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關于孩子營養問題,咨詢最多的話題是孩子厭食挑食的問題,這是令眾多父母十分頭痛,許多幼兒面對父母精心烹制的菜肴毫無興趣,而對冰淇淋、果汁、餅干、糖果零食卻需求無度。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小孩的厭食呢?父母又該如何去糾正和治療呢?
1、身體疾病 消化道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食欲不振。 如患急性胃腸炎時,胃腸運動紊亂,消化酶分泌減少,產生食欲減退。 全身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敗血癥等。 維生素B缺乏時,胃酸分泌少,胃腸運動減弱。 甲狀腺功能低下(如小兒克汀病),全身基礎代謝減低、胃腸道運動變弱。 腎臟疾病引起消化道水腫、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引起體內鉀過多、心力衰竭時消化道淤血。 小兒貧血、營養不良時。 某些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大腦炎、腦膜炎、腦腫啟、腦外傷等也可以引起食欲消失或減退。 疾病可影響食欲,而以下兩種情況更為常見些。
2、精神飲食 可因過于緊張、焦慮、懼恐、干擾和情緒劇烈變化等精神因素而影響食物中樞的活動,造成食欲減退。 如:常獨自一人讓孩子先吃,不與家人一起進食; 用各種許諾誘惑小兒進食或者用玩具逗小兒進食,降低了進食興趣; 孩子進食時,邊吃邊看電視或畫冊,抑制消化液的分泌,影響消化功能; 孩子拒食時,家長強迫其進食,或用威脅的口吻及方式強迫喂養,使孩子十分反感,造成孩子沒有正常饑餓感,不能引起食欲; 父母在餐桌上斥責、打罵孩子。
3、喂養不當 過量給孩子吃自認為高營養的食物,不注意變換食品花樣,忽視了食物的多樣化,造成飲食結構不合理; 讓孩子亂吃零食,特別是在飯前讓孩子吃冰淇淋、巧克力等零食,使孩子食欲下降; 輔食添加時過快過多,對孩子喜歡食物不限量滿足,導致“飲食自倍,脾胃乃傷”的情況發生。
二、應對方案 如上所述,不良的飲食習慣,是引起厭食的主要原因之一,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非常重要。孩子健康成長,需要家長做一些調整: 1、孩子在自行進食時,父母不要訓斥孩子或包辦代替,更不要采用強制手段;不在飯桌上訓斥孩子,營造舒適的就餐環境。 2、吃飯定時定量,少吃零食,盡量提供孩子愛吃的色、香、味俱全的食物,注意營養平衡;家長本身以身作則,不偏食挑食,合理安排膳食。 3、讓孩子適當參加體育活動,增加熱量消耗,以促進食欲。 4、當孩子飯量增加、飲食態度改善時,適當給予孩子鼓勵和獎賞。
孩子是否擁有一個良好的生長發育過程與家長的教養是分不開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需講究方式和方法,不簡單粗暴和惰性地世襲“家風”,能夠給新家庭注入新活力和健康育兒理念。育兒過程何嘗不是家長自我成長的過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