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后之死 作者 吳濤 公元前180年的七月,執掌天下十五年之久的呂太后病死了。關于呂后之死,中規中矩的《漢書》只是說了一句:“秋七月辛巳,皇太后崩于未央宮。”至于呂后是怎么死的,班固的《漢書》并沒有說。好在記載西漢前期歷史的除了《漢書》,還有《史記》,《史記》多少為我們透露出一些關于呂后之死的信息。 司馬遷《史記》在記載呂后之死前,還多了一段話:“三月中,呂后祓。還過軹道,見物如蒼犬,據高后掖,忽弗復見。卜之,云趙王如意為祟。高后遂病掖傷。”這段話道出了呂后之死的真相,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每年三月份古人都會到河邊沐浴齋戒,以求福禳災。話說呂后八年的三月,身為太后的呂后也按習俗到河邊沐浴求福。回來的路上,遇到一個像狗一樣的東西突然撲向呂后腋下,轉瞬之間又消失的無影無蹤!回到皇宮,呂后立即找人來進行占卜,今天到底怎么了。占卜的人說,這是趙隱王劉如意在作祟。自此,呂后腋下生病,逐漸不起! 那么趙隱王劉如意是何許人呢?他是劉邦最寵愛的兒子!劉邦一生一共生了八個兒子,三子劉如意是劉邦和戚夫人所生。劉邦原配雖說是呂后,但是劉邦最喜歡的卻是戚夫人,他們二人感情深厚,對于這個兒子,劉邦自然也十分的喜歡。相反,對于呂后所生的嫡長子劉盈,劉邦則不太滿意,經常責備太子無能,卻多次說過劉如意“類我”!戚夫人當然要憑借劉邦對自己的寵愛為兒子爭取上位的機會。劉邦也不禁心動,多次向大臣流露出要更換太子的意思。不過,更換太子并不符合禮法,太子太傅叔孫通多次據理力爭。而且呂后也沒有坐以待斃,先后找到張良等人幫忙。最后劉邦也只能發出了“羽翼已成,難動矣”的感嘆! 劉邦深知呂后的為人,他很為自己身后戚夫人母子的安全擔憂。面對這愛姬弱子,劉邦不禁高歌一曲:“鴻雁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既然不能立劉如意為太子,劉邦只能封劉如意為趙王。為了保護這個兒子,劉邦還特地把朝中的御史大夫周昌任命為趙王相。 等到劉邦一死,呂后豈能善罷甘休?老賬新賬一塊算!此時劉如意遠在邯鄲,戚夫人就在長安。劉邦剛咽氣,呂后立即就把戚夫人關到永巷之中。不僅如此,呂后還讓戚夫人穿著囚服去舂米。戚夫人一邊舂米,一邊想到了遠方的兒子,不禁也唱了一首歌:“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女(汝)?”兒子啊,你知道母親在受著什么樣的苦嗎?什么時候你才能解救你的母親呢?呂后一聽,勃然大怒,說道:“你不說,我還忘了,你還有一個小崽子呢!”呂后立即派人到邯鄲,以皇帝的名義宣召趙王劉如意到長安。而趙王相周昌則是根本不甩乎什么詔書。周昌說道:“當初高皇帝把趙王托付給臣,臣絕對不能辜負先帝所托!”就這樣呂后的使者去了三次,也沒能把趙王弄到長安。后來呂后先是把周昌調離邯鄲,然后才把趙王劉如意弄到了長安。 呂后心狠手辣,但是她的兒子漢惠帝劉盈卻是一個非常仁慈之人。就其仁慈的性格來說,劉盈還真不像父親劉邦,也不像母親呂后。劉盈當然知道母親把趙王弄到長安來是何用意。當趙王來到長安的時候,漢惠帝親自出城迎接。把趙王劉如意接到宮中以后,漢惠帝吃住都和趙王在一起,就這樣好幾個月,呂后一直沒找到下手的機會。 后來有一次漢惠帝要出城打獵,劉如意年幼早上起不來,漢惠帝也沒有叫醒他。等到漢惠帝打獵回到皇宮,他看到的就是一具冰冷的尸體了!漢惠帝沒有辦法,也只能是給趙如意一個趙隱王的謚號,厚葬了事。 殺了趙王劉如意,徹底絕了戚夫人的念想。接著,呂后就要對戚夫人本人下手了。“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居數日,乃召孝惠帝觀人彘。孝惠見,問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余,不能起。使人請太后曰:‘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呂后把戚夫人剁去手腳,剜去眼目、耳舌,扔到廁所之中,號稱“人彘”。呂后不知出于什么心理,竟然還讓漢惠帝去看。漢惠帝知道眼前的這個“人彘”就是戚夫人,不禁痛哭失聲,他派人對母親說道:“您這干的不是人事!我作為您的兒子,我也沒有辦法。治理天下的事情,您自己看著辦吧!”經此驚嚇,漢惠帝一下子病了一年多。而且自此后,天下政事,漢惠帝也徹底失去了興趣,母親愛怎么就怎么吧! 漢惠帝劉盈作為呂后的兒子,都對戚夫人母子之死如此不平,天下百姓都對戚夫人母子之死是什么態度就可想而知了。十四年后,呂后外出突然遇到野犬的襲擊,高度同情戚夫人母子的人們就自然而然地認為這是趙如意在作祟。 但是,死人真的能作祟嗎?當然不能!那么呂后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其實,呂后就是外出途中,偶然遇到了野犬襲擊而受傷,最終傷重不治而亡。而且,呂后因為死于野犬襲擊,最終的致死原因很可能就是狂犬病!至于那只野狗是否真的就是劉如意轉世來報仇的,只有天知道了! —————————————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野叟雜談》 野叟者,不誤正業的大學歷史老師,雖僻居荒野,但所講并非野史。 這里沒有高頭講章,也沒有高深的論著。有的只是對歷史的點滴采擷,對文化的一點感悟。 或高雅,或通俗,或八卦。但總會有趣,總是力圖呈現出歷史豐富的本來面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