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祖上幾輩為宦,多為文職。其父趙弘殷驍勇,善騎射,于戰陣中得顯赫功名。后漢乾祐中,趙弘殷率將士與蜀軍會于陳倉,剛一交戰左眼就被流矢射中。負傷后他卻“氣彌盛”,一舉大敗敵軍,甚強悍。趙匡胤是趙弘殷次子,亦從小騎射且強于常人。有一次他不施鞍轡訓騎一匹烈馬,該馬狂奔上了城墻斜道。疾馳過門洞兒時,趙匡胤不及彎腰,腦門兒正撞門楣而跌下馬。旁人大驚,以為他腦袋必碎。太祖竟然徐徐站起,疾跑幾步又騰躍馬背,無事一樣。 趙匡胤二十幾歲就跟著后周世宗領兵打仗,親手斬殺過數員北漢、南唐大將。他攻下淸流關后據守,其父半夜率兵至城下傳呼開門,他答:“父子固然至親,而城門開閉,須有王命。”及天亮,其父乃得進城。趙匡胤既通親情又頗曉大義。 后周世宗柴榮北征時沿途搜集圖書閱覽,得一皮囊,里面有塊木頭上寫者“點檢作天子”幾字。點檢即都點檢,系職官名。當時任點檢者為張永德,世宗見此五字頗不悅。回京師后便拜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以代替張永德。幼主周恭帝即位以后,至陳橋驛黃袍加身前,趙匡胤官至節度使、檢校太尉。 就在朝中傳聞“點檢作天子”時,民間以為天下要亂,城中有些富人逃避他州。趙匡胤身為帶兵武將也犯嘀咕,他對家人說:“外面傳聞紛紛,這將如何是好?”他姑姑正在廚房做飯,聽他說此話,拿著搟面杖邊追打邊板著臉說:“大丈夫遇事當自己有主意,哪有在家里嚇唬女人的?”趙匡胤嘿嘿而出。(參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一) 唐及五代,宰相等重臣于殿前奏對皆有座位。趙匡胤立國后打算改規矩,可他不明說,暗中想轍。一日,宰相范質手執文牘向太祖奏事。太祖忽然說:“朕目昏花,可把文牘拿給吾看。”范質趕緊起身至御座前把文牘呈給太祖,遂退回原處。剛要坐下發現原處座位沒了,只好站著奏事。此乃趙匡胤事先設計好的,他密令太監迨范質站起身時即刻將座位撤掉。此舉無非表示君主至高威儀,趙太祖卻不明諭。范質系后周宰相,參與趙匡胤登基立國,也算功臣。趙匡胤或許礙于范質等乃同朝舊臣,直言撤座有些唐突。宋代宰相于殿中站立奏對,自此定制成例。(參宋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一、王鞏《聞見近錄》等) 趙太祖派大將曹彬率軍伐江南。臨行,太祖對曹彬說:“成功班師回朝后,將賞你作使相。”使相是職官名,即掛宰相銜而不履實職。不久,曹彬平定江南還朝。太祖又說:“時下尚未平定之地尚多,你若官至使相品秩至極,豈肯再度出征。不如緩一緩,等取下太原再授你使相。”曹彬見太祖如此說,只好怏怏而退。 曹彬回到家,見屋里竟有五十萬錢幣。遂嘆曰:“做官亦不過多得錢耳,何必當那個使相。”此五十萬巨資乃太祖賜給曹彬的厚賞,已提前派人送至他家。(參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一)趙匡胤舍財而惜爵,一方面有“唯名與器,不可假人”之意。另一面,如曹彬這般戰功卓著名將再授予高位文職,是帝王最忌諱的。曹彬焉能不知為臣之道,韜晦裝糊涂而已。他與潘美伐太原時城池將要攻下,曹彬下令停止進兵。潘美力爭,曹彬堅決不許。