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0年,即漢高祖七年,漢朝和匈奴發生了一場戰爭,劉邦本人被匈奴40萬騎兵圍困在白登山上。匈奴的40萬騎兵,將白登山圍得像鐵桶一樣,使劉邦的部隊內外不能相通。在山上的部隊,連吃的都沒有,形勢萬分危急。通常的認識是,最后,劉邦采用陳平的秘計才得以脫困。《史記·陳丞相世家》載:“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得開。高帝既出,其計秘,世莫得聞。”既是陳平計,為何又說這是個秘計? 要想尋求白登之圍漢高祖脫困的真正原因,先了解一下白登之圍的由來。 一 提起白登之圍,必然還要說起韓王信這個人,韓王信王族出身,是戰國時韓襄王的庶出孫子。公元前202年的六月,劉邦在謀臣劉敬和張良的勸說下,開始遷都關中,這也是他在楚漢戰爭的后方根據地。劉邦雖然當了皇帝,名義上擁有全國的土地,但是實際上只是一個大的諸侯王而已。他擁有的土地雖然很大,主要就是關中地區,以及巴蜀,但帝國其他的土地是劉邦所有的好幾倍,都封給其他的異姓諸侯王。對于這樣的局面,劉邦并不滿意,特別是對擁有兵權的異姓諸侯王不放心,如楚王韓信、梁王彭越。劉邦當初并不想封他們為王,特別是封給他們那么多的土地,但為了打敗項羽,無奈才封給他們的。 劉邦想要擴大自己的領地,因而也在逐步向東推移。把魏地納入了自己的領地。他利用自己皇帝的地位,把韓王信徙都太原,順便將騰出的地盤收為己有。韓王信的領地,戰略位置比較好,是天下的咽喉,兵力富足,又靠近敖倉,是一個炙手可熱的地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對劉邦的威脅,劉邦當然要將它收歸己有。劉邦的險惡用心,讓韓王信很是害怕。 到了這一年的秋天,正是草肥馬壯之時,也是匈奴騷擾邊境的大好機會。這個時候的匈奴,在一代強主——冒頓單于的帶領下,打敗東胡,統一草原部落,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草原帝國。 韓王信春天才剛到晉陽,匈奴的騎兵秋天就來了。以韓王信的實力,并不是冒頓單于的對手,他被冒頓單于圍于馬邑城中。韓王信一方面緊急派出使者,向劉邦求救;另一方面則派出使臣,向匈奴求和。 劉邦迅速增援韓王信,表面上看是十分關心韓王信,但事實上并非如此,而是要維護國家的疆域。可是在準備親自去增援的時候,他又聽到不利的消息——韓王信多次向匈奴派出使者,這讓劉邦很擔心,害怕韓王信因為對自己的不滿而投降匈奴,所以劉邦就派人下書責讓韓王信。 劉邦的責讓,讓韓王信很是擔心。韓王信害怕事情說不清,或者認為劉邦是故意要除去自己,因而他為了自己的安全考慮,就以馬邑投降了匈奴。再說匈奴所給的投降條件也不錯,他仍然可以帶領自己的部下,不過是替匈奴帶兵擾邊而已。可以說,劉邦倉促下書責讓太過匆忙,直接將韓王信逼向了匈奴那一邊。在韓王信的引領下,匈奴的騎兵不斷南侵。雖然是冬天了,但劉邦還是親自帶兵迎戰,在晉陽地區打敗了匈奴。匈奴選擇了退卻,故意引劉邦至塞外決戰。 劉邦在此處輕易地打敗韓王信,趕走了匈奴,但他并沒有退兵,而是要看一下匈奴的實力,想乘勝追擊。即使不能消滅它,也要教訓它一下,讓它不敢輕易地支持內陸的叛亂。于是,他派出了好幾批使者,去考察匈奴的實力。冒頓單于為了引誘漢兵,就隱藏了自己的實力,把強壯的士兵和肥壯的牛羊都藏了起來,讓漢朝使者的眼中只能看到羸弱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 漢朝和匈奴,之前并無什么交往,也不知彼此的底細。漢朝的使者到了匈奴,看到的是匈奴的羸弱,回來之后,就力勸劉邦攻打匈奴。但劉邦還是有點不放心,又派出不少使者繼續打探。使者都給出了一致的看法,劉邦還是有點擔心,就派出自己信任的劉敬再次出使匈奴,去看個究竟。其實,也就是讓劉敬帶回可靠的消息,來印證一下自己的觀點。可劉敬卻帶回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看法:“兩國相擊,此宜夸矜見所長。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 劉敬的回報,讓劉邦非常生氣,因為他自己也認為匈奴的力量并不強大,況且20萬先頭部隊已經出發了,所以他將劉敬臭罵了一頓,然后把他抓了起來,以便自己戰勝回來,再把他羞辱一番。這次他調動了36萬部隊,打算一舉擊潰匈奴,以滅后患。 