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初學秦腔——系列4 不要一直把秦腔唱段當作歌曲唱。 對于初學者來說,學一段唱腔,就如同學會了一首歌曲。剛開始,把唱段當歌曲唱,這是很自然的,學十幾段、二十段唱腔,也就像學了許多歌曲一樣。可是您如果一直把秦腔唱段當成歌曲去唱,時間長了,您就會覺著自己還是站在秦腔的門外。雖然也在唱,但對秦腔的基本規律仍然沒有掌握。我曾經問過好多跟著自樂班唱了一兩年、甚至兩三年的愛好者,問他現在唱的這幾句是啥板?他們的回答都是很含糊的。有的還能答對一點;有的則搖搖頭,什么也不知道。由于長期把秦腔當歌曲唱,沒有抓住秦腔唱腔的實質特征,基本要領沒有掌握,就是唱的出了錯,節奏壞了,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吃梆子”了,可自己也不覺得,別人指出錯了,他們有的嘴上“謙虛”,可心里并不承認;有的人性情直率,就會當面發生爭吵,甚至說:“我跟著碟片學,和某某名家唱得一模一樣,就你能不夠,專愛為人挑毛病”!有的自己唱的不斷犯錯誤,害的樂隊沒法伴奏,可他還說,樂隊不行,給自己沒伴奏上。這樣,一些有經驗的技術好的人,每每遇到這樣的“唱家”,總是低著頭不言傳,任他胡亂唱去。結果,使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學唱者進步緩慢。 所以,學唱腔一定要一邊學,一邊學習掌握秦腔板路的基本要素,要把學唱腔同學秦腔的基礎理論知識緊密結合起來進行,才能學得快、學的正確、準確。 當然,秦腔是一門綜合各方面知識、博大精深的藝術門類,要全面掌握秦腔的諸多方面的學問,對于一生從事戲曲專業的專門人員來說,也是很難做到的。但對于廣大秦腔業余愛好者來說,在學唱實踐中,經過精心鉆研,熟練的掌握和運用秦腔的板式結構,也還是能夠做到的,而且也是必須要做到的。否則,就只能把秦腔唱段當歌曲唱了。(因為我本人對秦腔也是處在學習過程中,在這里聊學秦腔,也不打算、也不可能涉及更具體的秦腔理論知識,只能從宏觀角度同大家相互交流學習體會,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途徑等方面做些討論,目的就是為了使初學秦腔的朋友不再重復他人的誤區,收到好的學唱效果)。所以,在這里,建議喜愛秦腔演唱并且初學的朋友,在學習中一定不能一直把秦腔唱段當歌曲唱,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興趣入門后,就要把秦腔的板路作為學習的重點,結合唱段一并進行。其實,板路和唱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分割開來對待也是不可能的。 第二,向書本和光碟求教,是現在最簡單易行的學習途徑。介紹秦腔入門和秦腔基礎理論的書籍、資料現在也比較多,肖炳、盧東升、鄧曾奇等大師都出版有專門著作和光碟,特別是已故秦腔音樂專家肖炳先生的《秦腔音樂唱板淺釋》一書,多年來一直被各類秦腔專業、業余戲校用作專用教材;這些書籍和光碟對于我們學唱或演奏秦腔都是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 第三,要善于向秦腔專業人員和自己身邊有特長的朋友學習。要虛心向他人求教。在參加自樂班活動中,同樣的一段唱腔,可能有的朋友唱的非常好,要仔細聽他是怎樣唱的;不要急于自己演唱,當有高手或專業人員參加演唱和演奏的時候,正是我們觀摩學習的好機會;常見到有的朋友,在演唱人員少或觀眾較少時,總是推推辭辭,不愿站出來;當有高手來演唱或觀眾較多時,則不顧一切地搶著唱。這樣的做法是很讓人反感的。 第四,參加秦腔知識學習班、講座、培訓等,也是很不錯的學習機會。只要您真心實意地喜歡秦腔,掏點費用,也是非常值得的。 