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適應證的六種類型:
一、太陽中風證的典型證候(《傷寒論》第2、12、95條)
第2條, 原文:“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第12條,原文:“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
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
湯主之。”
第95條,原文:“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
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古,“救,猶禁也)
二、抓主證對證用方(《傷寒論》第13條)
就是指凡是太陽病,不管是已經治療過還是沒有治療過的,只要見到了頭痛,發熱,汗出,惡風寒的,你就統統的用桂枝湯。
第13條,原文:“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三、太陽病治療過程中出現了激惹現象(《傷寒論》第24條)
激惹現象可以由病重藥輕或是特殊體質問題而出現。
第24條,原文:“二四、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此煩,是煩熱不解反增的意思。采用針藥并用法治療。現代用三
棱針點刺大椎穴放血的方法,出血還不暢快的話,再拔上一個火罐,有很好的退熱效果。
四、表邪未解,正氣受挫,輕度里虛。(《傷寒論》第42條、第57條、第45條、第15條、第56條)
外證未解兼輕度里虛
第42條,原文:“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脈浮”提示正氣還能抗邪,“浮而弱”提示正氣輕度不足。
正氣受挫,表邪未解
第57條,原文:“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
發汗,宜桂枝湯。”
第45條,原文“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
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第15條,原文“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如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
邪仍在表兼不大便
第56條《傷寒論》原文:“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鑒別表證和里實證這兩種證候:觀察小便。小便短赤的是陽明燥
熱內盛;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
五、表證兼有里實,治宜先解表(《傷寒論》第44條)
表證兼里實
第44條,原文:“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
外者,宜桂枝湯。”
表證兼里實的,它一定要先解表,后攻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
則。
六、非外邪所致的營衛不和(《傷寒論》第53條、第54條)
第53條,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治宜,用桂枝湯稍稍發點汗,溝通調和營衛。
第54條,原文“病人臟無它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對于有時間規律的自汗出,先其時發汗則愈。
不一定都用桂枝湯,有的需要用清熱的,有的需要用滋陰清熱的
,有的需要用益氣固表的,但是調和營衛,桂枝湯法在治療這類病的過程中。在其他方法都不好的時候,你別忘掉用桂枝湯先期時發汗,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治療途徑。
|
|
來自: 藥膳食療方注釋 > 《《傷寒論》學習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