由于劉邦錯誤地估計了軍情,并過于自信,以致他只帶上先頭部隊,就出發到平城。到了平城之后,他就去平城之外的白登山上觀察地形。可是到了白登山上之后,卻發現被匈奴的40萬騎兵包圍了。 冒頓單于的騎兵,并不是羸弱的,而是兵強馬壯、氣勢恢宏。直到這時,劉邦才明白劉敬對他的規勸是多么有價值。兩軍相爭,應該示強,而不是裝弱,如果裝弱,那么必有所圖。但后悔也無濟于事,得想個策略才行。 二 冒頓單于將方圓十里多的白登山團團圍住,他并沒有強攻白登山,只是合圍之,因為他知道山地作戰對騎兵不利。 處在圍困之中的劉邦,該如何脫困?40萬的騎兵,而且是軍容整齊,號令嚴明,想采取武力脫圍,有點不太現實。情勢緊急,既然軍事的手段無法解決,那么就采取政治的謀略。雖然張良不在,但是還有陳平。 作為謀士,就應在關鍵時刻,替主上出謀劃策。陳平向劉邦獻計:讓手下的畫工,畫一幅美女圖,再派使者帶上這幅圖,去見匈奴的閼氏(單于的夫人)。使者見到閼氏后獻上美女圖,對閼氏說:“圖畫中的美女漂亮嗎?”閼氏回答說:“是的,的確很漂亮。”使者又說:“這樣的美女,漢朝有許多。現在漢皇帝被圍,為了能夠脫困,已派人回去迎接美女,打算獻給單于。如果單于見到了美女,一定會寵幸她,這將對您不利。不如乘其未到,讓漢皇帝脫困,如此美女也就不會來了,您也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閼氏也同意使者的觀點,就開始勸說冒頓單于:“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觀閼氏勸單于的言語,也只是以情理勸說,而并非無理取鬧。冒頓單于放過劉邦,也不完全是因為閼氏的勸說。因為和他相約的人——韓王信手下的將領王黃和趙利沒有如期到來,他懷疑是一場陰謀,才聽信閼氏之言。 冒頓單于解圍了一角,于是,被圍七天的劉邦倉促從白登山逃出,剛好遇到了接應自己的部隊,才終于脫離險地。 三 這段歷史,講得有些隱諱,因為書中冒頓單于放過劉邦的理由,并不能說服后人。統一草原的冒頓單于強悍無比,他會聽閼氏的話?王黃、趙利的部隊未到,但冒頓還有自己的40萬騎兵,完全可以單獨采取行動。 雖然歷史記述得很含蓄,但我們還是可以得到一些比較可信的結論:一是劉邦被圍以后,漢朝可以派使者去匈奴;二是劉邦之所以從白登山安全離開,不是靠軍事,而是冒頓單于主動放他的。劉邦被圍后仍然可以派使者去見單于,如果作進一步的猜測,這種求見與接見很可能是雙方進行談判——劉邦想突圍,冒頓想贏取好處,雙方在一起討價還價。 冒頓單于雖然統一草原,但是他并沒有想要統一中國,可以說他這次的目的有限,并不是要消滅漢軍,而是要贏取好處。漢朝的領土,是農耕土地,并不是匈奴冒頓想要的。即使冒頓得到,也不可能長期占有,這正是閼氏勸說他的理由。冒頓不愿得到漢人的領土,同樣漢人也無法得到匈奴的領土。 既然冒頓單于的政治目的有限,所以他也并沒有打算消滅漢軍,只是想討得一些物質上的利益,因而也就同意和劉邦談判。至于談判的內容,其詳不可知,應該是漢朝最后讓步了,這在以后的歷史中可以找尋到一些零星的資料佐證。 至于議和的條件,我們先看一下劉邦從白登逃回之后對匈奴的政策。劉邦認識到自己先前的錯誤,殺了所有勸自己出征匈奴的使者,放了劉敬,并詢問對付匈奴的對策。劉敬給出的計策,就是和親,他對劉邦說:“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知漢適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代單于。何者?貪漢重幣。” 蓋議和的兩個條件:一是嫁公主,一是厚贈財物。對于劉邦來說,自己脫困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匈奴又無領土的要求,因而是可以接受的。對于冒頓單于,不戰而屈人之兵,取得了巨大的實惠,也是可以認同的。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於是漢患之,高帝乃使劉敬奉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以和親,冒頓乃少止。”…… 綜觀以上引述,則知漢高祖與匈奴有約,約為兄弟。漢常遣公主,歲給繒絮食物有品以和親,而匈奴亦不擾邊。這議和的條款,應該是白登之圍談判的條件,也是劉邦脫困的真正原因。 摘自《中華傳奇》 新刊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