第五,拜師學藝是秦腔學習的最傳統方法和途徑。既就是最有天賦的人,也是需要老師指引的。在師傅的指導下學習,會避免走很多彎路,而且能夠學的正規、準確,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最后,要提醒的一點是,自樂班到處都有,但水平參差不齊。有沒有比較正規的司鼓和板胡,是決定這個自樂班水平高低的重要條件。有人編順口溜形容一些低水平自樂班是:“胡砸梆子亂打鼓,五音不齊拉胡胡;面紅脖粗青筋鼓,聲嘶力竭表情苦”。當然,對群眾性的自發秦腔娛樂活動不能要求過高,但對初學者來說,“打牢基礎引對路”是很重要的。因為有些自樂班的樂隊人員,自己本身對秦腔旋律、板路就一知半解,反梆子,黑牙子,胡琴弦不齊,按音不準又不知節奏,俗話叫“吃梆子胡胡”,在這樣的班子里,恐怕好演員也會唱倒退了,初學者必然不會有長進的。所以,如果您剛開始學唱腔,一定找有正規司鼓和正規板胡的班子去實踐,既就是您唱錯了,也會有人為您糾正指導的。 漫談初學秦腔——系列5 秦腔的“板”深奧嗎?只要仔細琢磨,相信您一定能夠弄清楚的! 那么,到底怎樣認識秦腔的“板眼”呢?在我的上一篇帖子里,我已經向您推薦過有關學習資料,也介紹過一些學習途徑和方法。其實,在咱們這個論壇里,就有好多行家、專家,例如:胡孫夢啟、秦之人、亂彈、西北隨芳、張高手、暖泉古柳、羲皇上人、禮泉冷娃、黃池河、竹園驕人,等等,還有許多潛水不說話、偶爾露崢嶸的神秘高手,他們在《戲曲知識》《梨園亂彈》《梨園筆會》等欄目發表的許多精彩的好文章、好回帖,也都很詳細、很通俗的對秦腔的基礎理論作了介紹。只要我們能夠沉下心來,仔細研讀這些文章和帖子,也是對我們學習秦腔基礎知識有很大幫助的。至于我本人,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黃毛丫頭,對秦腔知識知之甚少,在此班門弄斧,實在是很不好意思!但是,作為秦腔初學者,我能夠深深體會到初學人的尷尬和不易。所以,硬著頭皮在這里胡說八道,希望各位老師、前輩不要笑話哦! 那么,秦腔的“板”到底是個啥呢?記得我小時候學拉板胡,我爸爸敲著鼓點兒幫我掌握節奏。他問我知道啥是秦腔的板眼?我搖搖頭說不上。他左手舉著牙子問:“這是啥?”我說:“牙子”!他說:“牙子用啥做的?”我說:“小木板”.。他說:“說得很對!三片木板條串在一起,用手搖,木板條相互撞擊,發出‘尺、尺’的聲音,為唱腔旋律打節奏。這種節奏就叫作‘板’”;接著,爸爸又把鼓從鼓架上取下來,翻個個兒,指著被豬皮蒙著的小圓眼,問我“這是啥?”這回我沒加思索就說:“眼!”“對!說得好!”爸爸一邊鼓勵我,一邊對我講“板、眼”這兩個詞匯的來歷和含義。他說,板、眼只是戲曲音樂的行話;在音樂學中,板、眼就是節拍。板為強拍,眼為弱拍。音的“高低、長短、強弱”,是構成音樂旋律的基本要素。我們大家唱歌時,不但要把音的高低唱準確,更要把音的長短唱準確,就是說要按節拍唱。唱秦腔也是一個道理,如果把節拍唱壞了,就叫“吃梆子”了。通常情況下,秦腔的鼓師們用牙子和梆子敲擊強拍,用鼓槌敲“眼”,即敲弱拍,使秦腔音樂按照自身的規律,有節、有序地運行。 由此看來,“板”和“眼”就是秦腔音樂的節拍,“板”為強拍;“眼”為弱拍。 實際上,“板”,在整個秦腔音樂中是一個有著多重涵義的詞匯。由于其涵義的多重性,往往會使初學者產生疑惑。這里有必要作一簡要陳述。 第一,“板”是秦腔音樂的節奏規律。這在前面已經基本上說清了。隨著戲劇情節的不斷變化,秦腔唱腔的節奏也隨之改變。時而緩慢的抒情;時而平緩的敘述;時而悲嗆的呼號;時而憤怒的斥責。這些唱腔情緒的變化就是通過唱腔節奏的變化來展現出來的。因此,秦腔唱腔就有了以4/4拍為主的慢板;2/4為主的二六板;1/4拍和1/8為主的代板以及以自由節拍(無板無眼)表現的尖板、滾板等等。初學秦腔的朋友最容易犯的錯誤也主要在節奏問題上。在這里,我特別建議有興趣的朋友,您可以向敲鼓的師傅或其他會打梆子的戲友去學敲梆子。