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病不全表證。然太陽為寒水之經,主一身之表,凡病從太陽始者,皆名傷寒,其病頭痛,項強,發熱,惡寒,若初起有汗,用 湯,無汗用 湯,治之得法,一解表則無余事矣。然太陽主表中之表,而陽明主肌亦表也,其證身熱,目痛而鼻干,不得臥,時法用 湯,少陽主胸脅,亦表也,其證胸脅痛,目眩,口苦而耳聾,《 》用小 湯加減。是三陽皆屬于表,故列于表證。(經義)《素問·熱病論》曰:“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此主六氣之相傳而言也,始終皆為熱病。仲景宗六氣之說,從對面,旁面參出大旨,取三陽三陰無形之氣,驗于有形之皮膚,肌絡,形骸,以及五臟六腑之虛實寒熱,合經權常變而立言,集隘不能登之。余著有《傷寒論淺注》,最宜熟玩。 運氣易知 太陽表證詩 脈浮頭痛項兼強,發熱憎寒病太陽,自汗 湯對證,周(身)疼無汗主 (湯。) 陽明表證詩 二陽燥氣屬陽明經,腑(熱在經,白虎湯;在腑,承氣湯)分歧另細詳(不在表證之內。)即此鼻干不得臥,目疼身熱 清。 少陽表證詩 少陽相火主 ,口苦耳聾舌痛俱,人說能和半表里,誰知功在轉其樞(《內經》云:“少陽為樞”。 四時感冒,其癥與傷寒表癥同,但輕而不重耳,以加味香蘇飲之類,取微汗而解,宜列 感冒詩 四時感冒客邪侵,寒熱頭疼嗽不禁,解散香蘇飲微取汗,須知病淺勿求深。 瘧疾癥寒熱往來有定候,其邪主于少陽之經。少陽居陰陽之界,屬半表半里。陰勝于陽則發寒,陽勝于陰則發熱。即寒多熱少為寒瘧,單寒無熱為牝瘧,熱多寒少為熱瘧,先熱后寒,單熱無寒為癉瘧,無非陰陽之造其偏也。日發者輕,間日者重,三、四、五日為尤重,以邪之漸深,而舍漸遠也。治法初宜二陳湯、平胃散,倍加 、 以散之,中用小 湯去 加 以和之。若欲急于取效,加生 三錢以猛驅之,末用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加 倍 以補之。凡病窮必及腎,必須間服桂附八味丸以補其腎,是為王道治法,或用冬 一兩, 五錢,水煎服,六日服六劑,必愈。虛甚者再加 二、三錢,熱多者加 四、五錢。以其邪自外來,用上諸法,正氣亦復,邪氣亦從汗解,故列于表證。(經義)《素問·瘧論》曰:“夫 瘧皆生于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按:黃帝此問,伯所答,凡二千余言,不能逐一解釋,且難與中人以下告語。余即于此一問,得其大綱,所謂一言盡蓋其義也。蓋 者皆也,瘧者殘瘧也,瘧癥種種不一,皆謂之瘧。讀“ 瘧皆風”一句,味一“皆”字,便知此一句為諸瘧之總綱矣。夫六淫之邪,皆能成瘧,而風為諸病之長,言風可以概其余也。蓄者,邪蓄于經,有時而伏也,作者病見于外,不期而發也。 又曰:“夏傷于暑,秋必病瘧”。《生氣 論》曰:“夏傷于暑,秋為 瘧”。《陰陽象大論》曰:“夏傷于暑,秋必 瘧”。《靈樞·論疾診尺》曰:“夏傷于暑,秋必 瘧”《金匱真言論》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合此數論,是瘧為暑邪無疑矣。但“暑”字不可認為陽暑,陽暑傷氣而多汗,感而即發,邪不能留。其伏留而不去者,惟陰暑之無汗也。故凡患瘧者,必因于盛暑之時,貪涼取快,不避風寒,或浴以涼水,或澡于河流,或過食生冷。壯者邪不能居,未能致病,怯者伏于營衛之舍,新邪觸之,則瘧疾發矣。何以謂之“舍”,即經隧所歷之界分,如行人之有傳舍也。本論謂:此榮氣之所舍是也。大旨曰風,曰暑者,以瘧皆從外邪而起也。曰“舍”者,以邪有深有淺,舍有遠有近,故或有一、二日作及四、五日作之異也。仲景以此旨奧妙難言,故以“瘧脈自弦”一句,取少陽為捷法。余宗其說,又為天分之高者引其端,欲其熟讀《內經》而有得也。 瘧疾詩 寒熱循環有定時,瘧成權在少陽司,熱多陽亢邪歸胃(少陽兼陽明,熱多寒少或但熱不寒,寒盛陰生病屬脾(少陽兼太陰,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開手二陳平胃屬,收功六(君)子補中(益氣湯)規。