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關于“吹紅”

     荷鋤帶月K 2016-08-09

     “美藏于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珍藏中國磁器即將在九月紐約亞洲藝術周登場! 

    最近發覺童鞋們的眼球都被估價為70至90萬美元的康熙窯豇豆紅菊瓣瓶吸引。

     其實“豇豆紅”首次出現,應該是19世紀,而在康熙時期,它們并不叫“豇豆紅”(多俗氣丫!),它們有一個更動感的名字,對啦,叫“吹紅”!

     今天,我就康熙高溫銅紅釉磁,涉及吹紅的,作一研討。

     康熙窯磁器,自郭葆菖撰寫1936年“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出品圖說”圖錄中,就提到“康熙以鮮紅最著”1。上海博物館以汪慶正為代表的學者們,在研究康熙瓷中,認為“整個康熙朝似乎十分注重顏色釉的制作,康熙顏色釉中最為人稱道的是銅紅釉的燒造”2




    [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品博覽會],原定宣德霽紅撇口宮碗(乾隆御提),實為康熙仿宣德官仿官作品 國立故宮博物院 藏

      縱觀整個清代磁器的成就,高溫銅紅釉磁的發展明顯可以康熙與雍正兩朝為分水嶺,康熙以后,高溫銅紅釉完全固化為霽紅,燒造技術成熟,窯廠產品成品率高,銅紅釉已經不再是官窯釉藥技術創新的主要目標了。而在康熙時期,情況則大不相同,因為復燒自明代中期成窯、嘉萬窯以后就已衰落的高溫銅紅釉,是整個康熙磁器的重點技術攻克目標。這從存世的康熙窯作品中可見一斑,如康熙十、十一、十二年(辛亥、壬子、癸丑),署“中和堂”款的青花釉里紅,康熙二十至二十七年劉源設計、臧應選督造的“臧窯”之“吹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的“郎窯紅”、署康熙款的“霽紅”。除了官用術語,康熙銅紅釉,還有“鮮紅1”“寶石紅”、“豇豆紅”、“牛血紅”等眾多稱謂。這些,都說明康熙窯銅紅釉釉水之豐富,對銅紅一色釉磁器的燒造,欣欣向榮的景象。


    [辛亥]款青花釉里紅樓閣圖碟  上海博物館藏


    康熙 臧窯 “豇豆紅”太白尊  示標準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七年二行六字流行款 大都會博物館藏

    今天我們著重討論的,是關于臧窯“吹紅”。

     

    19世紀景德鎮陶瓷文獻所記載的“吹紅”

     

    《南窯筆記》里記載的“吹紅”

    “吹青、吹紅二種,本朝所出”。

    《陶說》記載吹釉的操作方法:截一長七寸口徑一寸竹筒,一頭蒙上細紗,沾著釉水吹到坯上。按坯的大小和釉料的性質不同,吹釉的遍數亦不同,多則十幾遍,少則二、三遍。


    康熙臧窯“豇豆紅”太白尊 上海博物館藏


    康熙臧窯“豇豆紅”菊瓣瓶 上海博物館藏


    追溯“吹紅=豇豆紅”————上海博物館的研究

     

      現行的陶瓷學者,基本都將臧窯“吹紅”等同與“豇豆紅”,而這個觀點,主要源自上海博物館學者的研究2。他們的依據是:

    1)      康熙官窯六字楷書款中有一類,多作兩行或三行,橫排,外無雙圈或雙圈

    2)        這種款,常見于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七年以青花寫長篇文字、以釉里紅落閑章的“圣主得賢臣頌”、“赤壁賦”、“岳陽樓記”題材的筆筒。其中尤以香港中文大學藏,明確紀年“康熙二十三年”的青花“醉翁亭記”、落“翰墨因緣”閑章的筆筒為代表

    3)        在俗稱“豇豆紅”文房八大碼作品中,署有風格一致的官款,因此,“豇豆紅”就是“吹紅”

      由此可以看出,將“吹紅”等同與“豇豆紅”,主要是從磁器的款識予以證據。這在傳統磁器斷代考證中,是公認的途徑之一。爾后的學者,亦將《南窯筆記》里記載的“吹紅”等同于豇豆紅



