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圖上看,上海很像一個指向太平洋的三角形箭頭,北角與太倉瀏河鎮接壤,北邊沿揚子江;南角與平湖市接壤,南邊面向杭州灣;還有一個角向東海突出,那突出部分,屬于浦東新區。浦東新區可以分為二部分,早先剛成立時的北面部分是原先川沙區轄區,2009年劃入的是南匯區,南匯區正是那個突出角。
南匯與川沙、奉賢同屬浦東,居民與原來上海老城廂的居民一樣自稱本地人,語言是相同的浦東話。
最初南匯的迅猛發展,得益于有一條連接上海市區的滬南公路。只要乘車沿滬南公路走一次,你就會對南匯的城市化發展留下深刻印象。這條40公里長的公路最早只有二車道,現在已擴展成了六車道,但每天依然車流如過江之鯽,常常在高峰時段發生擁堵。滬南線公交車與市區公交車一樣車次頻繁且乘客擁擠。過去,滬南公路沿線串連著花木、北蔡、周浦、航頭、新場、下沙等名鄉大鎮,現在,你在城市化了的各鎮之間已幾乎看不到農田了。
改革開放三十年后,隨著高速公路網的形成、浦東鐵路的修建、洋山跨海大橋和洋山港的興起及蘆潮港城區的崛起,南匯最終撤區,并入浦東新區。故南匯地區又進入一個新的飛躍發展時期。
南匯縣城即今天的惠南鎮。最早是明太祖時大將湯和在此建城防御倭寇入侵。至今,四四方方的護城河及城址形狀清晰可辨,四個城門所在地及以城門命名的大街一直沿用舊名至今。原先的南匯區政府在蘆潮港興起后南遷港區,直到撤區。
川沙鎮到南匯(惠南鎮)可乘川南線公交,正常運行時間為一小時。不過,由于進出川沙鎮的專線車都必須經過川沙路,川南線得繞華夏東路再上川南奉公路,圍著川沙繞了個大圈子,足足花去20分鐘。所以,先乘浦東3路到施灣轉川南線也許可少走許多冤枉路。南匯汽車客運站在東門,這里匯集了許多公交線路,包括滬南線。
我坐的是川南線,在東門站下了車。
呵呵,東門大街驚人地熱鬧。



(東門大街)人行道和馬路上都擺滿了地攤,街心花園成了摩托車和自行車的停車場。東門大街并不是特定的步行街,所以小汽車得在人流中慢慢爬行。惠南鎮不大,主要街道不多,所以也沒見到有交通警身影出現。奇怪的是,這兒居然沒有“城管”活動,所以成了難得的小攤販天堂。

(感覺惠南鎮的私家小汽車挺多,早先的住宅沒有停車空地,所以大街小巷到處都是“停車場”。)

(駱駝被牽上西門大街供人拍照留念)

(南門大街)



(古鐘園南大門及照壁。)

(中山路上的古鐘園北門)


(古鐘園景色)



(真正的古鐘已回歸福泉古寺,但克隆的“古鐘”也挺有氣勢。)


(園景)


(鎮南衛星路上的河濱風光)
惠南鎮有座福泉古寺,座落于文體路,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比南匯城早44年,初名“甘霖院”,建有大殿及兩廂,殿后偏東有“福泉井”,早于寺開鑿,故改名為福泉寺。寺內有明代隆慶五年鑄造的古鐘一座,重1600公斤,高1.6公尺,周3.4公尺,造型優美獨特,鐘口呈喇叭花瓣形。鐘聲鑄有陽文圖案和銘文,并鑄有祈詞:“金聲一震,虎嘯龍呤,皇風清穆,海道安寧”。被視為鎮寺之寶。殿前有古銀杏一株,相傳植于南宋淳佑年間,樹齡約750余年,是上海市第二古樹,它是南匯城陸的見證。樹高18米,樹圍6.5米,樹桿挺撥,綠蔭如蓋,雖幾經時代滄桑,仍桿枝繁茂,每年結果累累。古寺、古鐘、古樹已相伴近千年,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7年福泉寺重見光明,重新作為佛教道場正式開放。佛光普照,機緣已成。福泉寺遂作全面規劃,分步擴建。擴建后的福泉寺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樓、藏經樓、羅漢堂、古鐘樓、鼓樓等殿堂組成。建筑總面積為6240平方米。

清涼庵位于南匯區惠南鎮立新路77弄29號。清涼庵始建于1937年2月,由比丘尼從順、從寬等籌資建造,因此庵在惠南鎮的歷史較短,俗稱“新庵”。

(投資不菲的親水平臺)

(城南較別致的西洋化滂水人家)
十幾年前為了工作任務曾來過惠南鎮南邊一個河道管理單位,但時間太匆促,沒有進鎮。記得中午與同事們在南門橋外一家小餐館吃了一頓飯。飯后即乘著廠里的卡車順滬南公路匆匆馳回市區。那時,只算是對著惠南行了個注目禮。
2011-10-16下午 惠南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