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下發《關于加快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文件,并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一條路子”納入基層黨建“五個一”行動以及精準扶貧工作內容,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2015年全市1835個村和農村社區(合并前數據,下同)總收入5.56億元,比2013年增長33.65%。有經營性收入的村1261個,占總村數的68.72%,比2013年增加599個。 一、主要做法 (一)轉思路。首先,在一些產業發展比較集中的村,引導村級組織興辦專業合作組織,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方位服務,探索“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新路子,構建企業得發展、群眾得實惠、集體獲收益的利益聯結機制,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陽區長春鎮新屋山村集體2015年創辦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當年實現收入5萬元以上。其次,對一些無資源、無來源的村,利用屋頂、空坪隙地、荒山荒地開展分布式光伏電站建設,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安化縣大福鎮文利村通過建設60KW光伏發電站,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收入5萬元以上,徹底摘掉了收入“空白村”帽子。再次與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村組公路建設以及農村集中居住、產業扶貧相結合,增加集體資產,拓展增收渠道。沅江市草尾鎮新安村利用村民集中居住區建設試點機會,興建幼兒園、茶樓、會堂各1所及門面11間,通過公開發包,每年增加收入21.2萬元。(二)優班子。先是嚴格選。把選好“一個支書”作為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全市共選拔500多名能人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次是注重引。將目光投向外出務工經商能人,積極鼓勵引導回村任職,帶領群眾共同致富。沅江市胭脂湖街道胭脂湖村現任村支部書記郭智華在外務工20余年,懂技術、會管理,被推選為支部書記以來,帶領村民大干新農村建設,村已成為街道三大經濟發展重點村之一。再是抓培訓。市里每年對全市所有村干部進行一次業務知識培訓,同時分批組織村干部到省內外集體經濟發達地區參觀學習,開闊眼界,提高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素養和能力。(三)挖潛力。一是盤活資產資源。充分利用學校、村部等固定資產和土地、山林、水面、礦產等自然資源,通過拍賣、招租、自主創業、聯合經營等方式增加收入。安化縣村級組織租賃閑置學校622所、村部440棟,出租門面50間,發包水面7萬畝,每年可創收680萬元。二是投資理財增收。部分現金資產積累較多的村,購買銀行高利率儲蓄、理財產品、債券、基金,或者投資入股企業,實現保值增值,獲取投資收益。三是發展物業經濟。城中村、城郊村利用交通地理優勢,盤活資產,興建、購置門店、住宅等房產,增加集體收入。安化縣東坪鎮泥埠橋村引進資金100多萬元,將村里舊辦公樓、禮堂改建成商業門面出租,村里每年收取租金15萬元。四是興辦經濟實體。積極興辦種植養殖、加工服務、商貿倉儲、旅游服務等經濟實體,獲取經營收益,增加集體收入。安化縣江南鎮慶陽村依托茶馬古道景區公路縱穿全村的有利區位,開發旅游資源,創辦農家樂,2015年村集體收入達10萬元以上。(四)強監管。一是創新村級治理機制。打破原有村支“兩委”治理格局,建立村黨支部領導,村民議事會協商,村民監督委員會監察,村民委員會執行“四位一體”的村級治理新機制,優化村級財務管理,提高民主決策水平,確保村集體經濟不受損失。2015年全市1835個村(社)杜絕不合理開支198萬元。二是實行村賬鄉(鎮)代理制度。在堅持村集體資產所有權、資金使用權、財務審批權、民主監督權“四權”不變的基礎上,按照村民自愿、依法委托的原則,實行錢、賬分離的農村財務和資金雙代理制度,強化村級財務事前、事中、事后監管,促進村級事務管理民主化,維護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三是完善科學用財體系。完善并落實村級財務預決算、現金管理、開支審批、經濟合同管理、固定資產管理和使用、專項資金管理、財務與資產管理收益分配等各項制度,把村級財務和集體資產納入制度化、規范化管理軌道,確保集體支出科學、合理,控制非生產性開支,資金都集中用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上。大通湖區明確規定村級集體收入除按政策上繳國有土地收益金外,其余全部用于村級發展生產、化解債務等。 二、對策思考 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激發了農民群眾致富增收活力,提高了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強化了農村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公共服務水平、加強了基層政權建設。根據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要求,2020年我市要全面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達標,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需要進一步強化認識,創新思維,補齊短板,精準施策。(一)進一步創新發展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強化組織領導,把加快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納入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定期研究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要加大政策幫扶、項目幫扶、資金幫扶力度,對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項目在土地、金融、稅收等方面給予便利和優惠,優化發展環境;要加大財政投入,建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專項基金,用于發展集體經濟的項目啟動補助、項目貸款貼息、信用擔保、進步獎勵;各相關部門在新農村建設、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復墾、扶貧開發等項目建設中要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相結合,優先支持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項目建設,增強村集體經濟的造血功能;要明確鄉鎮的主體責任,不但要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作為市縣鄉(鎮)基層黨建工作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還要納入縣鄉(鎮)年度績效考核內容,層層傳導壓力,壓實壓緊責任,形成不斷壯大集體經濟的強大推動力。(二)進一步突出班子建設。要選好配強村支“兩委”班子,重點要選好村黨支部書記,真正把那些政治覺悟高、事業心強、懂經營、會管理、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能人選進班子;要加大教育培訓力度,采取舉辦培訓班、上黨課、參觀交流等形式,加強村干部思想觀念、政策法律、市場經濟、現代科技等方面的教育,增強帶領群眾致富的信心和本領;要探索建立考核激勵機制,對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貢獻較大且成效顯著的村干部,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與工資報酬、公務員錄用、評先評優等掛鉤,充分調動村干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三)進一步拓寬發展門路。鼓勵、引導村集體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資源優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首先,開發利用好集體土地,特別是對“四荒”地,通過墾復、整理、疏浚等措施,提高使用效益。其次,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由村集體領辦土地流轉合作社,集中連片自主經營或統一對外流轉,獲得規模效益;第三,利用區位、地域、產業、資金、人脈等優勢,發展糧食種植、畜禽水產、花卉苗木、果蔬茶等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辦物業租賃、鄉村旅游、股份合作等經濟實體,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通過產業帶動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四)進一步健全治理體系。努力完善“四位一體”治理機制,不斷推進村集體“三資”管理規范化建設,防范經營風險。嚴格落實民主管理監督制度,保障集體成員對“三資”占有、使用、收益和分配的知情權、決策權、管理權、監督權。認真執行村集體財務開支審批、現金和銀行存款管理、財務公開、資產資源管理等制度,對私自低價處置和發包的,進行嚴肅查處。 (調查組成員:陳瑤曹勝平周躍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