回京后潘美問曹彬何故退兵,曹彬答:“皇上御駕親征未能攻下太原,我們若把太原攻下就離死不遠了。”及進殿奏報,趙太祖詰問。曹彬曰:“陛下神武圣智尚不能拿下太原,臣等又安能一定取勝。”太祖聞后頗認可。(參宋王鞏《隨手雜錄》) 趙太祖黃袍加身當上皇帝。初入宮,見后宮妃嬪抱一小孩兒。太祖問之,答曰后周世宗兒子。當時范質、趙普、潘美皆在側,太祖問趙普等人如何措置。趙普曰“去之”,潘美隨后不語。太祖點名問他,潘美仍不敢答。太祖遂曰:“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也。”潘美這才說:“臣與陛下侍從周世宗,我若勸陛下殺世宗則有負世宗,若言不殺陛下必起疑我是否忠誠。”太祖道:“把這孩子送給你當侄子吧。世宗之子不能給你作兒子也。”潘美遂把周世宗子領回家撫養,太祖再未過問。這孩子就是潘惟吉,官至刺史。潘惟吉長大后只認潘美為父,從不言其祖。(參宋王鞏《隨手雜錄》) 趙匡胤不濫殺,但該殺的亦不手軟。太祖建隆二年(961)三月大內酒坊著火,燒死釀酒工三十馀人。時有趁火打劫者五十人,被緝拿后趙匡胤下令全部斬殺。經宰臣勸諫,斬三十八人。大內酒坊使左承規、副使田處嚴亦斬于市。(參《明史.太祖本紀一》)太祖開寶七年(974)九月,太祖出兵伐江南。臨行,召曹彬、潘美戒之曰:“城陷之日,慎無殺戮;設若困斗,則李煜一門,不可加害。”(《明史.太祖本紀三》)九年正月,太祖于明德門樓下見南唐后主李煜,不用獻俘禮儀。隨后封李煜為違命侯,南唐子弟臣僚亦各有安排。 趙匡胤晚年好讀書,主張慎殺。他曾對宰相說:“五代諸侯跋扈,有枉法殺人者,朝廷置而不問。人命至重,姑息藩鎮,當若是耶?自今諸州決大辟,錄案聞奏,付刑部覆視之。”(《宋史.太祖本紀三》)此條遂成為宋代定制,死刑案件一律經由刑部復核。 太祖好微行,有臣子諫言君王不應輕易外出。太祖曰:“帝王之興自有天命。周世宗見到部將有方面大耳者皆殺之,我終日在他左右,也未把我怎樣。”從這句話看,趙匡胤應該也是闊面大耳一臉福相。他自認為天命有福者可以自由出入,不必禁忌。 他微服行跡不測,也許市井坊間也許大臣宅邸。宰相趙普每天退朝回家不敢脫朝服,就怕太祖突然登門而君前失禮。一日夜間天降大雪,趙普思忖這個時辰太祖不會再出門。久之,聞叩門聲。趙普開門,見皇帝正站在風雪中,趙普惶懼而拜。太祖曰:“已經約好晉王了,他這就到。”話語未落,晉王趙匡義至。趙普趕緊于中堂設雙層褥毯請太祖、晉王坐,三人燒炭烤肉如兄弟。趙普妻由內室出給皇帝斟酒,太祖以嫂子呼之,君臣其樂融融。 第二天太祖即命曹彬掛帥出征。曹彬以能力不夠堅辭,潘美卻大言江南輕易可取。太祖大聲對曹彬曰:“所謂大將者,當能斬犯上不守本分之副將。”潘美立時嚇得冒汗,不敢仰視。隨后,太祖半夜把曹彬召進宮中,親自給曹彬酌酒。曹彬大醉,內侍用水給他擦臉,曹彬即醒。太祖撫其肩背曰:“潘美言稱江南可取本無罪過,只是不能由著他說話。”趙匡胤把御臣之道吃得精透。潘美豈是笨人,他隨曹彬南下極力佐助,曹大帥令行禁止。平定江南,未妄殺一人。(參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一) 御史中丞雷德驤劾奏趙普強占他人田宅,聚斂財賄。太祖怒斥雷德驤曰:“鼎鐺尚且有耳朵,你不知道趙普是吾社稷之臣嗎?”說完便命人拽著雷德驤到庭院轉幾圈兒,隨后召他復冠而入曰:“這次赦免你,以后得改,勿令外人知道此事。”趙普患病,太祖曾數次親臨其宅邸問疾。