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中小學課堂教學樂器 朱則平 究竟什么樂器適合于做課堂教學樂器?這個問題常常會有人提起。我想從個人的角度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課堂樂器的基本特征 我認為根據中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根據普通音樂教育的目標,課堂教學樂器應該具備如下的特征: (一)便于攜帶,易于人人演奏 普通音樂教育并不能等同于專業音樂教育,是培養未來普通國民的音樂教 育,也就是說,這是面向每一個普通孩子的必修課。既然如此,這樣的音樂教育就不能把目標定得太高,課堂樂器就必須是便于攜帶、易于演奏,是城鄉學校每一個孩子都有可能學習并掌握的樂器。比如在小學低年級,就應該學習各類打擊樂器(如奧爾夫打擊樂器和中外各種民族打擊樂器,包括自制的各種樂器),在小學中高年級則可學習高音豎笛、口琴、口風琴等樂器,還有諸如加嘴可變調排簫、陶笛、葫蘆絲、巴烏等樂器也可以補充學習。在中學則可以學習中音豎笛、半音階口琴、口風琴等樂器;上述樂器都具有便于攜帶和易于演奏的特點,便于面向城鄉的每一個學生,便于施行平民音樂教育。 (二)具有固定音高、堪稱音樂“學具” 課堂教學樂器的第二個特點是具有固定音高,在普通音樂教育的課堂,我們面向的往往是數十個孩子,如果使用需要調音的樂器(如弦樂器、彈撥樂器等)就不甚合適,要不然,一節課40分鐘全部用于調音可能還不夠用,又如何開展教學呢? 使用具有固定音高的樂器更重要的意義是要讓樂器起到學生音樂聽覺的“學具”作用,猶如數學課上的圓規和三角板,學生只需要做到指法正確,大致上就會獲得較為準確的音高。之所以說“大致上”,是因為諸如吹奏樂器等還有氣息控制音準的問題,盡管如此,具有固定音高的樂器還是比需要經常調音的樂器更適合作為課堂教學樂器。所以很多吹奏樂器自然成為人們喜愛的課堂樂器。 (三)音色趨于中性,有利于演繹多元化音樂 普通音樂教育中使用的樂器的音色應該趨于中性為好,這樣有利于學生通過樂器學習的過程,練習那些采用古今中外不同風格和流派的音樂寫成的練習曲或經典樂曲,使樂器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一個技能學習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成為學生吸收、獲取世界多元音樂文化的過程。當今的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而“文化理解”則是不同學科都很強調的學科核心素養,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采用中性音色的樂器學習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這樣就可能形成真正的音樂文化理解。強調多元音樂文化的學習,并非排斥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比如中性音色的樂器,也能很好地演繹中華民族或其他民族的音樂。但是,使用色彩性過于強烈的樂器,就不利于學習學生廣泛學習中外音樂文化。比如有的樂器的音色很特別,容易使人明顯的感覺到局限于某一隅或某一族。這樣的樂器不是不可以學習,比如在學校樂隊表演中作為一個音色組或個別樂器的獨奏來表現某個民族的音樂形象還是不錯的,但是否作為學生普遍修習的樂器,還需要慎重思考。 (四)便于合奏、培養雙重素養 中小學的課堂器樂教學一定要體現合奏性的原則,通過這樣的學習,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對于多聲部音樂的良好聽覺習慣和素養,而且也能培養其相互協作的人文素養。日本的“全日本器樂教學大綱”開首之語便是“通過器樂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忍耐力、達成感和協作力”,顯然,日本對于中小學生器樂教學所給予的期待是將人文素養的培養放在首位的。所以筆者任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器樂學術委員會主任期間就曾呼吁“人人器樂、人人合奏、人人高素質”,我當時內心的想法就是如此。 要做到課堂教學的合奏,一是要求樂器音色中性,色彩性過強就不利于合奏;二是要求樂器的音域相對寬廣,或同一種樂器家族具有不同音區的聲部分組系列,在這一點上,歐洲豎笛(即木笛、直笛)確實是具有不可比擬的絕對優勢。 (五)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雖然我們對于課堂教學樂器的要求是簡便易學、入門容易,但并不意味著課堂教學樂器就是有些人以為的“簡陋”的樂器,課堂樂器也是能夠完美地表現音樂藝術的正規樂器,可謂“簡易”而不“簡陋”,簡易就是指入門容易,學習方便,但并不意味著它就是一種簡陋的玩具。比如說在中外很多的音樂學院就開設有豎笛、口琴、排簫等演奏專業,這些樂器都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同樣是世界樂器大家族里的重要成員。有的樂器通過數百年的演進,積累了豐富的練習曲和樂曲,可以讓學生既做到入門輕松,又具有終身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歐洲豎笛即如此。 (六)具有半音階、便于轉調和演奏變化音 具有半音階的課堂樂器具有較大的優勢,比如豎笛和口風琴等樂器,這樣在學習五線譜時便于將每一個音的指法與五線譜上每一個音符固定對應,經過樂器的訓練,久而久之,形成固定音高概念。具有半音階的樂器,也便于轉調和演奏變化音。不光演奏歐美風格的作品時得心應手,而演奏東方音樂作品也很方便。從風格上而言,這類樂器也不會影響樂曲的風格,從吐舌法和指法的運用上也可以較為準確地表現東方音樂。這樣的樂器,就能方便地表現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樂作品。 二、關于課堂樂器與課外音樂活動演奏的樂器 關于這個問題,我想談兩點: 一是課堂樂器的課外訓練與課堂教學是有極大的區別的,比如在課堂內我們一般主張采用單一性樂器,其好處是教師指導方便,學生集體學習也容易掌握。若在課堂內采用不同的樂器進行教學,就要采取復式器樂教學方式,這必將給老師帶來很大的負擔(個別特別優秀的教師可以例外)。 而在課外音樂活動中,除了可以組成課堂教學樂器的單一型樂隊(如豎笛樂隊、陶笛樂隊、排簫樂隊、口琴樂隊抑或葫蘆絲樂隊加打擊樂器等)以外,更可以建立混編樂隊,將不同的樂器編為不同的音色組,還可以采用一些色彩性樂器擔任獨奏或主奏,這樣一來,樂隊的音色、音區層次、配器的織體會更豐富,音樂的表現力也會更強。但作為常規的課堂音樂教學,采用混編樂隊則是不可取的。 第二個問題是中外管弦樂器能否進入課堂作為課堂教學樂器。這個問題不是絕對的,但對于絕大多數學校和絕大多數學生而言肯定是不可能的。我個人的建議:中外管弦樂器可以作為學校課外音樂活動的學習樂器,一些在課堂內器樂學習中表現較好、在課余還繼續接受社會上器樂專家指導的孩子當然可以進入學校樂團繼續學習中外管弦樂器。課堂器樂教學與課外器樂教學就是一個普及與提高的相輔相成的關系了。 當然,我在稍前說了這個問題不是絕對的,對于個別經濟條件較好的、且具有特殊實驗性質的學校和班級而言,根據已有師資條件,讓某些相對方便攜帶和學習的單一管弦樂器進入課堂也是可以的,比如建立長笛班、小提琴班、二胡班等也未尚不可,不過,對于大面積的學校和學生而言,這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目前,我國的高中普遍開設了音樂課,而且器樂也成為了一個選修模塊。對于全國廣大的高中學校特別是農村高中而言,我仍然建議采用諸如中音豎笛之類的課堂樂器開設器樂選修課為宜。但對于具備好的師資條件和經濟條件的高中而言,我完全贊成學生在器樂選修課中學習中外管弦樂器。 三.對未來器樂教學的展望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新的信息技術為全世界的中小學課堂器樂教學帶來了光明的前景。比如隨著電子書包的普及,學生的音樂教科書和音樂學具都可以融進平板電腦之類的學習工具內(目前有的學校已經實現),我們只要安裝一個器樂軟件,學生在課堂內就可以輕松地開展器樂合奏乃至音樂創作。而隨著虛擬現實電子技術的逐步成熟,將來在音樂課堂內甚至可望讓學生在虛擬的世界各大音樂廳內親自“指揮”全世界一流的交響樂團,或與世界著名的音樂家“合奏”。也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輕松地“演奏”各種不同的樂器,開展快樂的“合奏”。隨著這一天的到來,必然會真正實現“人人器樂、人人合奏、人人高素質”的理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