更聞腎氣丸多效(三陰瘧三日一發,五更時以姜湯送下腎氣丸三錢,三月可效,)姜術同煎效更奇。 瘟疫癥來路兩條:一條自經絡而入,辨癥治法,與感冒無異,宜服 敗毒散,溫覆以取微汗,俾其從經絡入者,仍從經絡出也。一條從口鼻而入,一人之病,傳染一家以及一鄉一邑。其癥發熱頭痛,口渴胸滿,時吐黃涎,宜 正氣散,大旨在辛香解穢四字,俾其從口鼻入者,仍從口鼻出也。過此不愈,則傳入于里。大熱、大渴,自汗者,宜白虎湯以清之。譫語,大便閉者,宜三一承氣湯以下之。若表里之邪俱實,不汗不便者,宜用 通圣散,汗下之法,一劑并行而不悖。若過七日,為一經已盡,病仍不愈,及病患素稟不足者,宜間用六味地黃湯,四物加 ,元參之類以補之,與傷寒治法略同,但此癥七日,得大汗戰汗則生,無汗則死。如汗出不至足,俟七日再汗之,生死以汗為主,故列于表證。(經義) 非瘟病之感異氣而病也金匱真言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溫素問補遺治法論曰五疫之至皆傷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同此言水大金木土五行之疫俗亦謂為五瘟大抵互相傳染醫者宜用 研末涂鼻孔內行從客位邊入又男子病穢氣出于口女于病穢氣出于陰坐立對語之間自宜識得向背。 瘟疫詩 瘟疫于今重達泉( 二錢, 、 各五分,濃樸、芍藥、 、 各一錢,名達泉飲,)休徇吳氏(吳又可達泉飲若燥灼陰,服之先涸汗源,不能作汗而劇)一偏言。鼻傳穢氣黃涎吐,經受時邪壯熱煩(謂但熱而煩悶也。)敗毒(散) (正氣散)分兩道,散邪( 敗毒散,散邪方也,令邪從經絡解)解穢 正氣散,解穢方也,今邪從口鼻解)各專門。 通圣(散)神方外(表證發解,里證又急,必用此散以兩解之,)白虎三承虛實論(熱渴自汗,表里不實者白虎湯,大便不通者三承氣湯。 陰虛盜汗為素稟不足。夜間發熱,睡時汗出,醒即漸收,故曰盜汗,宜 六黃湯。若時常畏寒,一動則汗出,或不動而汗亦自出,名曰陽虛自汗,宜 附湯、參附湯、術附湯,然陰陽互根,又有不可泥者,熟讀《內經》,自得其治。景岳謂不治有六:一、汗出而喘甚;二、汗出而脈脫;三、汗出而身痛甚;四、汗出發潤至巔;五、汗出如油;六、汗出如珠。醫者不得妄為用藥。此癥因汗從皮毛而出,故列于表證。(經義)《陰陽應象大論》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宣明五氣篇》曰:“心為汗。”《評熱病論》曰:“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決氣篇》曰:“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藏氣發時論》曰:“肺病者,肩背痛汗出;腎病者,寢汗出憎風。”《脈要精微論》曰:“陽氣有余為身熱無汗,陰氣有余為多汗身寒,陰陽有余,則無汗而寒。” 盜汗自汗詩 古云盜汗屬陰虛,自汗陽羸衛外疏(陽氣衛外而為固。陰(虛)則六黃湯陽(虛)參附(等湯),互根(陰陽互根,其旨甚妙)當究五車書。 中風證,余于《金匱淺注》論之甚詳,然難為初學道也。尤在涇著有《金匱心典》,卓然大家,續出《 》,全失本來面目。但中風總論雖于《金匱》有出入處,而采集時說,堪為行道者開一覓食之路。今就原論而韻之,以便初學之記誦。 《金匱真言論》曰:天有八風(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方之風也,經有五風(經,經脈也,五風,五臟之風也,)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仲景《金匱》專宗此說,皆指外邪而言。尤氏《 》則合內外虛實以統論之,恐《 》為后人之托名而刻者。 中風證歌 中風各論雜而繁,大要惟分真與類,賊風邪氣中為真,痰火食氣類中隧。其人先有此肝風(《內經》云:“風氣通于肝”。