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的力量 同學:想問兩個問題。第一,您第一天講到“形與神俱”,如果一個人朝思暮想,神放在別人身上或一件事情上的時候,神就跑掉了。那么我想問,如果神放在別人身上的話,會補到那個人嗎? 李辛:會的,比如我們經常寫信會說:祝您快樂。這像中醫的祝由科,是有力量的。我們唱歌:祝你生日快樂。這里不光是一個意念,意念只是一個password,它背后接通的是一個很大的力量。 比如你在Google或者百度上寫上“祝你生日快樂”,出來的是無數的祝福信息,接通了“祝福之海”。其實我們的每一個思想、每一個念頭和每一句話,都會接通其背后的力量。 如果你給人的祝福是真正發自內心的,很單純的,那個力量是非常大的。 所以,當我們和某個人、某件事、某個環境相處,即使有不好的地方,不要輕易全盤否定。無論是不是至親好友,我們對人不要有很強烈的傷害或者怨恨的念頭。 現代人熟悉法律,只關注行為和語言上的傷害,因為會被控告和譴責。但其實,傷害人的念頭和想法,同樣是傷害,如果你一直陷在在這樣這樣的念頭和思想中,意味著你接通了無量無邊的“怨毒之海”,則是于人于己更大的傷害。 一切的源頭,在于無形的思想、精神,然后才有了能量,然后才有了物質。所有的病,或者這個世界的開始,都是這么來的。 同學:您講針灸、按摩的時候要“用心”,這和平常大家說的“用意念”是一回事嗎? 李辛:關于打坐、扎針的意念問題,大家都有很多疑惑,我簡單解釋一下,供大家參考。 有兩種情況。第一種,你想他一下,祝福一下,就像接通“password”,然后就完成了,后面該干嘛干嘛,你已經忘掉這件事,也暫時忘掉他,也忘掉了當時的狀態。 第二種,一個意念起來了,但一直在念念不忘的狀態,這個就過了,是一種“執念”。比如扎針的時候,也有這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經過診斷交流,醫生明確了治療目標和手段,然后進入針刺階段,以一個簡單、安靜的心態把針扎進去;第二種,扎針的過程中,一直在執念,我要補補補這個穴位。 第一種狀態產生的效果,比第二種要大的多,而且是放松的、流動的。 同學:老師,第二個問題:按摩、扎針的時候,跟病人是聯通的,或者融為一體的。有的書上寫過,病人會有病氣,這樣的話,醫生怎么來保護自己?調整自己? 李辛:首先,每個人的能力和能量都是有限的,對自己真誠些,不要強迫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情。 比如,這個人我不想擁抱,那干嘛一定要擁抱呢?當這個病人我治不了,或者心底里抵抗、疑惑、恐懼的時候,那就不要強迫自己,因為會有其他合適的醫生來處理。一切都是在流動的,每個人有他獨特的作用,有他所能所不能,你只需要做好所能的那部分就行了,這樣會安心很多。 第二,不是那么容易就達到你所說的“聯通”、“一體”的,需要醫生本身的身心稟賦,長期的內在訓練、規律的生活……。 如果你已經到了可以聯通的階段,是應該恭喜的,這個階段你自己會有一些直覺和感受,來幫助你判斷“病氣”的強弱,以及你有沒有能力治療。 另外,如果你有能力聯通,但開始害怕擔心,說明你心身的能量、正氣確實還不夠足,不要硬著頭皮告訴自己別害怕。當你心身的能量充足,自然不擔心害怕,病氣也自然無法侵入你。我們要做的,是調整好自己的心身能量。 在這個階段,也是需要訓練忍耐力和清晰度的時候,與“病氣共存”,就像開車過馬路,是有各種潛在的危險,但也是可以學習、避免的。會經過很多年,慢慢的你的能力也會提高,就像從一個不經風雨的小孩子,發展為成熟、穩定、強壯的成年人。 曾經有一個學生,他的按摩技術非常好,也認真學習,后來到了這個階段,可以感受到一些簡單、表層的邪氣和病情病勢,但他定力不夠,疑神疑鬼,停留在這個階段一年多,后來結婚了,加上一些家庭原因,轉行去做銷售了,又過了五年再見面,他很懷念做醫生的感覺,但是回不來了,因為精神的清晰度和定力都已經消耗了。 所以,先不要想那么多,能不能到“感知邪氣”這一步,還需要堅持不懈的訓練和學習,相對穩定的生活。
