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門口乘風涼,一挨太陽下山就準備起來了。把地掃一掃,潑水沖去熱氣。有的是擺出了吃夜飯的攤頭,在外頭吃畢竟比屋里風涼。而大多數是吃了夜飯,再出來乘風涼的。如要到馬路上去乘風涼,那下午五點左右就要去搶位置,占地盤了。
天熱要乘風涼,乘風涼,當在室外。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前的上海,家中無空調,電扇沒普及。到了夜晚,出門乘風涼,成為一道上海馬路消夏的風景。
在家門口乘風涼,一挨太陽下山就準備起來了。把地掃一掃,潑水沖去熱氣。有的是擺出了吃夜飯的攤頭,在外頭吃畢竟比屋里風涼。而大多數是吃了夜飯,再出來乘風涼的。如要到馬路上去乘風涼,那下午五點左右就要去搶位置,占地盤了。
如今,隨著城市改造和居住環境的改善,乘風涼的日子過去已久,但那些記憶,依舊定格于昨夜。 【吹吹穿堂風,孵孵店空調】 風雅的乘風涼,應該在湖邊柳下,泛舟蓮池。但上海人只能在陸地的“螺螄殼里做道場”;一般都在自家門口,或在不遠處。弄堂寬敞的就在弄堂里,弄堂狹窄的就轉到馬路的人行道上,甚至是就近的去人民廣場。
小時候,我在自己院里乘風涼。有時跟外公到隔壁,在花園草地里,聽他和吳家公公、阿慶公公等一幫老頭“談山海經”。吳家公公一手拿水煙,一手是草紙搓成的細長棍。我們忙著抓金鈴子、螊績、蟈虻等夏蟲。
我們弄堂里,風不多。出了弄堂,要到了茂名南路、南昌路十字路口,才有涼風。這里有兩個馬路乘風涼的黃金地段,一個是高層建筑南昌大樓底下,有風過來,被大樓一擋,就分從樓的兩側走,樓下涼風習習。另一個是南昌大樓對過的淮海坊弄堂口,那里有不斷的穿堂風。
此外,上海乘風涼還有一個好地方,那就是開空調的大商場門口。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我上班地點在華僑商店樓上。每天下班,就可看到隔壁永安公司的商場入口,布滿了乘風涼的人。他們早早就來占位,放好凳椅,借光里面空調送來的清涼。等后來上海有了地鐵,則常見地鐵站周邊居民搬著凳子、摟著孩子到地鐵站臺里乘風涼、蹭空調。一邊不忘帶個小塑料袋來,手里不閑地毛豆剝剝、毛線織織。由此剩下家里的電費。
這,也是上海人才有的實惠了。 【穿著套鞋避蚊子】 乘風涼不是插蠟燭做電線桿,而是坐躺的享受。
我們坐躺的是藤、竹、木制品。高檔的是藤椅和藤躺椅,中檔是有小竹椅、躺椅、竹榻等的竹系列。上海不產竹制品,多是尋路子托人從外地帶的;直到我1989年去江西開會,同事還帶把竹椅回上海。大人說,這些竹椅竹榻要用得發出黯紅的光澤,那就是極好的。聽上去,好像是玉器的包漿。最大路的是一干木頭貨,木頭凳椅,還有門板。
你要乘風而涼,但風不會召之即來,手里還是要扇。一來自力更生扇風,二來可拍蚊打蟲。手中的扇子多是芭蕉扇蒲扇,用布條包邊縫起來以經久耐用。少數是竹簚扇、鵝毛扇。除了扇子,茶也是少不了的;藤椅藤躺椅的扶手上,專門有個放茶杯的洞。
乘風涼是干坐的少,有打牌下棋,有“嘎山湖”傳播小道消息,也有帶半導體聽無線電的,還有講《一雙繡花鞋》、《綠色的尸體》等恐怖故事,聽得小人和女孩不敢一人回家。
記憶里,乘風涼最大的樂子就是小學一年級時,在學校操場看了一場露天電影,黑白的《渡江偵察記》。另外,就是隔壁黃家送來的冰塊,放點醋吃。
乘風涼要到夜深天涼,屋內的暑氣散去,人也迷迷糊糊了;于是打道回府。大人說,要在露水下來前進屋。
最艱苦的乘風涼是下鄉在農場。乘風涼要全副武裝,只因蚊子太猖狂。要穿套鞋,長褲長袖,涂好驅蚊劑。那正是夏至過后的五日到七日,也就是上海民間所說的“二時”至“三時”,有道是“冷黃梅,熱三時”。住的草棚根本不是冬暖夏涼,屋頂是油毛氈上加稻草,一天太陽曬下來,走進去熱烘烘。草棚門面對一條高出地面半米的機耕路,擋去不少的風。門口乘不了風涼,就攀到橋下懸空的拱型橋洞里乘涼,后來又爬到橋閘機房頂上。
【幽會在夜花園】 “夜花園”是老上海的叫法,其實就是夜公園。乘風涼到有草有樹有水的公園,那就是進入天堂。并不是有了公園就有了夜場。上海最早的公園要算落成于1868年(清同治七年)的黃浦公園,而夜公園的登場是這六十年后的凡爾登花園。
凡爾登花園東起茂名南路、西到陜西南路、南自淮海中路,北至長樂路;面積33畝。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由馮·都林和萊墨斯等人發起在滬德僑集資購買。由德籍著名建筑師倍高設計,于第二年建成德國鄉村俱樂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的1917年,作為協約國方的法租界公董局,把它地界上的敵產——同盟國的俱樂部予以沒收并改名,先叫“霞飛路公共花園”,后改為“凡爾登花園”。
上海還有比凡爾登花園開放更早的夜公園,它出現在光緒年之末;其實叫它“野公園”更為合適。一過夏天,這個園子就人間蒸發;人們視為“夏令之投機事業”。此外,名為公園卻不像個公園。據當時報刊報道,“其法擇華洋交界冷僻區域,租地數畝,遍鋪煤屑,建搭蘆棚,以影戲、灘簧為號召。入其中電燈寥落,黯淡無光?!?/p>
更糟糕的是,夜幕下一片烏煙瘴氣?!笆幾右藿璐藶橛臅?,通宵達旦,舉國若狂,于此中傷生致病者,頗不乏人?!?/p>
對此野公園,有關部門的管理往往是你禁你的,我開我的。甚至還鬧出這樣的笑話,一紙禁令,居然出在夏季已過的秋天。1913年6月27日,上海市政廳上書上??h知事吳馨,請求嚴禁夜公園。在吳知事的支持下,淞滬警察廳照會駐滬英法領事配合,終于消除了從清朝蔓延下來的這類不三不四的夜公園。
夜公園在老上海最后曇花一現是在1933年。公園位于浦東的上海市立園林場風景園,距黃浦江不到百米,建于1929年,面積28.34畝。雖說此園正宗且不收門票,但因偏僻不便還是游人不多。于是,這年夏天打出了夜公園這張牌,晚上還專設從南京東路外灘到這的擺渡輪接送。
到了上世紀的80年代,上海夜公園在夏日重新開放。公園的這個革命,不僅是為了那些談戀愛的青年,更是為大多居住條件困難的上海人提供一個納涼場所。夜公園雖好,但不是久留之地。就是你依依不舍,可人家也是有工作時間的。不過聽說今年7月1日起,黃浦區11座公園,從季節性夜公園變成全年。
本文編輯:沈軼倫,本文圖片來源:凱風網 圖片編輯:蘇唯 郵箱:shenyl032@jfdaily.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