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在四種基本平仄譜式和三種基本拗救方式以外,還有五種定型的平仄變體,即特殊律詩體式。 (一)丁卯體 此體為唐代詩人許渾所創,因他晚年定居丁卯橋,故得此句。它固定用在七律中的首句仄起入韻式的頷聯,將“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兩句的第五字平仄互換,變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我認為,這本是一種對句相救的拗救方式,如果故意把它搞成固定體式,擬有點舍本求末,自縛手腳,實無必要。 (二)折腰體 這種體式首見于絕句,如王維的《渭城曲》。上下聯中的出句與對句,均能平仄相對;但下聯的出句與上聯的對句,卻平仄失粘。這使上下兩聯如同中腰折斷了一般,故名折腰體。 折腰體的七絕擴充為七律,仍存在頷聯與首聯失粘的問題,則稱之為八句折腰體。如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二。 (三)順風體 這種體式,全詩各聯重復使用相同的平仄對立句型,比如每聯均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像順風吹過一樣,故名順風格,又叫順風調,如岑參的《使君席夜送嚴河南赴長水得時字》。 若全詩前三聯平仄重復,聯間失粘,而尾聯與前聯能用平仄粘對形式,這是一種半對半不對的順風體,是介于古風與律體之間的一種體式。如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 (四)古律詩 這是押韻、對仗同律詩,而平仄似古風,不盡合律的詩體。如崔顥的《黃鶴樓》。 (五)吳體 出句與對句平仄大體相對,唯平仄不依定式,粘連不守規矩。此體原是仿效民間歌謠,文人一般不屑為之。但杜甫曾寫此體,如《》愁注明“強戲為吳體”。皮日體、陸龜蒙詩集中亦偶見,其他詩人集中則罕見,唐以后少有人提及。 以上五種變體,非律詩之常體、正體,知道即可,不必仿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