通過學敲梆子,您就會很快掌握秦腔各個板式的節奏規律,自己唱戲就再也不會吃梆子了;別人吃了梆子您也能發現,如果愿意的話,您還能為他糾正錯誤呢。 第二,“板”是唱腔的曲牌名稱,也就是板式的名稱。這里所說的曲牌,非同于秦腔背景音樂的曲牌(如《柳生芽》《小桃紅》),而指的是秦腔唱段的板式名稱。如:慢板,二六,代板,尖板,滾板,二導板等;其實這些唱段的名稱也是這段唱腔所運用的節奏類型。我以為,每個秦腔唱段,都可以有它的文字名稱和音樂名稱兩種表述方式,舉個例子,《劉彥昌哭的兩淚汪》這段唱腔,它的文字名稱就是《劉彥昌哭的兩淚汪》;它的音樂名稱就是《二六板》。如果您熟練掌握了秦腔唱段的板式內涵和稱謂,在演唱時同樂隊合作是很方便的。例如您要唱《老娘不必淚紛紛》,而且要叫板,您就可向樂隊表示要唱“拉錘二六”,鼓師就會敲“匡打尺”。常見一些江湖劇團的演員在臺上一邊演戲一邊給鼓師掛號,食指上舉表示要尖板,手掌下壓表示要榻板等等。 第三,“板”是唱腔的起板方法。例如慢板,如果用大銅器起,就叫大塌板;如果用鼓棰單擊板鼓,就叫一錘安;如果要慢板唱得快一些,就叫中榻板(通常叫緊冬攔頭);再快一些,就用三棰攔頭或者一棰攔頭(即:尺尺倉)。慢板起板后,演員要使動作(即使二反),就叫二反榻板;還有八鴿洗澡、慢板哭腔子等等。前段時間,看到西北隨芳先生在《戲曲知識》版發了幾個關于慢板哭腔的主題帖和對金釘子網友的幾個跟帖,都講的非常好,建議喜歡的朋友去學習。當然,二六板、代板也都根據不同的敲法有各種不同的名稱。特別是二六板,起板方式很多,有用大銅器起的;有用手鑼起的;有用牙子起的等等,要一樣樣弄清楚確實不容易的。建議有興趣的朋友購買肖炳先生、盧東升先生、鄧增奇先生的磁帶和光碟,認真去聽。 第四,“板”是唱腔暫停期間的過渡旋律。在秦腔行內,把這種過渡旋律叫作“歇板”,顧名思義,就是唱一唱,緩一緩的意思。老藝人都把這種歇緩旋律叫“游弦”。慢板、二六板、代板都有歇板,且有花音、苦音之分。歇板的運用并不是演員唱累了休息一下再唱,而是在演唱中為了穿插動作、白口而專門設計的一種行腔方式。歇板屬于唱腔旋律的一部分,在唱腔旋律中又獨立而存在,準確地說,歇板就是一種能無限循環、反復演奏的唱腔過門。歇板在秦腔戲曲演唱中運用很廣泛,如果您仔細研究,這些歇板的運用、變化、種類也是十分豐富的。這里推薦大家去學習胡孫夢啟老先生在本欄目的主題文章《唱戲為啥要歇一歇》。 第五,“板”是唱腔的結束方式。唱腔的結束方式常見有“齊板、留板、砸板、荒板”等多種方式。一般地說,在唱腔唱完,后面再沒有跟前段唱腔有緊密連接關系的唱段,就采用留板以外的幾種落板法。如果落板很緊急,就用砸板;在一本戲或一折戲完全結束了的最后一句唱腔(無論那個角色),一般都要用荒板,表示戲演完了;只有留板和前面講的歇板有關聯,即留板之后必歇板。 第六,關于“撩板”、“撂板”和“上板”。 “撩板”是一種不按唱腔上下句對偶工整而結束的方式。其實這也可歸在上面板的結束方式一問題中。撩板在尖板和浪頭代板中經常運用。例如《打鎮臺》中李慶若出場,唱一句浪頭代板就把板撩了,接著白口自報家門,再重新叫浪頭緊代板;又如《斬秦英》中西宮旦出場只唱三句尖板就喝叫頭子。等等。 “撂板”是唱腔中一種調皮唱法,例如《火焰駒》中李彥榮在邊關瞭望時的唱腔、《放飯》中朱春燈的幾句唱腔等,這些都是不常用的,演員在演唱中也不一定非的那樣唱。 “上板”本無此說,但在唱腔中人們又頻頻使用這個詞,容易對初學者造成混亂,故特別提說一下。人們經常把慢板轉二六的那個行腔段叫“上板”。可見所謂“上板”的涵義也就是指慢板與二六板間的過渡,再無其他意義了。“上板”是初學唱腔者容易出錯的地方,是節奏由4/4拍轉為2/4拍的轉折點,弄不好就可能吃梆子,一定要用心練習。 |
|
來自: 昵稱34210001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