開寶六年(973)太祖又至趙普宅邸,時逢吳越國王錢俶派人送來書信及海物十瓶置于廊下。太祖御駕至,倉促間趙普不及收拾廊下禮品。太祖問瓶中何物,趙普答為海物。太祖曰:“海物是佳品。”遂命打開。及啟開一看,里面全是金瓜子。趙普惶恐頓首曰:“臣尚未閱其書信,實不知如此。”太祖道:“受之無妨,他說其國家事皆由你等書生爾。”未作追究。 趙普“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宋史.趙普傳》)后世流傳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即源自趙普。 趙太祖登基立國后問趙普:“自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換了十姓,兵革不息,生靈涂地,這是何種原因所致?吾欲息兵事定長久之計,又該如何辦到?”趙普答:“陛下如此說是天下人之福。唐末以來戰爭不息致家散人亡,無其他原因,就是藩鎮權力太重,君弱臣強而已。陛下若打算治理此事,惟有削奪其兵權,控制其錢糧,收回其精兵,則天下安矣。”趙普話未說完,太祖曰:“卿不必再言,吾已明曉。” 以上就是世間所謂“杯酒釋兵權”所指情節。《宋史.太祖本紀》未載此事,《續資治通鑒》大體照錄邵氏所述。宋人王鞏《聞見近錄》等另有別說。本人未見宋人使用“杯酒釋兵權”五字,此提法大致出自明代。如石存禮等《海岱會集》、孫承恩《文簡集》等。清畢沅《續通鑒》未用“杯酒釋兵權”五字。 太祖解除了幾位大將兵權,惟獨潘美仍可統兵。潘美頗曉其中厲害,他每次領兵赴藩鎮皆把妻子留在京師,只攜帶幾名侍妾隨行。侍妾在外面有了孩子,潘美立刻命該妾與孩子回京師,并奏乞陛下給與照管。故意把老婆孩子當作人質置于太祖身邊,以安圣心。(參宋王鞏《隨手雜錄》) 宋太祖立國定都汴梁(今開封市),史稱“汴京”。汴梁于唐代為汴州治所地。五代梁、晉、漢、周四國皆定都于此,宮城即在原州治所處改建,皆不大合乎帝王規制。太祖登基后便派人赴洛陽繪制西京大內圖紙,按圖改建汴京宮城。 竣工之后太祖坐萬歲殿,洞開諸門,一眼望去,筆直如繩。太祖遂嘆曰:“此如吾心,稍有邪曲,則人皆可見矣。”一日,太祖登明德樓,指著匾額問趙普曰:“明德之門,為何用之字?”趙普答:“語助也。”太祖道:“之乎者也,能助何事。”趙普無以對。(參《邵氏聞見錄》卷一) 趙太祖雖然對“之乎者也”興趣不大,卻重視讀書人。建隆四年后改年號曰“乾德”。此前他曾諭宰相曰:“年號須擇前代所未有者。”乾德三年(965)平定川蜀,有后蜀國宮人進大內。太祖見其鏡子背后有“乾德四年鑄”題款兒,便召禮部尚書竇儀詢問。竇儀答:“此必蜀物,蜀國曾有此年號。”太祖大喜,乃曰:“作相須讀書人。”從此大重儒者。(參《宋史.太祖本紀三》)后世“宰相須用讀書人”之典出于此。 竇儀為后周世宗朝舊官,宋太祖登基后留用。一日,太祖對宰相范質曰:“大內深嚴之地當以宿儒任之。”范質奏答:“竇儀清介重厚,可他已經自翰林院遷調端明殿。”端明殿是后唐侍從備問機構,職任稱端明殿學士,通常由翰林學士調任。宋代因仍此制。太祖曰:“禁中非此人不可,卿當諭之以朕意。”當天,竇儀又調任翰林院學士。(參宋王稱《東都事略》卷三十) |
|
來自: 昵稱503199 > 《微博精選+情感故事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