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理解的休息是什么? 是和朋友相約看一場電影、K一次歌? 還是獨自在家里泡一杯咖啡、聽一聽音樂? 曾經一度我理解的休息就是睡覺,天大的事情大不過睡一場飽飽的覺,周末別約我,一定要睡到自然醒,遮光布完全籠罩下的小屋子,讓我每次都睡得天昏地暗不知是何光年。然而就算睡了12個小時,醒來仍然覺得疲累無力,毫無生機地橫在床上。 我一個朋友之前一段時間生活日常和工作節奏顛三倒四,晚上正常休息,白天卻還是嗜睡,工作沒效率,生活壓力大。后來索性請了個小長假到國外度假,調整心情,找平衡點。 大家都以為旅游回來后的他一定會一掃從前低迷狀態,精神飽滿,哪知道依然是一副對生活沒任何熱情、昏昏欲睡的狀態。問及原因,他說在外旅行根本沒有時間解決之前一直困擾他的休息不足的情況。 其實以上種種,都不是睡眠不足的問題,而是休息的方式不正確。 休息真正的含義是為了恢復疲勞,放松神經,讓你在重新投入工作和學習時能夠恢復精力充沛的狀態。 如果我們選擇的休息方式并不能達到這種效果,那么無論這些方式或者說這些活動的名字聽起來有多輕松,看起來有多享受,都是一種錯誤的休息方式。 之所以我們之間很多人會選擇錯誤的休息方式時因為我們隊休息存在極大的誤解。 我們對疲勞的第一反應是“去躺著”休息,其實這是個陷阱。 睡眠的確是一種主要的休息方式,但它主要適用于睡眠不足者或體力勞動者。 體力勞動者在工作過程中消耗大量能量,體內產生大量酸性物質導致“疲勞”,所以可以通過睡覺、小憩,放松全身的肌肉和神經,把失去的能量補充回來。 我們之中大部分是腦力勞動者,我們每天工作狀態下大腦皮層處于高興奮狀態,而身體卻處于低興奮狀態,這種情況產生的疲勞采用睡眠的方式休息,作用并不大(不包括天天熬夜無法保證正常睡眠質量)。 我們要做的是讓工作時高速運轉的那部分大腦皮層得到放松,換句話說就是,改變大腦的使用區域,即改變我們的活動內容。 例如從上班到現在你已經連續坐在電腦前整理統計數據幾個小時,你感覺到眼睛、胳膊、腰背有輕微酸痛,或者注意力漸漸無法集中,此時你的身體已經閃起提示燈,它們需要休息。 如果你選擇趴在桌子上,或者靜坐十分鐘,十分鐘過去你可能依然會沒勁、無力,甚至一下子從高運轉的轉態中解脫出來后,開始產生原本沒有的困乏感,從而導致根本不能精神飽滿地切入到后續的工作中。 但是如果你選擇起來走動,精心泡一杯讓自己滿意的花茶;打理公司的盆栽,澆澆水或者修剪枝葉;有時間和條件的甚至可以運動一番,游個泳、打個球;再不然可以和公司的同事聊聊天。這種休息方式會讓你身心愉悅,并且精神狀態恢復得最好。等你從新開始工作時,會有十分的精神。(記住休息期間盡量避開使用手機和電腦) 心里學家謝切諾夫做過一個實驗可以證明變換活動內容的休息方式有效并且適用我們人體。 為了消除右手的疲勞,他采取兩種方式:一是讓兩只手都靜止休息,另一是在右手靜止的同時讓左手適當運動。最后在疲勞測量器上對左右手的握力進行測試,結果表明,在左手活動的情況下,右手的疲勞消除地更快。 所以,當你一天中有好多個問題要處理,可以采取交替進行的方式。 比如處理某項工作要耗費你一天中大量的時間,那你可以在處理這個大問題的過程中,間歇插入一些小問題來解決。 或者你有幾個并列的問題,都需要耗費一定時間,你預計自己一天都需要處于連續工作的狀態,那你可以交替處理,一個問題可以消除另外一個問題帶來的疲勞,這樣即使不間斷工作,也能保持在較好的精神狀態。 像我一樣一到周末就橫躺在床上一整天的人,可以試試更換休息方式。 周末早起橫穿一條長街,漫步到街尾買早餐。 看視頻學習做蛋糕,錄段視頻,記錄下制作步驟。 研究從來都沒看懂過的圍棋,然后找朋友探討一番。 看一部極度燒腦的電影,分析電影表達的深意。 當你拋去以往那些無法讓你真正得到休息的活動方式,嘗試新鮮的事物,就會像發現新大陸一般,感覺生活充滿激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