不急于填滿“空白” 同學:神的狀態,成人可以自我察覺,那孩子呢?很多孩子不能夠自我表述,而且很多家庭是隔代喂養,老年人對孩子的神可能更加不會關注。 現代兒童的問題蠻多的,比如很小就得癌癥、高血壓、糖尿病,或者其它的慢性病,這類孩子應該怎么幫助呢? 李辛:我的老師宋祚民先生是兒科專家,我的病人中孩子也很多。成人之間的交流,是在語言、行為水平交流的。我給你個桃子,你還我一個獼猴桃,或者我說了這個,你回應那個。比如領導會說,這事你怎么看?工作完成沒有?大多是表層交流。 跟孩子交流的模式,不是這樣的。比如你看了一個電影,心里有點難受,你和某人聊聊體會,這是比較深層的交流,也說明你們是比較親近的。 再深入一點的,是更細微的情感交流、內心呼應,比如兩人在喝茶,剛開始在喝,在說話,過一會,好像沒什么要說的了,但是心里面不會急著找個什么話題說,找個事情做,不會驚慌。 現在很多人會驚慌這個突然出現的“空白”,比如飯桌上本來熱火朝天,突然沒聲音了,很多人會驚慌,然后趕緊說個笑話再把場子熱起來,這個要注意。其實當“空白”出現的時候,才是那些表面的習慣性社會約定模式正在散掉的狀態,人內心深層次的東西開始顯現的時候,在那個時候,才有可能形成真正的交流和談話。 可惜成年人一起的時候,多半是在“習慣性社會約定模式”,談論由媒體推送給我們的“固定內容”,當有機會一個人獨處,或者一圈人的表面風塵退去的時候,很多人又會習慣性的拿起手機,打開電視,把這個珍貴的、安靜的“空白”填滿。 我們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有一點是現代成年人需要留意的,除了聽他說什么,要什么,更要體會的是,在這樣說話的時候,孩子的內心狀態。 這個很簡單。比如說,你在坐公交車的時候,旁邊的人,你能感覺到這個人是高興的還是難過的,對吧?當你去跟人談判的時候,你能夠知道跟這個人談話,不能太咄咄逼人,要不會僵局,或者,跟那個人一定不能說話太重,會傷到他。對吧?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所以,對孩子也是這樣,要用心體會。但是我們很難用一個相對簡單的狀態去看問題、去交流,我們節奏太快,要應付的事情太多,往往總是處是在救市應急的焦慮狀態,一看到孩子某個情況,就會有很多擔心,會順著大眾思路想一二三四五……未來的那些可怕的事情,往往忘了當下和孩子共處、聯通、一體的那種感覺。 跟父母長輩的交流也會有這個問題,因為無論是對父母或者孩子,我們都擔心他們不夠健康不夠好,所以看到父母的時候,看他怎么又這樣了,總想要管制或者改變,會想很多,如果家人的交流只有這些“預防性”、“治療性”等目的很強的言行,會失去當下的真實交流,我們會忽略父母長輩真實的需求。 什么是當下的真實交流?可能只是陪他在一起,兩個人不一定要找個話題說,就隨便聊聊,陪在邊上看看書報,坐一坐,大家都挺舒服的,老人需要的是這個東西,孩子需要的也是這個東西。 對待孩子也好,老人也好,需要的是處在不那么用力,不那么有目的,不是總想要去做什么的狀態,也沒有那么多擔心和時刻準備著救火的那種狀態。如果你處在一個相對心平氣和的生活狀態,可能你的事業也容易保持在這個狀態。 主講人:李 辛 地點:北京 辛莊師范 文字校對:甘露泉 青蓮 甘草·巴比 奕陽 文字整理:定魚知楽 昨夜西風 龐貝之石 蝶兒 采三影 窗外別名 鼗 黑貓 三界 藍色玫瑰 編輯:光明丫 校對:李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