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語錄 若非道義可得者,則不可輕易受此。 《曾國藩家書》道光三十年正月初九日與諸弟書 【谷園解讀】 為什么呢?因為“受非分之情,恐辦非分之事”。印象中有一個故事,一位壯士得到一份厚禮,拿到老母親跟前,結果老母親大怒:他給你么重的禮,是想要你的命的!我忘記了這個故事的出處,原以為是《史記·刺客列傳》里的,可剛才又認真看了一遍,卻沒有這個情節。不過意思都是差不多的,專諸、豫讓、聶政、荊軻,這些刺客有的刺殺成功,有的失敗,但有兩個顯著的共同點:一是,都在刺殺行動之后被殺。二是,在刺殺之前都“受非分之情”,都以為自己的行為是“士為知己者死”。 吳王闔閭,也叫公子光,他對專諸是“善待之”,并承諾“光之身,子之身”,意思就是,你老娘就是我老娘,你孩子就是我孩子,你就放心吧。 豫讓臨死時說,智伯“以國士待我,故以國士報之”。 嚴仲子則“奉黃金百鎰,前為聶政母壽”。 燕太子丹更是“尊荊軻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門下,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 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投桃報李,不欠人情,這是人性的優點也是弱點。有的人情是沒法還的,要還可能把命搭上,也可能把前程毀了。最明智的做法是不受。 (本文選自谷園國學勵志系列第一部《吃透曾國藩》,想買想讀可關注谷園微信號:大眾國學) |
|
來自: 魯大師963 > 《10.2.2/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