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處理信息和知識的知識工作者,看世界的另一個角度」 轉給你的小伙伴們,也熏陶他們一下吧! 無論你做什么崗位,都要干活,只有干活才能創造價值。這個干活包括完成領導交辦的任務、參與大大小小不同的項目還有你的日常工作。 但為什么同樣是干活,有的人干的特別別扭、費勁卻效果不彰,而有的人卻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同樣是干活,有的人卻能從工作中汲取更多的養分成長,有的人卻成了只會干活的“操作工”。 如何將屬于你的任務和項目做的高效、快捷而且不那么費力;如何在干完同樣的活的情況,還能比別人長進更大一些? 高手一定不是突然牛起來的,真正的高手無非在以下2點上比較牛: 一點:借鑒:借鑒別人的才有空創新 最傻的干活方式是什么都自己做,每次都重起爐灶從頭再來,認為這樣才能顯示自己的能力并有成就感,豈不知這是最傻的做事方式。 整個人類的歷史,無論哪個領域和活動,都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向前進步的,如果都要自己做,你應該現在去刀耕火種先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 在干活的時候,首先要想到這個任務一定有人做過,這個人可能是你的同事、朋友,也可能是世界上你不認識的人。很早之前,人們大抵只能借鑒自己身邊的人:親人、同學、朋友、同事等等,后來有了媒體書籍,人們可以借鑒前人同行,但都效率不高。有了互聯網以后,理論上每個人都可以借鑒全世界的更好的方式(前提是你會用這些工具:書籍、雜志、互聯網)。 與你工作越類似,可借鑒的幾率越高,成本越低。所以理想的情況是借鑒同崗位、同工作類型的前輩們的方法論,了解他們的錯誤并避免自己重蹈覆轍,這樣是最聰明的工作方式,當然這有個前提是該機構很好的知識傳承和知識管理實踐,否則你想借鑒但成本太高,亦會放棄。 還有一種情況,你服務機構的完成該任務的方式相比外部是落后的,其他機構或者領域有更有效的方式,那要考慮效率和創新的關系:如果時間足夠,就做到更好,因為借鑒外部的會有一個向內部轉化的成本問題;如果追求效率,就濤聲依舊的做法,只要不影響根本性的問題即可。 第二:總結:提煉出方法才能超越干活 為什么有人做同樣的事情做了一輩子,也沒有成為專家,在高手眼里還是新手或者入門級? 就是欠缺了總結、提煉抽象的過程。你可以發現高手做的事情可能并不是最多的,但他一定是長進最快的,因為它不僅僅是干完活、完成任務,而是比大部分人往前走了一小步:抽取、抽象任務和項目的規律性,不僅會做還知道為什么要做、為什么要這樣做、還可以如何做、這些做事的方法可以提煉成模板、模型、框架,甚至可以做成相應的工具和產品。 隨著人工智能能力的增強,未來許多做重復性工作的崗位會被替代,這就對個體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抽象思考、總攬全局、更深入的理解用戶需求等方面的能力成為必須。但不幸的是,中國教育下培養出來的人們,大部分不擅長處理抽象的事物,不擅長形而上的推理與思辨。 總結提煉的能力是每個知識工作者必須訓練的基本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也沒什么捷徑:首先是意識,要有完成任務才是學習開始的認知;第二是不斷的去嘗試,剛開始總結提煉時甚至不會做,或者提煉出來的東西也是浮于表面不能深入,這都沒關系,可以跟其他人的總結提煉去比對,分析自己差在哪里:是問題界定、是概念能力還是思維的全面性? 隨著總結能力的提升,總結的結果就會成為你下次做類似事情的指導,也會成為你帶團隊、教會別人的原料,你的個人能力也隨著提升! 不干活不成,但僅會干活的人會淪落為“機器”,沒有人會認為一個機器需要升職和漲工資。所以,要干活,更要通過總結提煉超越干活! ----END---- 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