    康熙窯 青花釉里紅落閑章的“圣主得賢臣頌”筆筒 上海博物館藏


    清 康熙臧窯 釉里紅搖鈴尊 示銅紅發色與綠色氧化苔點,典型康熙中期“吹紅”呈色特征 上海博物館 藏


    景德鎮鎮18世紀的銅紅釉——法國傳教士殷洪緒的信函

     

      那么,“吹紅”究竟是否就完全是“豇豆紅”呢?我們比較關注的是施釉技術,因為“吹紅”一詞,著重在“吹”字,按詞義,意指將紅釉吹噴到瓷胎。我們查到了一個重要文獻,里面記載了18世紀景德鎮“吹紅”的詳細記錄,這就是法國耶穌教會傳教士殷洪緒(Fr.Père d’Entrecolles’1664-1741)分別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和六十一年(1722)向巴黎耶穌教會總部所報的兩封長函(Letters of Father d’Entrecolles and accounts of Chinese porcelainfrom old European publicatons),記載景德鎮各式磁器品種之釉藥配方、施釉技巧。殷洪緒的信函,是其親眼目睹,再加采訪詢問陶工所記錄,因此是研究康熙磁器的重要文獻。
    殷洪緒向巴黎耶穌教會總部所報的函

    關于高溫銅紅釉,殷洪緒在二函中都有詳細的記載,他記有兩種銅紅釉藥——釉中紅(red inside the glaze)與吹紅(ch’ui hung or soufflé red),并就釉水配方和磁胎原料的選擇加以描述,我們擇選并翻譯兩段重要內容如下:

     

    第一函

    “吹紅”

    “將配好的銅紅料,用一根竹管,一端為細紗包裹,沾釉,一口口吹噴到磁胚表面,釉藥呈斑點斑塊狀分布在磁胎的表面。這種吹紅磁器的制作,比釉中紅更貴重更稀少,因為它的制作工序更復雜。”

     

    第二函

    “釉中紅”

    “這種釉中紅釉藥,是由稀釋的銅紅料與紅色的卵石粉末混合而成。一位教士醫生告訴我,這種卵石,就是醫用的明礬。將明礬敲碎,與童子尿和常規的透明釉攪拌;我還不確定這種釉水各原料的比例。這種混合釉藥,在入窯前就施在瓷胎表面,需要注意的是紅色,并非在燒窯過程中燒出。他們告訴我燒造這種紅釉磁器的磁胚,原料并非是一般經過淘煉以后的磁土(petuntse),而是直接用出產磁土的原料(kaolin高嶺),一種黃色的磁土,與淘煉以后的磁料混合配成。也許高嶺土更適合還原出紅色”。


      從殷洪緒的記載,我們可以了解“吹紅”的具體施釉技巧。那么,這種“吹紅”,至少就是臧窯所創的“吹紅”釉作品之一。因為殷洪緒是在康熙末年才看到“吹紅”,我們由此可以初步得出結論,“吹紅”創燒自康熙二十至二十七年的臧窯,實際從康熙中期,一直到康熙晚期,景德鎮一直有燒造。


    “吹紅”作品的釉面與發色——英倫學者的研究

     

      如何從存世康熙銅紅釉磁器中找出“吹紅”?一定全部是那些底署二行橫排“大清康熙年制”官窯的“豇豆紅”嗎?我們特別關心法國傳教士殷洪緒關于“吹紅”釉面的“釉藥呈斑點斑塊狀分布在磁胎的表面”描述。這種釉面特征,應該是“吹紅”的鑒別要點。換句話說,要找到真正的“吹紅”,一定是銅紅釉多層次,深淺不一,斑駁狀分布在磁器釉面的作品。而那些釉面光滑,釉層、釉色均勻的高溫銅紅釉,應該排除在“吹紅”之外。

      西洋學者研究康熙窯銅紅瓷器者,首推霍蒲孫(Hobson),他在1934年的對大維德藏瓷的系列圖錄、1915的中國陶瓷專著中,對康熙時代的高溫銅紅釉瓷器大篇幅予以討論描述。依據大英博物館、Alexander 、大維德爵士所藏康熙銅紅釉瓷器,霍蒲孫對所謂“郎窯紅”作了詳細論述。他認為:

     

    1) 郎窯紅是康熙時期[釉里紅]的一類作品,釉層明亮,玻璃質感強,紅釉發色如紅寶石,在法國稱為牛血紅“Sang de boeuf”。這種釉水,在器物釉薄處顯露果青色或牛油色透明釉,釉厚處有積釉。釉中充滿小汽泡,釉面滿布針眼。釉子滿布小開片


