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 一切的一切都要從莫洛佐夫和他的T-54開始說起。 T-54的誕生無疑是坦克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其優良的避彈外形、出色的機動性和強大的火力,三位一體的均衡設計使得諸如M26、裝備L7之前的百夫長等同期戰后第一代坦克瞬間黯然失色,在戰后的第一個十年內引領坦克發展的潮流。在T-54服役將近70年的今天,T-54/55及其衍生型號仍在超過50多個國家或者自稱國家的地區服役,產量高達86000輛到100000輛。可謂一代傳奇。 但在T-54剛服役的時候,蘇聯自然是不會想到它竟然有如此輝煌的未來,當時他們只是將T-54作為替代T-34和過渡性T-44的另一款中型坦克。所以在T-54服役后,大毛就習慣性地立刻開始著手研發下一代中型坦克,以保持對美國的裝甲優勢。 照理來說,新型坦克的設計還是應由功勛卓著的蘇聯首席坦克設計師亞歷山大·A·莫洛佐夫來操刀。這位1902年出生的資深設計師參與了BT系列、T-34、T-44和T-54的設計和改良,對蘇聯戰勝德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亞歷山大·A·莫洛佐夫,蘇聯坦克設計的股肱之臣 但就在這時,蘇聯內部出現了一個競爭者:下塔吉爾坦克廠。原來,在二戰時期,由于德軍侵入烏克蘭,斯大林下令將原址在哈爾科夫的哈爾科夫機械廠遷移到烏拉爾山以東的小城下塔吉爾,莫洛佐夫也隨廠轉移至此,在那里繼續改良T-34。在此期間,下塔吉爾坦克廠不斷發展壯大,達到了可以和戰前哈爾科夫機械廠同臺競技的水平。1958年,赫魯曉夫準許莫洛佐夫將他的設計局從偏僻的烏拉爾山搬回哈爾科夫,而下塔吉爾坦克廠則同時成立一個獨立的坦克設計局,扛把子的是年輕的攻城獅列昂尼德·N·卡采耶夫。這樣一來,蘇聯的坦克設計形成了兩家互相角力的局面,國防委員會正好打算通過競爭,以消除以往莫洛佐夫一家獨大的壟斷局面。
列昂尼德·卡采耶夫,帶領下塔吉爾坦克廠向哈爾科夫發起了挑戰 憑借著年輕人的充沛活力以及對莫洛佐夫初生牛犢不怕虎般的挑戰勇氣,卡采耶夫決心要從頭設計一款新的中型坦克。新車的代號是“140工程”。1是183廠的工廠編號(同理,日后該廠設計的T-72和T-90代號分別是172工程和188工程)。140工程是一個全新的設計,引入了許多創新元素:車體每側有6個杜拉鋁制成的負重輪(和日后的M60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和三個托帶輪;另一個獨特之處在于它引擎的安裝方式:全新設計的液冷TD-12引擎不是垂直裝入車體,而是和車體呈53度傾斜角的布局,這么做可以降低車尾的高度,改善后部射界和視野,比起隔壁豹1和M60的大屁股,這的確是一個有趣的創新。
![]() 140工程的側視圖,注意那個傾斜安裝的發動機
![]() ![]() ![]() 140工程樣車,車尾不僅沒有高起,反而略微向下傾斜
與此同時,那邊廂莫洛佐夫設計局也開始探討新坦克的設計方案。也許是回到哈爾科夫資源豐富的結果,莫洛佐夫同樣選擇了重起爐灶。整輛坦克圍繞著一個野心勃勃的新引擎開始。可以使用多種燃料的4TD引擎是坦克設計史上第一款采用了水平對置的兩沖程引擎,搭配同樣全新的引射式冷卻裝置。變速箱則放置在了中置引擎的兩側。這樣的結果使得這款坦克具有戰后同時代坦克中占據空間最小的動力艙:1.74立方米,幾乎是T-54的一半。懸掛和140工程一樣采取了一邊6個負重輪,小直徑的鏤空負重輪搭配內置橡膠緩沖(有點類似虎王和IS-7)。這款新車代號“430工程”。 430工程的線圖,動力艙非常緊湊 ![]() ![]() 430 工程的樣車140工程和430工程在主武器上都選擇了同樣是衛國戰爭功勛的格拉賓設計局的D-54TS線膛炮。有資料稱它是滑膛炮,筆者表示嚴重懷疑,因為文獻提到過在設計演進中更改過膛線纏距。另外,雖然在WOT里有很大不同,但D-54TS和U-8TS本質上是一個東西,只是由于D-54TS的雙室制退器在冬天容易積雪,開炮后會吹到駕駛員窗戶上阻礙視線,所以后來改成了五孔制退器,然后名字也順便改成U-8TS。關于這炮的性能數據資料非常少,來自下塔吉爾的官方數據稱發射APC時初速1015m/s,1000m@0度可擊穿235mm鋼板;發射APDS時初速1535m/s(快接近線膛炮的初速極限了),1000m@0度穿深350mm;還有個HEAT,初速1000m/s,穿深200mm,以50年代的坦克炮而言頗為可圈可點。
