地被發明出來。故而,整個東周時期,是中國古建走上正途的關鍵時期,建筑物的結構日趨完整,造型日趨美觀,為以后的飛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的建筑物,最具特色的就是臺榭建筑,也叫高臺建筑。關于這種建筑,還有一個有趣的成語典故,叫“債臺高筑”: 戰國后期,東周的最后一位國君周赧王用天子的名義召集六國共同出兵伐秦,周赧王自己也東拼西湊,向國內的富商地主們借錢籌措軍餉,終于征集了6000人的部隊。但是,六國對此反應冷淡,攻秦計劃無疾而終。花光了錢的周赧王被債主們紛紛逼債,無法可想的周赧王只好隱藏在宮中的一座高臺上,閉門謝客來躲債。 所謂“臺榭”,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稱為“臺”,臺上的木構房屋稱為“榭”。春秋至漢代的六七百年間,臺榭是宮室、宗廟中常見的一種建筑形式,具有登高望遠、便于防御的功能。 臺榭建筑的基本特點是以階梯型土臺為核心,逐層架立木構房屋,最終形成一種類似堡壘的土木混合結構龐大建筑物。1974年,在河北平山縣發現了兩座中山王王陵,其中1號墓的封土和享堂保存較好﹐封土東西寬92米﹐南北長110米﹐高約15米﹐自下而上成三級臺階狀﹐第1級的內側有寬1米許的礫石散水,第2級有壁柱和柱礎等遺跡﹐頂部的第3層則有疊壓成魚鱗狀的瓦片堆積,可復原為一座周繞回廊﹑上覆瓦頂的三層臺榭式建筑。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國君為追求宮殿、宗廟的高大雄偉外觀,紛紛筑臺建樓,以為潮流。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當時建造木結構高層建筑的水平尚低,不能解決大體量建筑物的高度和整體穩定性等問題,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先建高臺,再在高臺上搭建小樓,遠遠望去,倒也氣勢恢宏、富麗堂皇得很。 現今保存下來的高臺遺址還有不少:戰國秦咸陽宮殿、燕下都老姆臺、邯鄲趙王城叢臺、侯馬新田故城,等等,其中咸陽宮殿遺址殘留的高臺長60米,寬45米,高6米,分為上下兩層,站在這座兩千年前的歷史遺物面前,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當年的高大雄偉、氣勢磅礴。 銅雀臺復原圖 臺榭建筑起于春秋戰國,盛于兩漢,而后慢慢減少,但一直到清代,都未曾絕跡,今天白馬寺的清涼臺、北海公園的團城,就是這種臺榭建筑的遺風。 最出名的臺榭建筑我認為是三國曹魏政權的“銅雀臺”。 建安15年(公元210年),曹操擊敗北方強敵袁紹,營建鄴城,為了夸耀武功,興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臺。其中銅雀臺最為壯觀:位于三臺居中位置,臺高十丈,臺上又建五層樓,共高63米,約等于今天的20層樓這么高。 在當時的生產力下,能營建如此規模的高臺建筑,堪稱是奇跡。 三國歸晉后,銅雀臺也在歷史的風吹雨打中走向了衰微,如今只剩下一堆殘垣斷壁,以及千余平方米的黃土青磚臺基,孤獨地靜臥在蓑草斜陽中,低聲吟唱著“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寂寞和哀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