又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真類二端由此致(設無肝風,亦只為他病,安有卒倒、偏枯、歪斜、牽引等癥哉。)臟腑經絡各不同,病淺病深分難易。絡病口眼俱 斜,在絡病輕尚易治。手足不治病在經,語言錯亂從腑議,經腑皆有倒仆形,倒仆之后明所自。在精神清尚識人,在腑神昏如失智,臟病最重中最深,唇緩失音耳聾備,目瞀遺尿鼻聲鼾,六證見半死期至。經腑臟病或兼連,臨證細認惟會意。更察虛實得大綱,閉證脫證因之異(二證詳于八法歌,)脫應固兮閉應開,吉兇關頭非姑試。八法之說本在涇,平易近人休棄置。 治中風八法歌 口噤目張痰涎著,氣塞手握難下藥,閉癥宜開主 (散),稀涎散亦得要略(一曰開關。)若見目合口又開,遺尿自汗脫癥作,無論有邪與無邪,脫則宜固參附湯嚼二曰固脫。六經形證應汗條,加減續命(湯)法亦約。內有便溺阻隔之,三化(湯)攻下非克削,此旨專重泄大邪,內外峻攻兩不錯(三曰泄大邪。)若還大氣不轉旋,順氣勻氣二散托(四曰轉大氣。)中風必見痰陣陣,清心(散)滌痰湯可進(五曰滌痰涎。)且風多從熱化生,風火相煽無余燼,惟有前人 湯,熄風妙在柔而潤(六曰除風熱。)風與痰氣互相搏,神昏目絕一轉瞬,通其竅隧 丸,至寶丹之功亦奮迅(七曰通經隧。)又恐湯丸效太遲,急灸俞穴倍雄峻。陰陽二氣不相維,此次陰陽頃刻順(八曰灸俞穴。 按:尤在涇自定八法,余既存其說,而又不能盡絢其意者,諒在涇有知,當亦許余為直友也。一曰開關,尤氏以搐鼻探吐為開,而余則以華佗愈風散追以駟馬而為開,祛風至寶丹徹其上下表里而為開也。二曰固脫,尤氏以參附湯加 而為固,而余則以侯氏黑散遵《內經》填竅息風而為固也。三曰泄大邪,尤氏遵劉河間法以續命湯泄其外邪,以三化湯泄其內邪而為泄,而余則用 通圣散一方,并力以兩泄之也。四曰轉大氣,尤氏以八味順氣湯、勻氣散以滌之,調之未必能轉,而余則用生 一、二兩, 、 、 各三錢,助其大氣,再加天門冬五錢, 三錢,俾水火之氣循環不息以為轉也。五曰逐痰涎,尤氏以滌痰湯開壅塞而平水飲之逆行,余則以三因白散治橫流,而為北門之坐鎮也。六曰除風熱,尤氏以 湯滋液以除熱,而余則以白虎湯、 湯、 湯直探陽明少陰之本源以除大熱也。七曰通經隧,尤氏以 丸,至寶丹集諸香之氣以通神,而余則用風引湯煉五色之石以補天也。八曰灸俞穴,以中風卒倒,邪風暴加,真氣反陷,表里之氣不相通,則陰陽之氣不相系,艾灸速于湯藥,但尤氏之取穴太多,而余則取穴較少耳。 附中風應灸俞穴 灸風中腑手足不遂等癥: 一穴(在項中央,旋毛中陷,可容豆許。 一穴(在肘外輔屈 中,以手拱胸取之,橫紋頭陷中是。 肩 二穴(在肩端兩骨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 二穴(在膝外兩筋間,平立舒下手著腿當中,指頭盡處,陷者宛宛中。 二穴(在膝眼下三寸, 外 兩筋間。 絕骨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 灸風中臟,氣寒涎潮,不語昏危者,下火立效: 一穴。 一穴(一名百勞,在項后第一椎上陷中。 二穴(在顳 后,發際陷中。 二穴。 二穴(在掌后三寸,兩筋間陷中。 二穴。 灸風中脈,口眼歪斜: 二穴(在耳后陷中,張口得之,動脈應手。 二穴(在耳下入八分。 二穴(在俠口旁吻四分近下,有脈微動者是。 凡 向右者,為左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左 向中二七壯; 向左者,為右邊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右 陷中二七壯。艾炷大如麥粒,頻頻灸之,以取盡風氣口眼正為度。 灸中風卒厥,危急等證: ( )用凈鹽炒干,納臍中令滿,上加濃姜一片蓋之,灸百壯至五百壯,愈多愈妙。姜焦則易之。 灸丹田(臍下三寸,)
|
|
來自: 昵稱34390931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