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忍歌,歌百忍;
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
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
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
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
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
劉伶敗了名,只為酒不忍;
陳靈滅了國,只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為財不忍;
項羽送了命,只為氣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
古來創業人,誰個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
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后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準;
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
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饑寒可立品;
忍得勤苦有余積,忍得荒淫無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倫,忍得口腹全物命;
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斗消仇憾;
忍得人罵不回口,他的惡口自安靖;
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沒勁;
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
忍時人只笑癡呆,忍過人自知修省;
就是人笑也要忍,莫聽人言便不忍;
世間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
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后又要忍;
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
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
▌附:張姓

張姓,現為全國三大超級姓氏(李、王、張)之一。最早出自于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姬姓。是炎黃子孫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姓源自于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孫的揮公。因發明弓箭司弓矢之長(正),而賜姓揮公姓張于青陽(今河北清河)。張姓分布極廣,如上海張姓排在第一位,且名人眾多,如縱橫家張儀、軍事家張良、猛將張飛、科圣張衡、醫圣張仲景、外交家張騫、書法家張旭、詩人名相張九齡、畫家張擇端、民族英雄張自忠、實業家張謇、革命家張聞天等。尋根祭祖可到河北清河、河南濮陽、山西洪洞。詳查者可閱《張姓家譜》、《中華姓氏大全》等史料。揮公墓在河南濮陽。
▌得姓始祖

張姓始祖揮之得姓亦基于上述原則。盡管在張揮是黃帝之子還是黃帝之孫這一問題上,古文獻記載各持一端,但具體到張揮本人的情況,則無大的分歧,都承認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這一基本事實。然則,細心的讀者還會從我們前引文獻中發現,記張揮之得姓,有“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和“性長弓矢,善張綱羅,世襲其職,因賜姓曰張”等微小區別。據此,我們可以說揮之得姓為張,是以技即職業為姓,也可以說是以官為姓,或者記作以職官為姓。
▌百忍堂

系唐高宗泰山封禪(665年)經濮陽過壽張(今濮陽市臺前縣)時,登門拜訪張公藝(張良26代孫,生于577至676年,時八十八歲,前李世民在公藝門前小河馬失前蹄遇難,公藝救至家中療傷,世民未告真情。貞觀九年(635)世民親書“義和廣堂”金匾,差人送給公藝)。
據《資治通鑒》載:“壽張人張公藝九世同居,齊、隋、唐皆旌表其門,上過壽張,幸其宅,部所以能 共居之故,公藝書‘忍’字百余以進。(其內容為: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鬧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上善之,賜以縑帛。”唐高宗親書“百忍義門”四個大字旌表。封公藝為醉鄉侯,長子希達為司儀大夫,(壽張縣志載)。故張旭題詩曰:“張公書百忍,唐朝著勛名。天 子躬親問,旌表懸門庭。洪都是故郡,清河脈長存。兒孫須當記,族遠詩為憑。”爾后族人便以“百忍”為族徽。
▌張姓家訓家書·百忍歌

在廣東省中山鎮(今中山市)的百家姓中,家訓很注重人際關系、家庭關系,這是百家各姓和睦共處的關鍵。世人較多知曉清光緒年間閻敬銘所作的《不氣歌》和清朝石成金的《莫惱歌》,卻很少有人知曉中山鎮流傳的《百忍歌》。如果把這三首歌放在一起,實際上是一個人修身養性的人生三境界。清河張氏,在武所張家,把《張公·百忍歌》當為祖訓,世代相傳,每家廳堂正中懸掛一匾“百忍流芳”,油漆鎏金,十分壯麗。它雖為張氏家訓,而其他各姓實際也在流傳誦讀,在小小的地域環境中竟成為百家各姓的和睦之道。《百忍歌》通俗易懂,談古說今,雖非盡善盡美,但在處理睦鄰、人際關系、家庭問題上,起著一定的調節作用。《百忍歌》還是個人修身的一種準則,反映了人生的一種境界,激勵家庭成員成為優秀成員,由此也可知《百忍歌》是客家人性格養成的一個折射,也體現了家訓文化中重要的一頁。《百忍歌》所說的忍,屬于精神養生中的調神法,即在遇到情緒不良時,要提倡“理智”,注重“修養”,掌握自己,控制情緒。如果不控制情緒,任其放縱,不但周圍的人受不了,而且對自己的身體也極為有害,小則身體患病,大則危害生命。因此,暫時,“忍一忍”亦是有積極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