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8年,貝多芬為他剛剛完成的《第六號交響曲》題寫了這樣一句話——“抒情多于描繪。”拋開貝多芬在作品創作中呈現的精湛技術,這部以描繪自然景觀為主題的交響曲,確如一幅淳樸動人的自然圖景,揭示出貝多芬的另一面:平和、悠然、愉悅的心緒與情感。
《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因與《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的創作間隔很近(兩只有兩個月),且音樂動機都可在之前的《F大調第三號交響曲“英雄”》的總譜中找到源頭,故被后人稱為貝多芬交響曲中的姊妹篇。誠然,音樂中的動機材料與創作手法有相似之處,可表達的情感卻大相徑庭,在《第六號交響曲》中,貝多芬投入進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崇敬,懷揣博愛與感恩,抒寫出讓后人倍感歡欣的樂章,也讓聽眾見識到一個不一樣的貝多芬! 一、自然之美貝多芬 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第一樂章“初到鄉村的愉快感受” 相比《第五號交響曲》利用短小動機為開頭的寫法,自《第六號交響曲》一開始,貝多芬就似乎像換了一個人,悠長的旋律線條,由弱到強、由遠及近的表現手法,使得音樂極具描繪性。在標題為“初到鄉村的愉快感受”的第一樂章中,貝多芬將眼前的種種美景與自己身處美景時的歡愉心情詮釋出來。沒有緊張的快速行進、沒有強烈的沖突與解決,取而代之的長線條的音樂發展、簡約的音樂語匯,好似將聽眾帶入一幀幀19世紀的風景畫中,美不勝收。
見識過貝多芬音樂中的英武剛烈,了解過貝多芬生命中的坎坷歷經,再體味這閑適舒暢的旋律卻也另有一番滋味。 二、人間之樂貝多芬 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第三樂章 “鄉村歡樂的集會” 與《第五號交響曲》相似,在“田園”中,貝多芬采用樂章連構的手法,將三、四、五樂章一氣呵成。這部如卷軸畫般的交響曲,歷經了初到田園的興奮,又領略過靈動清澈的潺潺小溪,最后來展現鄉野間淳樸的民俗風情。 第三樂章用典型的舞曲風格寫成,熱鬧歡悅的氣氛,諧謔無憂的舞步,仿佛讓我們目睹了那些可愛樸實的維也納郊外村民們歡樂無比的生活狀態。 舞步正酣時,第四樂章的“暴風雨”場景突然襲來。貝多芬用了前所未有的配器方式,管樂、弦樂、以及打擊樂的表現力被極大地拓展了,在傾盆大雨的情境過后,音樂自然進入到樂章末尾的寧靜,不僅是雷暴結束的預告,也是貝多芬心中對暴風雨的思索,也是他心中對挫折的吶喊,對命運的抗爭。 三、自然與感恩貝多芬 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第五樂章 “牧歌,暴風雨過后愉悅與感激的心情” 圓號的圓融音色、單簧管的暖人質感,帶人們走出暴風雨的激烈,來到一片歡樂祥和的土地。人們唱起牧歌,感恩上帝,感恩生命。這便是作品第五樂章的主題。音樂場景并不復雜,卻飽含深刻的人文氣息。在牧羊人的號角聲中,人們心懷感恩,這不僅是簡單的音樂圖景,更是對貝多芬內心人文追求的闡釋。 大自然可以撫慰人的心靈,亦可幫人找尋到理想與現實間的平衡,貝多芬的“田園”,不僅是對自然風光的贊詠,也充滿濃濃的人性色彩,將細膩到毫厘之間的情感借助漣漪的水波、隱現的云朵、盛夏的暴雨一一展露,而這情感的表達都源于自然、歸于自然。即使貝多芬內心中涌動著再多焦慮與困惑,在廣博的大自然中都能得以釋放,在大自然中,貝多芬找到了情緒宣泄的載體,也尋到了作品創作的靈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