    康熙窯 “牛血紅”膽瓶  大維德基金會藏


    康熙窯 “牛血紅”膽瓶(磨口) 云破樓 藏

    2)      牛血紅“Sang de boeuf”的鑒別特征:釉面玻璃質感強,紅釉發色深沉而明亮;釉面有開片;釉水不過圈足;器底呈果青色、牛油色或白色


    康熙窯 “吹紅”膽瓶  大維德基金會藏


    3)  康熙銅紅釉中還存有另一種釉水,雖然它們常被劃入“郎窯紅”或“牛血紅”,但它與一般“郎窯紅”有著顯著區別。這種釉色類似“被壓碎的草莓”(a crushed-strawberry tint),釉面厚而呈斑駁效果,這種釉水的施釉技巧,是通過竹管,一頭蒙上細紗,吹到磁坯上。這就是殷洪緒所稱的“吹紅”(ch’ui hung or soufflé red),與釉里紅關系密切。

    4)  景德鎮《陶錄》所記載康熙二十至二十七年臧應選督造的“臧窯”的單色釉成就,其中的“吹紅”即是殷洪緒所稱的“吹紅”(ch’ui hungor soufflé red


    1948年,A.L. Hetherington 在英國倫敦東方陶瓷學會“明清一色釉”特展(Monochrome Porcelain of the Ming and Manchu dynasties)中,明確把“牛血紅”釉劃入“郎窯紅”。



    1949年 倫敦東方陶瓷學會“明清一色釉”特展

     1973年,倫敦大學的MargaretMedley,第三任的大維德藏瓷的curator,對大維德藏明清一色釉瓷編目圖錄時,根據施釉技巧、制作工藝、底足處理,把康熙銅紅釉瓷器劃為三個階段:17世紀(康熙早期)、康熙(康熙中期)、18世紀(康熙晚期)。她將霍蒲孫當年描述的兩件膽瓶,編號514劃為康熙早中期(17世紀),而把編號577,劃為康熙晚期(18世紀)。

      從上述英倫學者的研究,我們推測,“牛血紅”釉這一群組作品,特征上更符合傳統意義上的“郎窯紅”。而那些采用“吹釉”技巧施釉,釉面呈斑駁狀效果的康熙銅紅釉,更可能屬于“吹紅”,它們的燒造時期更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康熙二十至二十七年的“臧窯”,一直持續燒制至18世紀早期。


    對存世康熙早中期“吹紅”作品的觀察

     

      我通過對康熙不同時期高溫銅紅釉瓷器、瓷片的觀察與排比、并結合與宣德霽紅的比較,發現可以歸入“吹紅”的作品,有以下特征:

     

    1)       凡是署款的作品,款式上,大都以“大明宣德年制”寄托款為多,偶有“大清康熙年制”本朝款,與傳統臧窯“豇豆紅”款風格一致



    康熙窯 “吹紅”小碗 大維德基金會藏


    康熙窯 “吹紅”圓洗標本 署“大清康熙年制”六字豎排款,與臧窯“豇豆紅”款一致 (北京“全志山房”藏)



    康熙窯“吹紅”盤標本,署“大明宣德年制”寄托款 云破樓藏

    2)就器型而論,有同一式器型,燒成“郎窯”與“豇豆紅”兩種釉水。這表明它們應該都為同一時期作品。


    康熙窯“吹紅”花觚,傳統上被劃入“豇豆紅” 大都會博物館 藏


    康熙窯“吹紅”花觚,傳統上被劃入“郎窯紅”  云破樓 藏

    3)器型上既有忠實臨摹宣德霽紅的碗,盤(屬“大明宣德年制”寄托款),還有梅瓶、卷缸、膽瓶。


    明 宣德窯霽紅小碗 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 藏


    清 康熙窯“吹紅”小碗標本 系臨摹宣德霽紅官仿官作品 云破樓 藏



    清康熙窯“吹紅”梅瓶 大都會博物館藏



    清康熙窯“吹紅”梅瓶 (瓶口修)云破樓 藏


    4)  釉面光澤度好但玻璃質感不強,觸之有明顯的凹凸不平的感覺,有明顯的橘皮棕眼,  紅釉發色不勻,層次感強,紅釉發色有如“擠碎的草莓”,好似一塊塊斑塊深淺不一的凝聚在釉面,形成文獻記載的“斑駁”效果


