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清人王士禎,人們最容易想到的是“三柳”——“《秋柳》詩”、“秋柳詩社”、“秋柳園”。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一個秋日的下午,濟南大明湖上,王士禎正和幾個文友觀覽游玩。此時,天氣漸涼,大明湖岸邊的垂柳,已是翠褪黃顯,乍染秋色了。王士禎為眼前的景色所感染、觸動,遂賦出了著名的《秋柳》詩四首: “秋來何處最銷魂?殘照西風白下門。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煙痕。愁生陌上黃聰曲,夢遠江南烏夜村。莫聽臨風三弄笛,玉關哀怨總難論?!?/p> “娟娟涼露欲為霜,萬縷千條拂玉塘。浦里青荷中婦鏡,江干黃竹女兒箱??諔z板渚隋堤水,不見瑯琊大道王。若過洛陽風景地,含情重問水豐坊?!?/p> “東風作絮糝春衣,太息蕭條景物非。扶荔宮中花事盡,靈和殿里昔人希。相逢南雁皆愁侶,好語西烏莫夜飛。往日風流問枚書,梁園回首素心違?!?/p> “桃根桃葉正相連,眺盡平蕪欲化煙。秋色向人猶旖旎,春閨曾與致纏綿。新愁帝子悲今日,舊事公孫憶往年。記否青門珠絡鼓,松柏相映夕陽邊?!?/p> 這四首《秋柳》詩,意韻含蓄,境界優(yōu)美,詠物與寓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更叫人嘆絕的,是全詩句句寫柳,卻通篇不見一個“柳”字,表現(xiàn)出詩人深厚的藝術提煉功底。 王士禎寫《秋柳》四首時,才24歲,在這之前,他已經(jīng)高中進士,并以眾多詩作聲名在外,然而真正使他舉國“文”名的,卻是這《秋柳》四首。此詩傳開,影響巨大,大江南北一時應和者甚眾,連顧炎武也由京抵濟,作《賦得秋柳》唱和。由于各地眾名家對《秋柳》詩的唱和,因此產(chǎn)生了享譽當時文壇的文社——“秋柳詩社”?!扒锪娚纭痹谥袊膶W史上留有彩色的印記。 《秋柳》詩四首,究竟是在大明湖什么地方作成的呢?王士禎在其《菜根堂詩集序》中云:“順治丁酉秋,予客濟南,諸名士云集明湖。一日會飲水面亭,亭下楊柳千余株,披拂水際,葉始微黃,乍染秋色,若有搖落之態(tài)。予悵然有感,賦詩四首?!边@里清楚地說明,《秋柳》詩是在大明湖水面亭所作。據(jù)考證,所謂“水面亭”,全名應該是“天心水面亭”,位在當今大明湖南岸稼軒祠附近,早已毀佚。 由于《秋柳》詩是王士禎的成名代表作,后人為了紀念這位杰出的詩人,就把大明湖東北岸匯泉堂附近的一處館舍院落命名為“秋柳園”。(亦有人說秋柳園就是王士禎少年時在濟南的故居。)舊時的秋柳園土墻木棟,柳絲裊裊,是個幽靜清寧的地方。如今,秋柳園早已湮沒,但其遺址風光依舊,從這里看去,水光粼粼,荷紅芙綠,岸柳披拂,明湖風光盡收眼底。作為濟南重要的人文景觀,秋柳園在濟南的人文史上有著顯著的位置。 附1: 詩前有他自己寫的小序。短短的數(shù)十字,集中顯示了全詩的基調(diào),且文字優(yōu)美,感情深厚,頗近于六朝的小品。 “江南王子”,指六朝時的梁簡文帝蕭綱,在他的〈秋興賦〉里,有“洞庭之葉初下,塞外之草前衰”之句,以秋日凄涼的景色,烘托出悲哀的感情。 司馬,指東晉時的大司馬,(官名)桓溫。他在晚年經(jīng)過金城時,見其早先在當?shù)厮N之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zhí)條,泫然流淚。”(見《世說新語。言語》)他是為華年的逝去、生命的遲暮而淚下。 