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腰體與陽關體 折腰體乃詩之別體也,且由來已久。《萬首唐人絕句》開篇第一首,所錄太宗李世民賜房玄齡五言絕句即是也,其詩云: 太液仙舟迥,西園隱上才。 未曉征車度,雞鳴關早開。 何謂折腰體呢?[南宋] 魏慶之 著《詩人玉屑》 詩體三: 有絕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 雨夢按: 絕句折腰者指首尾聯失粘,又稱“絕句變體”; 八句折腰者則指律詩頷頸聯失粘,又稱“七言變體”,見《詩人玉屑》(詩體下)載: 折腰體 謂中失粘而意不斷。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贈別) … 七言變體 律詩之作,用字平側,世固有定體,眾共守之。然不若時用變體,如兵之出奇,變化無窮,以驚世駭目。 如老杜詩云: 竹里行廚洗玉盤,花邊立馬簇金鞍。 非關使者征求急,自識將軍禮數寬。 百年地辟柴門迥,五月江深草閣寒。 看弄漁舟移白日,老農何有罄交歡。 此七言律詩之變體也。(漁隱) … 絕句變體 韋蘇州云: 南望青山滿禁闈,曉陪鴛鷺正差池。 共愛朝來何處雪,蓬萊宮里拂松枝。” 老杜云: 山瓶乳酒下青云,氣味濃香幸見分。 鳴鞭走送憐漁父,洗盞開嘗對馬軍。” 此絕句,律詩之變體也。(同上) … 折腰體五言絕句尤多,淸蘅塘退士所編《唐詩三百首》共選五言絕句共37首,折腰體竟有7首之多 《雜詩》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 《秋夜寄邱員外》韋應物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 《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 《尋隱者不遇》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 《長干行·其一》崔顥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 《唐詩三百首》七絕58首,折腰體有3首。 《滁州西澗》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 《渭城曲》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贈別·其一》杜牧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 杜甫折腰體詩 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 天門日射黃金榜,春殿晴曛赤羽旗。 宮草微微承委佩,爐煙細細駐游絲。 云近蓬萊常好色,雪殘鳷鵲亦多時。 侍臣緩步歸青瑣,退食從容出每遲。 … 有客 幽棲地僻經過少,老病人扶再拜難。 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糲腐儒餐。 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 … 嚴公仲夏枉駕草堂兼攜酒饌 竹里行廚洗玉盤,花邊立馬簇金鞍。 非關使者徵求急,自識將軍禮數寬。 百年地辟柴門迥,五月江深草閣寒。 看弄漁舟移白日,老農何有罄交歡。 … 奉寄章十侍御 淮海維揚一俊人,金章紫綬照青春。 指麾能事回天地,訓練強兵動鬼神。 湘西不得歸關羽,河內猶宜借寇恂。 朝覲從容問幽仄,勿云江漢有垂綸。 … 撥悶 聞道云安曲米春,才傾一盞即醺人。 乘舟取醉非難事,下峽消愁定幾巡。 長年三老遙憐汝,棙柁開頭捷有神。 已辦青錢防雇直,當令美味入吾唇。 … 季夏送鄉弟韶陪黃門從叔朝謁 令弟尚為蒼水使,名家莫出杜陵人。 比來相國兼安蜀,歸赴朝廷已入秦。 舍舟策馬論兵地,拖玉腰金報主身。 莫度清秋吟蟋蟀,早聞黃閣畫麒麟。 … 白馬(唐·杜甫) 白馬東北來,空鞍貫雙箭。 可憐馬上郎,意氣今誰見。 近時主將戳,中夜商于戰。 喪亂死多門,嗚呼淚如霰。 … 網上查《折腰體》 有好搜百科文中云:“要強調的是,折腰后的平仄,須繼續按粘對的規律順承下去,該對的仍需對,該粘的仍需粘。(從形式上看,后半部分的平仄基本與前半部分的平仄相同。”然其于律詩舉例多誤,見附錄。如:陳子昂《晚次樂鄉縣》 故鄉杳無際,日暮且孤征。川原迷舊國,道路入邊城。 野戍荒煙斷,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時恨,噭噭夜猿鳴。 此詩為首頷聯失粘,實為順風調。見《學詩百法》: 二十一 指示變體法 字句·二十一 指示變體法 五言七言句之近體詩,不論平起、仄起均有一定不易之例(見前五律七律平起仄起各法)。反是者即謂之“變體”。變體之詩,出于作者一時之差誤,要不可認為定格。茲特選錄唐詩中七律七絕之變體各一首,俾初學做詩者不致輕蹈此病也。