    清 康熙窯 “吹紅”券缸 大維德基金會藏


    清 康熙窯 “吹紅”券缸 標本  云破樓 藏


    清 康熙窯“吹紅”宮碗 局部 云破樓 舊藏

    5)釉色除了氧化銅還原形成紅色外,在器物的一面、器物的僅靠近底足部位還常伴有果青色,與紅色交融在一起

    6)30倍放大鏡觀察,釉中充滿珠狀大汽泡,汽泡還可分為球狀透明和綠色圓珠,夾雜褐黑色斑點。


    宣德霽紅小碗標本 示釉中汽泡 云破樓藏


    康熙窯 “吹紅”梅瓶  示釉中汽泡 云破樓藏


    康熙窯 “吹紅”長頸簸箕小瓶  示釉中汽泡 云破樓藏


    結論

     

      我們通過查閱中外文獻、研讀前人的研究,結合自己對康熙不同時期高溫銅紅釉作品的觀察對比,對“吹紅”瓷器,形成以下觀點:

     

    1 “吹紅”最初應是源自康熙窯模仿宣德霽紅作品

    2 “吹紅”首次出現于康熙中期,不限于豇豆紅一種

    3 “吹紅”自康熙中期開始,至康熙晚期,都有燒造

    4 “吹紅”的主要鑒別特征:紅釉發色不勻,多次多層吹噴,形成斑駁狀效果,果青色透明釉與氧化銅紅還原紅色交融

     

     

    Reference

     

    1)        郭葆菖(1936):“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出品圖說”,第二冊瓷器,商務印書館

    2)        敏求精舍&香港市政局(1976):《明清一色釉瓷》,香港藝術館

    3)        汪慶正(1998):“景德鎮康熙瓷”,見,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藏康熙瓷圖錄》,雨木出版社

    4)        陸明華(1996):“郎窯及其作品研究——新資料的發現與啟示,見,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集刊》,第七期,上海書畫出版社

    5)        陸明華(1998):“清康熙官窯瓷器燒造及相關問題”,見,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藏康熙瓷圖錄》,雨木出版社

    6)        林業強(2005):“漢軍三人及其單色釉瓷”,見,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五色瓊霞-竹月堂藏元明清一道釉瓷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7)        呂成龍(2011):“嫵媚典雅的康熙豇豆紅釉瓷器”,見,保利藝術博物館,《延薰秀色——康熙瓷器與宮廷藝術珍品特展》,保利藝術博物館

    8)        d’Entrecolles, 1712,1722.Letters édifiantes et curieuses,translated by William Burton, in “Porcelain”, Chap.ix.

    9)        Hobson, R.L. 1915. ChinesePottery and Porcelain. Funk and Wagnalls company, New York; Cassell andCompany, Limited, London

    10)    Hobson, R.L. 1934. A Catalogueof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in the Collection of Sir Percival David, Bt.London

    11)    Hetherington, A.L. 1948.“Introduction”, in OCS, Monochrome Porcelain of the Ming and Manchu Dynasties.Shenval Press, LTD, London and Hertford

    12)    Medley, M. 1973. IllustratedCatalogue of Ming and Ching Monochrome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Published by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Eyre &Spottiswoode LTD, England.


    黃驥

    英國倫敦東方陶瓷學會會員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18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破解版| 巨爆乳中文字幕爆乳区|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美熟女乱又伦AV果冻传媒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不卡 一区二区国产高清视频在线 | 97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樱花草视频www日本韩国| 成人三级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40岁大乳的熟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青青在线观看爽香蕉| 国产不卡av一区二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国产日韩综合av在线| 影音先锋女人AA鲁色资源| 亚洲av成人一区在线|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丨 | 日本公与熄乱理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毛片无码视频软件|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精品国产成人A区在线观看| 韩国午夜理论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 嫩草院一区二区乱码| 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 天堂资源中文最新版在线一区 |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蜜臀AV|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免费|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 人影片 免费观看| 午夜高清福利在线观看| 情侣黄网站免费看| 久久天堂综合亚洲伊人HD妓女| 国产精品大全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不卡私人影院|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蜜芽|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人妻| 毛片免费观看天天干天天爽| 久久精品夜夜夜夜夜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