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起伏之日,稱伏日,歷為民間節令,流傳兩千余年,至今長沙居民無不重視。中藥店皆從起伏日起在店外設攤義送中藥涼茶。伏日到時,更沿襲西周即有舊俗,屠狗宰雞,以禳熱毒。
![]()
采蓮歸來,正是制作白糖鹽醋藕之際。來源:1940年蔣彝《兒時瑣憶》。 伏日禳毒,始于春秋 《史記·秦本紀》載,德公二年(前675年),初伏,以狗御蠱。古時歷代注家,多發現起伏這一食俗,紛紛引前人之語加注釋。認為伏的涵義是,“隱藏,避盛暑也?!敝詺⒐?,就為“避暑氣,禳熱毒”。 《漢書·楊惲傳》也說:“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炰羔,斗酒自勞。”認為在伏日有烹羊食用的習俗。 在長沙地區,流傳依襲,至今仍尊從在三個伏日的節令習俗,并演化出在起頭伏、二伏之時食雞食狗之俗,稱伏雞、伏狗,更講究的更衍化出“頭伏雞、二伏狗、三伏腳魚紅棗肚”的食俗。 頭伏雞,二伏狗,三伏腳魚紅棗肚 不過,除瀏陽養有黑山羊外,以往三伏長沙吃食,民諺有所謂:“頭伏雞,二伏狗,三伏腳魚紅棗煨豬肚。”說的是起伏后,長沙人普遍因應三伏節令而吃雞、狗、腳魚或豬肚等有滋補作用,且在性質上呈陽性特征的食物。 三伏最熱,且來個甜如蜜的西瓜。頭伏吃雞,雞用叫雞(雄雞),亦有用線雞(線字正字寫法,查康熙字典,為金旁加限,指閹割之雄雞)者,俗話稱:“起伏呷只雞,一年好身體”。 頭伏、二伏、三伏均可吃雞。
![]()
烹飪之法,或以路邊荊煎水燉食,或徑以老姜炒食,炒食時老姜竟可達半斤。 本地居民稱“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 姜之藥效,向為本地人信服,故起伏日,長沙又多有曬伏姜風俗。其實除了伏姜,利用炎天暑熱,長沙亦多在烈日之下曬制白辣椒、干辣椒、干豆角等各類夏季干菜之俗,一方面是此季瓜果豆莢類蔬菜豐盛,另一方面是陽光起伏時節特別充足,本地居民之勤儉習勞、善于調理生活于此亦見一斑。 長沙各醬園亦因起伏忙碌,一是做伏醬,謂是日作醬,醬有甜味,且不變質,二是曬制豆豉,掀起熱潮,長沙人嗜豆豉,西漢馬王堆墓即發現豆豉姜。 此日鄉間亦撒籽種蘿卜,所謂“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種蕎麥”。園圃閑土,當伏日即紛紛掘翻,稱曬伏土,殺蟲害。 老照壁數家老紙傘鋪,必利用伏日,用桐油油傘,并在伏日下曬之,謂伏日曬紙傘,更經久耐用。 刮涼粉、糖醋藕、伏汁甜酒涼如蜜 在長沙極其繁榮的市民廟會文化中,另有一套起伏之日特供小吃,更受廣大民眾,尤其孩童歡迎,在童謠中也得到反映。 今天這些小吃美食,已流入民間,四季均可食用。 長沙自入夏起伏后,三伏天氣固極炎熱,但卻有晝夜溫差,早晚廟會集市,尤其是夜市,特別熱鬧。 晚清民國時期長沙夜市,在坡子街火宮殿、善化縣城隍廟(即定湘王廟)等處,呈現出一派極其熱鬧景象?;饘m殿等廟宇空坪固然有彈詞說書、武藝雜耍等表演,其實更讓人們牽掛的是,在起伏日晨昏,這里更會出現不少小販,大賣各類極其好吃的節慶小吃。 在夏季起伏后的黃昏,據記載,長沙街頭會忽然出現一群又一群提著螢火蟲小燈籠的孩童,穿街走巷,最后匯聚火宮殿等寬敞廟市敞坪嬉玩,這已成為點綴長沙夏夜生活的一道熱鬧風雅的風景線。 這種螢火蟲燈籠制作辦法,據長沙老報紙記載,乃是將螢火蟲關在挖空的鴨蛋殼中,蛋殼上畫著雙魚等圖案,這也是長沙夏夜風景的一項奇特遺留。 火宮殿、城隍廟在從起頭伏起,尤其在二伏、三伏廟會中,各家小販們會推出大批呼應起伏節俗的長沙地方小吃美食,它們包括索粉、鱔絲半湯大面和白糖藕等等。
![]()
索粉,就是今天人們所稱的刮涼粉。 據說刮涼粉刮子中的孔,與起伏數字相關,但到了民國時期,前來報道長沙本土節俗習慣的記者問了火宮殿廟會中不少小販,他們卻對于刮涼粉刮子上的孔,與起伏到底是什么關系一無所知。 當年,火宮殿、定湘王廟等處刮涼粉所用調料竟達十余種,如“貓乳”(即腐乳)水,是必須的。當年味精極貴,對于平民食物的刮涼粉,要獲得爽口鮮味,多靠貓乳水、大蒜籽水、香麻油等來調和。 起伏之日,稍微有些錢的長沙人特別重視吃鱔絲半湯大面,但只限于頭伏和二伏。
![]()
那時,長沙敢于吃蛇的人,并不太多,蛇,被認為是厭物。但嗜吃鱔魚的人,卻大有人在。為何三伏不再吃鱔魚,因三伏在立秋后,立秋后的鱔魚體內,即會出現一種鐵線蟲。讀者諸君若不信,可在立秋后撥開煮熟的鱔魚腸肚,即可看見鐵線蟲。 立秋前后,新藕亦大量上市。切片、蘸白糖、拌醋,在火宮殿夏日廟會集市中賣得特別紅火。
![]()
白糖鹽醋藕,在夏天,算是一種很新鮮的味道,在火宮殿三伏夜市廟會中,大受歡迎。長沙舊時流行的一首“好呷”童謠即稱:“火宮殿樣樣有,有飯有菜有甜酒,還有白糖鹽醋藕”,其實說的就是三伏才老長沙火宮殿夜市情景。 長沙出產的甜酒,其味最美者,要稱“伏汁甜酒”,說其甜涼如蜜。為什么叫伏汁,與夏天起伏有什么關系,目前火宮殿內員工已是無人能夠說出一個子丑寅卯來。 節俗食物在流傳,而節俗的來歷卻不知不覺在流散中,也確實,伏天的美食只要好吃就夠了,要那么多理由做什么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