登金陵鳳凰臺 李 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上詩第一聯與第二聯平仄重復,名曰“順風調”,為七律中之變體也。 … 折腰體從理論來說,各體均有四種格式,即: 1.首句平起仄收式 2.首句平起平收式 3.首句仄起仄收式 4.首句仄起平收式 … 七言絕句之“首句平起平收式”王維詩《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被欽定詞譜收入,被稱作“陽關體”,實折腰體之一體也。 本名《渭城曲》。宋秦觀云:《渭城曲》絕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陽關曲》。屬雙調,又屬大石調。 按,唐教坊記,有《小秦王曲》,即《秦王小破陣樂》也,屬坐部伎。 單調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韻。只有一種體式。 渭城朝雨浥輕塵(韻)客舍青青柳色新(韻)勸君更進一杯酒(句)西出陽關無故人(韻) ●○○●●○○ ◎●○○●●○ ●○●●●○● ○●○○○●○ 注:用“○”標平聲,“●”標仄聲,“⊙”標應平可仄、“◎”標應仄可平。 宋蘇軾詞三首,其第二句,一首云“銀漢無聲轉玉盤”,一首云“才到龍山馬足輕”,則此詞客字可平也。至第三句,仄平仄仄仄平仄,蘇詞三首皆然。若平仄一誤,即非此調。 按,此亦七言絕句,唐人為送行之歌,三疊,非歌法也。蘇軾論三疊歌法云:舊傳陽關三疊,然今世歌者,每句再疊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疊,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應三疊之說,則叢然無復節奏。余在密州,文勛長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陽關,其聲宛轉凄斷,不類向之所聞。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疊,乃知古本三疊蓋如此。及在黃州,偶讀樂天對酒詩云:相逢且募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注云:第四聲,勸君更盡一杯酒,以此驗之。若一句再疊,則此句為第五聲,今為第四聲,則第一句不疊審矣。 查元《陽春白雪集》,有大石調《陽關三疊》詞云:渭城朝雨,一霎挹輕塵。更灑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縷柳色新。更灑遍客舍青青,千縷柳色新。休煩惱,勸君更盡一杯酒,人生會少,自古富貴功名有定分。莫遣容儀瘦損。休煩惱,勸君更盡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陽關,舊游如夢,眼前無故人。與蘇軾論吻合,并附錄之。 … 雨夢跋:折腰體詩或因一時需要,將句中平仄變動;或作者一時疏忽,與正體有異。我認為既不可刻意為之,亦無需刻意避之。偶得佳句,因平仄故,惜不能集一詩之中表述,演釋為二首又覺畫蛇添足,前人有此體,效之應無大礙。同時了解一下,不致見此大驚小怪。 … 附:好搜百科文:《折腰體 》 詩體:格律詩在平仄上的一種變格 名詞釋義編輯本段 折腰體,是格律詩在平仄上的一種變格。最早出現于唐代高仲武編選的《中興間氣集》。該書選錄了大歷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內一絕》:“八月長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帶風輕。極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陽城。”題下注明“”。 關于,唐代并沒有明確的定義。宋人的多種詩話中,亦提及過一說,大致定義為“中失粘而意不斷”。 這樣定義,漁火認為是言簡而意賅的。也就是說,所謂,第一,要“從中”失粘;第二,雖格律上“從中”失粘,但在詩意上并不截斷。簡而言之,折腰體只是平仄格律上的一種變化,與整首詩的詩義無關。 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云:“有絕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這里的“八句”,即是指律詩(包括七律、五律,不包括長律)。 絕句只有四句,所謂“中失粘”,即第二句和第三句的平仄原本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處理。同理,八句的律詩,第四句和第五句的平仄原本也是要相粘的,而故意作失粘處理。 要強調的是,折腰后的平仄,須繼續按粘對的規律順承下去,該對的仍需對,該粘的仍需粘。(從形式上看,后半部分的平仄基本與前半部分的平仄相同。) 古人在創作格律詩時,極大部分是嚴格按照平仄格律的正格進行創作的。但為了防止千篇一律,也進行了一些平仄變化的嘗試,就是其中之一,這可以說是一種對審美更高意義上的追求。這種少量存在的不和諧,由于不對正格構成威脅,故反而形成了一種辯證意義上的缺陷美。 來源考證編輯本段 折腰體作為詩體名稱,最早出現在高仲武編選的《中興間氣集》中。該書選了大歷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內一絕》,題下注明“折腰體”。詩如下:“八月長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帶風輕。極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陽城。”何謂折腰體,唐人沒有解釋,也許有過解釋,可惜失傳了,宋人的解釋很簡單。惠洪《天廚禁臠》卷上云:“折腰步句法:《宿中山》:‘幽人自愛山中宿,更近葛洪丹井西。庭前有個長松樹,夜半子規來上啼。’