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智慧—中醫傳統康復療法中國中醫文化源遠流長,從《黃帝內經》最早記載的多種針灸療法治療各種疾病,到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中用多種導引法治療消渴等慢性疾病;從漢代名醫華佗發明的用以強身健體的五禽戲,到唐代醫家孫思邈首次提出的治未病的治療思想。中醫康復學以陰陽五行學說、臟腑經絡學說、病因病機學說等為理論基礎,強調整體治療,辯證治療。并且一直隨著中醫藥的發展而不斷進步,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同時也對現代的康復治療產生了意義深遠的影響。 那么今天就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魅力獨特的中醫傳統康復療法吧。 一、中藥療法 中藥療法主要可大致分為內服中藥和中藥熏蒸療法。通過辯證分析疾病的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具有針對性的方藥。 以中藥治療中風后遺癥為例,選用地黃飲子加減方滋陰補陽熄風開竅用以治療表現為意識朦朧、畏寒肢冷等癥狀的心腎陽虛型中風后遺癥;選用鎮肝熄風湯加減育陰潛陽平肝熄風用以治療表現為口眼歪斜、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等癥狀的肝陽上亢型中風后遺癥;選用補陽還五湯加減益氣活血祛瘀通絡用以治療表現為半身不遂面白少華等癥狀的氣虛血瘀型中風后遺癥。 中藥熏蒸療法由來已久,是指利用中藥煮沸后的蒸汽熏蒸患者全身或者局部,用藥性、水、蒸汽等刺激作用來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適用于類風濕病、腰椎間盤突出癥、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的康復治療。同時還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止痛、抑菌消炎、殺蟲止癢等作用。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已經有了方便快捷使用范圍廣的中藥熏蒸治療儀。 二、針灸療法 針灸,針法和灸法的總稱。 針法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把針具以一定角度刺入患者體內,通過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刺激人體特定部位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灸法是用一預制的灸柱或灸草在體表一定穴位上燒灼,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以小兒腦癱的中醫針灸治療為例,針灸治療小兒腦癱在于疏通經絡、醒腦開竅、補益肝腎、振奮腎陽、,根據施針部位的不同可分為頭針、耳針、體針分別用針具針刺患兒頭部、耳廓、身體的不同穴位從而達到疏通氣血、刺激神經、緩解痙攣的效果。常用穴位主要有上肢的曲池、外關、合谷等穴,下肢的環跳、昆侖、委中、血海、涌泉等穴位,伴有智力障礙者還可選取大椎、風池、啞門、百會等穴位。 針灸療法在中醫康復治療治療中運用最為廣泛,它通過對經絡陰陽屬性、經穴配伍和針刺手法的靈活應用從而達到較為明顯的治療效果。 三、飲食療法 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中醫飲食療法自古以來就被放在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 飲食是人體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是氣血津液的來源,我們的臟腑經絡四肢百骸都依賴于它的濡養。在疾病治療中配合飲食治療,常常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各種食物的寒熱溫涼四性及酸苦甘辛咸五味的不同,針對不同疾病的癥型的辯證分析,制定相應的飲食治療方案,讓患者在享受食物美味的同時疾病得到潛移默化的改善。以腫瘤病人化放療后的飲食療法為例,在脾胃功能尚好的情況下,選擇一些既有營養又具有抗腫瘤作用的食物,如香菇、銀耳、馬齒莧、生薏苡仁等;同時要注意“辯證施食”,腫瘤患者在放化療及手術后較容易出現陰血虧損內熱中生,自飲食方面可多進西瓜、胡蘿卜、鴿肉等甘涼清潤的食物,并且盡量避免進食肥甘厚味及辛辣的食物。 四、運動療法 我國是首先發明運動療法的國家之一,公元前和公元初開始的“五禽戲”“太極拳”“氣功”等流傳數千年。運動療法運用中醫陰陽五行學說、經絡學說、精氣學說治療疾病,具有中醫獨特優勢。 以太極拳在老年患者的康復治療中的應用為例,越來越多的慢性病老年患者選擇用打太極拳的方式改善自身健康狀況。太極講究意氣神的動靜配合,結合人體十二經氣血運行的規律而展開,從整體上發揮效果,對疾病進行自我修復。經常練習太極拳,可以調節中樞神經的功能,改善內臟器官的血液循環,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同時還能平和心態、振奮精神。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長期堅持氣功、太極拳等中醫傳統運動療法對于慢性疾病及癌癥甚至多種心血管疾病有著明顯的治療效果。 中醫文化博大精深,先輩留給我們許多值得學習的經驗和值得我們去研究推敲的成果。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魅力獨特的中醫傳統康復療法不僅沒有淘汰,反而越發珍貴和有價值。我們在不斷更新現代康復治療手段的同時,也應該將這些傳統的中醫特色療法賦予時代的特征,不斷造福一代又一代病人。 更多康復信息請關注微信訂閱號康復匯:kangfuhuiy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