![]() 一輛試裝了 D-54TS的T-54被稱為141工程,注意此時還是雙室制退器
二、僵局 1957年,兩家設計局的試驗車齊聚庫賓卡,準備接受國防委員會的測試。
卡采耶夫對于這次對決很有自信,尤其是當他看見老司機莫洛佐夫的430工程和自己的140工程在大致性能上相差無幾的時候。然而沒過多久,卡采耶夫收到的卻是國防委員會勒令140工程停止發展的命令。委員會給出的理由大致如下: 1. 采用了大量新技術,性能不可靠 2. 發動機傾斜式的安裝使得在野戰環境中很難拆卸,不易維護保養 3. 傳動系統不是很有效,等等 卡采耶夫接到命令,憤憤不平,心想:WQNMLGB的國防委員會。莫洛佐夫的430工程上用的新技術不知道比我的140工程多到哪里去了,在試驗場上它的冷卻裝置和引擎就不止一次出故障,現在反過來說我技術不可靠,簡直是賊喊捉賊,血口噴人。況且,以往試驗車有缺陷至少也給過改進的機會,這次直接給取消了。分明是你莫洛佐夫憑借長期在中央中發展的關系,從中作梗,讓國防委員會吹黑哨把我的項目給搞掉了――這種權力斗爭干擾兵器設計的現象在蘇聯層出不窮。想當年莫洛佐夫自己就是這種關系的受害者:30年代末期,后來著名的坦克設計師科京,仗著自己的老丈人是斯大林寵愛的伏羅希洛夫元帥,授意后者用盡各種手段千方百計阻撓科什金和莫洛佐夫的T-34投產,好讓生產線全部生產自己設計的KV系列坦克。如果不是科什金犧牲自己的生命完成2000公里的T-34越野實驗以證明其優越性,一代傳奇T-34可能就會被科京扼殺于搖籃中,只留下在部隊中惡評如潮的KV-1和T-50,那么衛國戰爭的結果將不堪設想――歲月穿梭,報應輪回,現在莫洛佐夫位置坐穩了,用以前別人搞他的手段去搞搞別人也不是不能理解,這就是蘇聯式官僚主義的一個縮影。
![]() T-34 之父科什金。正如同干將莫邪一般,科什金犧牲了自己成就了T-34的輝煌。這段從哈爾科夫到莫斯科的路程實在過于嚴酷,以至于有傳言說是斯大林故意要整死科什金
不管卡采耶夫怎么埋怨國防委員會是媽的智障,軍令如山,他是不得違抗的。于是1957年底,140工程的進度只能到此為止,而卡采耶夫也卸下了新坦克首席設計師的職位,去完成另一項看起來大材小用的工作:T-54的現代化。卡采耶夫為T-54設計了一套全新的引擎V-55以及配套的供油系統、過濾系統,極大地改善了T-54在行程、啟動和維護上的表現。他改進了彈藥架的布局,使備彈量從原來少得可憐的34發提升到45發,其中18發放置在車體前油箱旁的水套中(一個從140工程借鑒來的設計)。為了應對核武器的威脅,他還給坦克配置了基礎的防化過濾器。對T-54的現代化規模之大,以至于國防委員會認為應該給這車一個新的編號,這就是T-55。
也正是從現代化T-54的過程中,卡采耶夫逐漸意識到:想讓一個設計通過審查,在現有型號的基礎上改進要比從頭開始要穩得多。不僅節省時間,而且也可以讓那些試圖拿“不可靠”當借口的委員會老頭閉嘴:這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解釋蘇聯坦克設計為什么總喜歡在現有的基礎上改出一個新的:實用主義不僅是蘇聯的設計作風,有時候也是天災人禍下無奈的選擇。總而言之,1958年冬,卡采耶夫得到了他的第二次機會。他被獲準在T-54B車體的基礎上設計一款新的坦克。于是卡采耶夫在T-54B的基礎上拉長了車身,擴大了炮塔座圈,再按上一個140工程的炮塔。第一次這種嫁接嘗試的產物是142工程,它和T-62A也就是165工程看起來非常相似,它的照片也經常被錯誤引用當作T-62A的。事實上,如果比較過142工程和165工程的裝甲線圖就可以發現它們在裝甲的傾角、布局和厚度上有著微妙的區別。
142工程的裝甲布局 142工程到165工程的進化是軍方在測試中要求改進的集合,其中一個明顯改進就在于指揮塔。從T-54到142工程,指揮塔都是單獨鑄造成型后用鉚釘固定在炮塔上。毛子認為這可能會形成一個裝甲的弱點。于是165工程就在140工程的基礎上,將指揮塔的基座和炮塔鑄造為一體,提高了整體強度。據說在靶場能經受D-10的直射。1959年11月,真正的165工程完工,卡采耶夫如鳳凰涅槃般帶著165工程重新返回了競爭舞臺。
165工程和142工程的區別不僅僅在指揮塔,各種裝甲的角度和厚度也有微妙的差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