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之源 1、《易經》撰寫的年代: 關于《易經》的撰寫年代,目前說法不一,據學者們推證,應該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說是七千年前,而成書的年代則是在商末周初。 2、《易經》的撰寫: 而關于《易經》的撰寫,傳統上則一般認為《易經》起源自[《河圖》、《洛書》。 傳說在遠古時代,黃河出現了背上畫有圖形的龍馬,洛水出現了背上有文字的靈龜,圣人伏羲因此畫出了[先天八卦]。 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北】,又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進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辭和爻辭。《易傳》是春秋時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經》又有“人更三圣,世歷三古”的說法。意思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個圣人完成。 3.歷史上的《易經》,據說有三種,即所謂的[三易]: ⑴.產生于神農時代的《連山易》,是首先從[艮卦]開始的,象征[山之出云,連綿不絕]。 ⑵.產生于黃帝時代的《歸藏易》,則是從[坤卦]開始的,象征[萬物莫不歸藏于其中],表示萬物皆生于地,終又歸藏于地,一切以大地為主。 ⑶.《周易》,產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從[乾、坤]兩卦開始,表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不同。 《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失傳,我們看到的易經也就只有《周易》一種了。 現在我們初步了解一下【河圖】【洛書】 “河圖”、 “洛書”是華夏文化的源頭。《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這個圣人就是人類文化始祖伏羲。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后來周文王又依據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并分別寫了卦辭。 河圖之象 河圖用十個黑白圓點表示陰陽、五行、四象,其圖為四方形。如下: 北方:一個白點在內,六個黑點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為水。 東方:三個白點在內,八個黑點在外,表示青龍星象,五行為木。 南方:二個黑點在內,七個白點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為火。 西方:四個黑點在內,九個白點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為金。 中央:五個白點在內,十個黑點在外,表示時空奇點,五行為土。 (其中,單數為白點為陽,雙數為黑點為陰。四象之中,每象各統領七個星宿,共28宿。)以上為《河圖》。
河圖之數 1,天地之數:河圖共有10個數,1,2,3,4,5,6,7,8,9,10。其中1,3,5,7,9,為陽,2、4、6、8、10,為陰。陽數相加為25,陰數相加得30,陰陽相加共為55數。所以古人說:'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數為55,'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即萬物之數皆由天地之數化生而已。 2,萬物生存之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為水之生數,二為火之生數,三為木之生數,四為金之生數,五為土之生數。六為水之成數,七為火之成數,八為木之成數,九為金之成數,十為土之成數。萬物有生數,當生之時方能生;萬物有成數,能成之時方能成。所以,萬物生存皆有其數也。 3,五行之數:五行之數即五行之生數,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數。一、三、五、為陽數,其和為九,故九為陽極之數。二、四為陰數,其和為六,故六為陰之極數。陰陽之數合而為15數,故化為洛書則縱橫皆15數,乃陰陽五行之數也。 4,大衍之數:大衍之數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數10;同時也是天地之數的用數。天地之數55,減去小衍之數5得大衍之數50,其中小衍為天地之體數,大衍為天地之用數。所謂'大衍之數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數預測的占筮之法:以一為體,四十九為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5,天干交合之數:河圖之數十,乃十天干之數也。交合之數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五、十同德。正是萬物生存之數。所以甲己合為一、六共宗,乙庚合為二、七同道,丙辛合為三、八為朋,丁壬合為四、九為友,戊癸合為五、十同德。十天干經交合之后,化為天干交合之五行,將河圖五行之體化為天干五行之用。 6,六甲納音之數:天地之數55加上五行之數5,合化為60甲子五行納音之數。十天干之陰陽五行與萬物相交,同氣相求,同聲相應各發出12種聲音,無聲無音不計,按河圖北、東、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納音。乃天地五行聲音之數也。
由此可得出三點:一。洛書九宮是觀測太一之車,即北斗斗柄從中央臨御四正四隅而形成的。二。提出了洛書九宮與八卦的陰陽變化存在的密切關系。三。闡明了'太一游宮'引起的四時八節及二十四節氣的節令轉移和氣象變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