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田園)
貝多芬寫第六交響曲時正處在他的一個創作高峰期,幾部大作品同時構思齊頭并進,而這些作品的創作過程是很艱辛的。貝多芬有室外創作的習慣,他隨身帶著筆記本和鉛筆,記下心頭涌現的樂思。這樣的筆記樂譜他留下了2500頁之多,使研究貝多芬的人們可以清楚地看見他的創作過程。
第六交響曲是貝多芬交響樂中唯一的標題音樂。所謂標題音樂是指音樂具有故事性、情節性,表現文學概念或繪畫場面。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被認為是標題音樂的典范。貝多芬對這部交響樂加的標題是“田園生活的回憶”,他在總譜的扉頁上特別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現,而不是音畫”。貝多芬怕人們誤解他的音樂,更明確地說:“《田園》交響曲不是繪畫,而是表達鄉間的樂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強調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田園》交響曲共分五個樂章,每個樂章各有一個小標題。 第一樂章是“初到鄉村時的愉快感受”。音樂在平靜安寧的氣氛中進行,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反復交替,作者并不在主題上加以他善長的發揮手法,只是樸實地重復,形成恬靜清新的自然美景,音樂自然流動,沒有強烈的力度變化,表現出人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寧。 第二樂章小標題是“在溪邊”。音樂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緩平靜,偶有熏風微拂,水面上蕩起輕微的漣漪,扭動了水面上倒映的白云樹影。遠處的樹林好像在做著深呼吸,音樂的律動微微開合,暗示著一種生命的韻律涵養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里。一組木管樂器摹仿的鳥鳴打破了寧靜,音樂更加富于詩意。
據《貝多芬傳》的作者辛德勒記載,他曾經陪伴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一條山谷旁的小溪邊漫步,途中,貝多芬踏上一片草地,背靠一棵樹說:“我就是在這兒創作了《小溪邊》,黃鸝、鵪鶉、夜鶯和杜鵑,都鳴叫著,我把它寫進樂曲里了。”
《田園》交響曲的第三、四、五樂章不停頓連續演奏。 第三樂章是“鄉民歡樂的集會”。音樂取材于民間旋律,描寫鄉間村民興高采烈的舞蹈場面,活躍而喧鬧,質樸而粗獷,像一幅色彩鮮明線條粗豪的民間風俗畫。當歡樂的場面達到頂點的時候,音樂出現了一些不安并很快變成遠處的雷聲,歡樂的集會被打斷,音樂進入第四樂章“暴風雨”。狂風呼嘯,裹挾著雷電排山倒海般襲來,轉瞬間便籠罩了一切。整個樂隊都在急速飛旋,弦樂刮起一陣陣旋風,倍大提琴發出沉重的怒號,短笛凄厲的尖嘯像是狂風的呼哨,銅管和定音鼓的霹靂令大地震顫,包含樂隊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好像風暴在橫掃一切,想把世界帶進地獄一般。但是,“卷地風來忽吹散”,暴風雨很快就過去了,代替它的是田園牧歌,音樂進入第五樂章“暴風雨后的愉快和感激情緒”。雨后復斜陽,大地恢復平靜,草地發出清新的馨香,牧歌傳達著對大自然的感激心情,這種喜悅、安寧、欣慰的情緒一直貫穿這個樂章,整部交響樂在這樣的氣氛中結束。
從18世紀到19世紀,以維瓦爾第的《四季》為開端,出現了千百首描繪自然或是表現人與自然融合的音樂,其中最為優秀的當屬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貝多芬一直到晚年都保持著每天外出散步的習慣,但卻再也沒有寫過《田園交響曲》這樣描繪性的標題音樂。他晚年的漫步越走越遠,幾乎成為行軍,有一次沿著河谷走出太遠,竟迷路回不了家,天黑以后在一個小鎮上東張西望,不知自己身處何方。又累又餓的貝多芬在一家窗戶外向里張望,竟被人當做流浪漢抓住,這是他晚年的一段軼話了。
貝多芬第六交響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