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古城西部穹窿山最高峰——大茅峰頂上,從前有座人工疊成的石龕,相傳為西漢張良隨從赤松子的居住處,后人稱之為“國師龕”。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秦末漢初謀士、大臣,字子房,潁川城父(或作沛之豐邑)人。在楚漢之戰(zhàn)中,張良為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漢高祖曾予以高度評價(jià),稱他能“運(yùn)籌策于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張良與韓信、蕭何并列為“漢初三杰”,曾被封為“留侯”,司馬遷《史記》有其傳記《留侯世家》。他足智多謀,洞察世事,高祖初定天下,他便托辭多病,閉門不出。他深知政治的險(xiǎn)惡,目睹彭越、韓信等開國功臣的悲慘結(jié)局,于是隱身告退,專心修道。相傳,張良隱身來到了江南吳中,在穹窿山跟隨赤松子(傳說中的神仙)。 張良有沒有來到穹窿山,官方歷史文獻(xiàn)沒有記載,而蘇州歷代志乘則言之鑿鑿。清康熙《穹窿山志》有張良在穹窿山石龕旁與赤松子交談的插圖(人物志圖第四),并配文字云:“漢留侯張道祖諱良,證果天樞上相,沛之豐邑人,字子房,嘗從圯上老人授書,佐漢定天下,封于留,謚文成。侯從赤松子采赤石脂于穹窿。今天師即其后裔。” 那么,到底有沒有這種可能呢?筆者以為應(yīng)該說這種可能是存在的。我們不妨拿太湖西山島(今蘇州吳中區(qū)金庭鎮(zhèn))上“商山四皓”歷史遺跡作為旁證。 “商山四皓”,指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和夏黃公。漢高祖十年(前197年),高祖察知呂后有代劉而王的異心,便欲廢太子劉盈(呂后之子),改立趙王如意(戚夫人之子)為國儲。朝野大臣,群起諫爭,漢高祖絲毫無更改之意。眼看太子之位行將被剝奪,呂后急忙向國師張良求救。張良考慮到大漢天下方定,統(tǒng)治根基還未穩(wěn)固,而太子之位事關(guān)重大,不可輕易更立,只有維持現(xiàn)狀,才能安定天下,穩(wěn)保江山。張良對呂后說道: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和夏黃公四人都是80多歲的老人,白發(fā)蒼蒼,節(jié)義清高,不就漢朝爵位,在朝野都有很高的名望,現(xiàn)亡匿山林,皇上敦聘不至。如果太子卑辭請四位德高望重者出山,來到宮廷,隨從相伴。皇上知道太子能與“四皓”相交,必定不敢輕易撤換太子之位,這樣太子的王位也就沒有問題了。后來,果然如張良所言,漢高祖得知伴隨太子的就是自己屢請不來的“四皓”隱士,曉得太子羽翼已經(jīng)豐滿,地位已經(jīng)鞏固,只得放棄易立太子的念頭。或許“商山四皓”后來也跟隨張良來到了蘇州,并定居在與穹窿山相 距咫尺的太湖西山島上。 明末清初,蘇州文人陸世廉(官光祿卿,入清后隱居不出)對“張良從赤松子游于此(穹窿)山取石脂”曾有專門研究,他在《留侯實(shí)錄》中發(fā)現(xiàn)張良與穹窿山的記載多處,著文稱:“嘗考漢《留侯實(shí)錄》,功成后從赤松子游此。山為赤松取赤石脂處,而留侯從游遺躅宛在,山巔壘石為室,名國師龕者。后人懷留侯風(fēng)烈,勒令不朽。《實(shí)錄》載留侯多種,類及穹窿者十凡三四。此志穹窿者,必始于留侯也。”(清康熙《穹窿山志》卷六) 張良是位具有大智慧的傳奇人物,東漢著名歷史學(xué)家班固評論說:“聞張良之智勇,以為其貌魁梧奇?zhèn)ィ慈魦D人女子。故孔子稱‘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學(xué)者多疑于鬼神,如良受書老父,亦異矣。高祖數(shù)離困厄,良常有力,豈可謂非天乎!”(《漢書》)宋朝著名歷史學(xué)家司馬光認(rèn)為張良從赤松子是他智慧的表現(xiàn):“以子房之明辨達(dá)理,足以知神仙之為虛詭矣;然其欲從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夫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加高帝所稱者,三杰而已。淮陽誅夷,蕭何系獄,非以履盛滿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于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資治通鑒》) 穹窿山頂上的國師龕,“乃漢留侯從赤松子采赤石脂于此山,亦藉此梳風(fēng)友月,臥雪披霜,所謂道心洋洋,樂而忘死處也”(《穹窿山志》卷四),成為歷代文人墨客登山憑吊、發(fā)思古幽情的著名古跡,留下很多詩文,清初文人曹曾有《詠國師龕》詩云:“龍戰(zhàn)從赤帝,鳥盡從赤松。何年采石脂,峰頂留仙蹤……坐茲仰天闕,虎豹啼云中。俯視具區(qū)勝,一杯青芙蓉。左右招奇觀,偉哉神仙宮。”張星鏡亦有詩云:“闔閭城西有高山,山勢岧峣霄漢間。三峰疊疊沖人起,上通杳冥絕塵寰。遙聞漢代赤松子,采藥仙蹤曾駐此。” 此外,舊時(shí)蘇州有顧、陸、朱、張“四大家”,其中張氏就是張良的后裔。據(jù)地方志及譜牒記載:張良二世孫張睦字選公,曾為后漢蜀郡太守,后遷居蘇州,“吳郡張氏皆其后也”(《吳郡志》)。也有資料說“(張)良七世孫為長沙太守,始遷于吳”(《宋書·張茂度傳》)。歷史上,穹窿山上真觀的多位張道士都自稱是張良后裔。由此來看,這位文韜武略、足智多謀張子房國師與蘇州的關(guān)系的確源遠(yuǎn)流長,非同一般。 □李嘉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