因此,在序文的開頭四句中,前兩句象征著一年中的美好時光已經(jīng)消失,后兩句象征著一生中的最美好時期已經(jīng)過去??傊髡邚摹扒锪彼?lián)想,體會到的,是美的東西的喪失,從而沉浸于深沉的幻滅感之中。而這也就是四首詩的主題。 附2: 第一首的白下門,指今江蘇南京。那是六朝的首都。后來雖還是有名的城市之一,但比起其長期作為首都的六朝時代來,當然可說是沒落了。所以,在古代的詩詞中,經(jīng)常被用來作為抒發(fā)今昔盛衰之感的對象。例如,李白的《金陵》;“地擁金陵勢,城回江水流。當時百萬戶,夾道起朱樓。亡國生春草,王宮沒古丘??沼嗪髴粼?,波上對瀛洲。”就是把昔日的繁華和今日的衰落相對照,以表現(xiàn)詩人的悲感。而在王士禎的時代,南京又經(jīng)過了一番劇變。原來,在李自成起義軍攻陷北京,明朝的宗室朱由崧即皇帝位于南京;但到第二年南京就被清兵占領,并遭到嚴重破壞。所以,詩的開頭二句暗示;昔日富麗無比,不久之前又成為政治,經(jīng)濟中心,冠蓋云集的南京,轉(zhuǎn)瞬之間,只剩下了西風殘照,一片荒涼。這是怎樣地令人銷魂,斷腸,換言之,此詩從一開始就把讀者帶進了巨大的幻滅感中。下面兩句,又運用典故,把昔日的充滿生命力的景象“楊柳垂地燕差池”(此為沈約《陽春曲》中語,也即“他日差池春燕影”句之所本)與而今的憔悴、遲暮相對照,以進一步強化幻滅感。但是,秋天之后又是春天,那么,這樣的憔 悴,遲暮是否會一旦又轉(zhuǎn)為興旺呢?不。黃驄是唐太宗的愛馬;此馬死后,太宗命樂人作黃驄疊曲,以示悲悼。烏夜村是晉代何準隱居之地,其女兒即誕生于此,后來成為晉穆帝的皇后。對這位皇后來說,這個普通的農(nóng)村乃是其后日的榮華富貴的發(fā)祥之地。詩人在此加上“夢遠”二字,則意為著這樣的榮華富貴之夢已永遠不可重視,正如死去的駿馬黃驄已永遠不可復生一樣。所以,詩人所感到的,并用來傳給讀者的,乃是徹底的,不存在的任何希望的幻滅,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的幻滅。于是,剩下來的唯一的路就只能是逃避;“莫聽臨風三弄笛”。也就是說,不要再聽那悲衰的音樂,想那些悲哀的事情了吧!然而,玉關哀怨總難論。幻滅的哀愁是深深潛藏在心底,又怎么逃避得了,逃避本身也不得不歸于幻滅,而詩人與讀者也就是只能永遠沉浸于幻滅的悲哀之中。 例如,第二首的“空憐板渚隋提水,不見瑯琊大道王,”是說隋煬帝命人在隋堤瑯琊上種植的楊柳還在,但昔日的繁華又到哪里去了呢。(古樂府《瑯琊王歌》“ 瑯琊復瑯琊,瑯琊大道王。陽春二三月,單衫繡裲襠。”“不見瑯琊大道王,”猶言不見此等美好景象。) 第三首的“扶荔宮中花事盡,靈和殿里昔人稀”,是說漢代有著許多珍貴草木的扶荔宮,南齊的種植著“風流可愛”的柳樹的靈和殿,都已成為不可追蹤的過去。 第四首的“桃根桃葉鎮(zhèn)相伶,眺盡平蕪欲化煙”,是說青年美麗的女性桃根、桃葉(二人都是東晉王獻之的愛妾)和她們的愛情只剩下了一片荒蕪??傊?,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已逝去,到處是幻滅的悲哀。 秋柳 高啟 (明) 欲挽長條已不堪,都門無復舊毿毿。 此時愁殺桓司馬,暮雨秋風滿漢南。 這首絕句由暮雨秋風中衰敗而不堪攀折的楊柳起興,抒發(fā)春去秋來、時光流逝的悵然若失情懷。而桓溫之典的巧妙運用,又給讀者以深沉的滄桑感。短短四句詩,大有情景兼勝、貫通古今之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