前詩韋應物作,雖中失粘而意不斷也。”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有絕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宋人魏慶之《詩人玉屑 詩體》釋之曰:“折腰體,謂中失粘而意不斷。”所謂“中失粘”者,指第二句與第三句平仄失粘;“意不斷”者,則指兩句之間聯系緊密,意脈不斷。 形式舉例編輯本段 此體中唐的崔峒此前已有不少類似的作品。如王維《送沈子福歸江東》: 楊柳渡頭楊柳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又如韋應物《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前者是仄起式,后者是平起式;其共同特點除二、三句失粘外,還有幾點須注意:1、第三句第五字均用仄聲;2、凡遇“仄仄平平仄仄平”句時,第五字均改用平聲(“楊柳渡頭楊柳稀”是孤平拗救,“上有黃鸝深樹鳴”與“野渡無人舟自橫”則三平連用)。此為最典型之折腰體,唐人頗愛用之。如白居易《游仙游山》: 暗將心地出人間,五六年來人怪閑。 自嫌戀著未全盡,猶愛云泉多在山。 此為平起式,第二句“人”字平聲;第三句第五字“未”用仄聲,下句第五字以平聲“多”拗救;格式同與韋應物《滁州西澗》相同。 又如趙彥昭《奉和圣制人日玩雪應制》: 始見青云干律呂,俄逢瑞雪兆陽春。 今日回看上林樹,梅花柳絮一時新。 應制竟用折腰體,可知已成一時之風氣矣!此詩格式略同于王維的《送沈子福歸江東》,第三句第五字亦用仄聲,只首句不押韻耳。崔峒《清江曲內一絕》實亦此格,唯第三句不用拗體,首句則遵王維體用韻而已。 亦有只折腰而不用拗句者,如上官儀《春日》: 花輕蝶亂仙人杳,葉密鶯啼帝女桑。 飛云閣上春應至,明月樓中夜未央。 陳志歲《斗雞》: 五畝田平踏跡新,噍群圍處起禽塵。 常說和生猶未得,挑唆血斗是何人? 以上兩詩中,上官儀詩乃平起式,除首句不入韻外,三四句不用拗體,蓋初唐格律初定,詩人往往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也。陳志歲詩一二兩句與七言格律詩仄起入韻式無異,三四兩句是標準的七言格律詩句式。全詩亦不用拗句,只是中間折腰而已。“中失粘而意不斷”。 “折腰體”并非僅限于七絕,近體詩中五絕、五律、七律均可用之。茲各舉例,略作說明。五絕之折腰者,如: 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張九齡《自君之出矣》 對酒不覺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 ——李白《自遣》 前者為平起式,二三句之間折腰,但每句均合律;后者為仄起式,除二三句失粘外,每句均拗,首句連用五仄,次句“盈”字,既救上句“不覺”,又救本句之“落”,句法蒼堅高古。三四句“步”、“人”平仄聲互換,與韋應物“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聲律相同,蓋將七言前二字截去,即是“帶雨晚來急,無人舟自橫”也。 五律之折腰者,如: 故鄉杳無際,日暮且孤征。川原迷舊國,道路入邊城。 野戍荒煙斷,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時恨,噭噭夜猿鳴。 ——陳子昂《晚次樂鄉縣》 不信最清曠,及來秋已空。數點石泉雨,一溪霜葉風。 業在有山處,道歸無事中。酌盡一杯酒,老夫顏亦紅。 ——唐求《題鄭家隱居》 前者平起,只是首聯與頷聯間失粘,其余各句都合乎律詩要求;后者仄起,每聯之間均失粘,且每聯都用與李白“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同類的拗句,格調極為高古。 七律之折腰者,如: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至今疑 ——杜甫《詠懷古跡》 苦憶荊州醉司馬,謫官尊酒定常開。 九江日落醒何處,一柱觀頭眠幾回。 可憐懷抱向人盡,欲問平安無使來。 故憑錦水將雙淚,好過瞿塘滟滪堆。 ——杜甫《所思》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云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琉。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三首均仄起,但第一例是首聯與頷聯失粘;第三首失粘處在頸聯與尾聯之間,“悵望千秋一灑淚”與“朝罷須裁五色詔”,均在第五字用仄聲,而第六字未以平聲相救,與“惟有相思似春色”小有不同,第二例則在四五句與六七句間兩次折腰,中間四句聲律都略同于韋應物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其中“一柱觀頭眠幾回”用孤平拗救,讀來音調更為宕折激楚。 辨析編輯本段 另有所謂“折腰句”,語出元人韋居安《梅磵詩話》卷上:“七言律詩有上三下四者,謂之折腰句。”并引白居易“大屋檐多裝雁齒,小航船亦話龍頭”、歐陽修“靜愛竹時來野寺,獨尋春偶到溪頭”等句為例。然此皆從句法著眼,與詩體無關,且并不只限于七言律詩。 唯古人常將“折腰體”與“折腰句”相混,故特為拈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