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蘭川 各位書友好,下周我們將一起共讀《傅雷家書》。 隨著電視劇《小別離》的熱播,父母與子女如何相處和溝通的問題再次被人們熱議。這是一個為人父母與為人子女的都需要處理的問題。在教育子女上,培養出了鋼琴家傅聰和優秀教師傅敏的傅雷夫婦堪稱典范。 這本書最直接給予讀者的是對這兩個問題的解答: 1.教育子女如何把握嚴格與慈愛之間的度? 2.與孩子溝通可以有哪些方式方法? 這部家信選編的時間跨度為1954至1966,共12年。給孩子們寫信并非毫無緣由,這是傅雷夫婦教育孩子、與孩子傳遞情感的一種有效方式。 書信中,傅雷與兒子討論音樂,指導兒子走上藝術之路。同時,他也從兒子的回信中得知青年人的想法,從而更新自己的世界觀。書信的字里行間有父子、母子間的濃濃親情,也有著朋友般推心置腹的深情厚誼。 傅雷教育孩子十分嚴格,生活上要求他們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飯行走皆有禮法,始終如警鐘長鳴一般教導孩子做有教養的人。學業上,傅雷要求孩子們肯下苦功,投入時間與精力。他會親自為孩子制定學習計劃并監督他們按時完成,學習時不得嬉戲,玩耍時便可自在玩耍。 傅雷的嚴格是出了名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他沒有溫情慈愛的一面。翻開1954年他寫給孩子的信,隨處可見他內心的柔軟和對孩子們的愛。信中,他說:“我從來沒愛你像現在這樣愛得深切,而正在這愛得最深切的關頭,偏偏來了離別。” 離別后的傅聰在國外潛心學習,并頗有成就。 僅在1955年一月間,傅聰在波蘭琴斯托霍瓦舉辦了多場音樂會。凡到場的,都被他的所彈奏的蕭邦迷倒。甚至有人流著淚不無遺憾地對他說:“為什么你不是一個波蘭人呢?” 盛況與美譽并沒有引起他的驕傲,相反,傅聰認為自己并沒有做到完美,也知道藝術家永遠不會完美。 但父親傅雷在隨后寄去的信件中依舊鼓勵他力求完美。傅雷說:“唯其如此,才需要我們日以繼夜,終生的追求、苦練;要不然大家做了羲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膩了!” 人的潛力究竟多大?在未經挖掘之前,誰也難下定論。有人說,按照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根本輪不到拼天賦。當我們以沒有天賦而自我定位時,就意味著認輸了。而傅雷從不強調兒子傅聰的天賦多高,他所在意的,是他夠不夠努力,有沒有以完美為目標來自我要求。 明知不能完美而力求完美是傅雷給傅聰上的最重要的一課。 比起傅雷的嚴格,其妻朱梅馥給孩子更多的是溫情。他和傅聰探討詩詞,也借詩詞提醒兒子,李白是羅曼蒂克式的天才,稟賦極高,不是學習能獲得的。杜甫則不然,至情至性,渾厚古樸,向他學習,可以避免曲高和寡的弊端。 傅雷夫婦給傅聰的,除了鞭策,還有不斷的“嘮叨””與“管教”。甚至,對一個并不會驕傲的孩子,傅雷依舊隨時送上善意的提醒。他說:“我知道這用不著囑咐,今日之下,你已經過了這一道驕傲自滿的關,但我始終是中國儒家的門徒,遇到極盛的事,必定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格外鄭重、危懼、戒備的感覺。” 恐怕正是這樣“防患于未然”的先見,和不厭其煩的嘮叨與管教,才讓傅聰想要露出頭角的缺點與毛病一次次地被“扼殺”在搖籃里。 這樣做之所以沒有引起傅聰逆反,與傅雷對他從小就嚴格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另外,也與傅雷不時的自我批評有關。在傅聰面前,他所扮演的,除了父親的角色,還有朋友的角色。 他們談音樂、聊繪畫、說寫作,每一封信件都洋洋灑灑,相談甚歡。在傅聰懷疑自己究竟有沒有能力更進一步時,曾和傅雷說自己不配做他的兒子。對此,傅雷回信說,要說你不配做我的兒子,那我更不配做你的父親了。 父子二人敞開心胸,經由筆墨,談學問,聊生活。學問上,勤勤懇懇;生活中,老老實實。這是傅雷所具有的品質,也是他在兒子面前始終強調的。“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真實坦白,永葆赤子之心,才是人之本色,也是藝術靈感的不竭源泉。 讀此書最大的感慨莫過于此——這樣的家庭教育很難不出人才。下周,就讓我們一起就近傅雷一家,看看好的家庭如何養成,好的父母和好的子女是如何溝通交流的。 以下是主題劃分和進度安排: 1、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1954年通信,53-106頁) 2、毅力,成功者的必備素質之一 (1955年通信,107-172頁) 3、藝術家,要永葆赤子之心 (1956年通信,173-194頁) 4、懂得謙虛,路才走得遠 (1957年通信,195-211頁) 5、不追求結果的戀愛,使人輕薄 (1958、1959年通信,212-225頁) 6、凡事都要留有余地 (1960年通信,226-258頁) 7、做有智慧的人 (1961年通信,259-359頁) 8、給愛人暴露缺點要趁早 (1962年通信,360-391頁) 9、成功者每隔幾年就要來一次脫胎換骨 (1963、1964年通信,392-425頁) 10、死,是為了重生 (1965、1966年通信,426-460頁) 作者:蘭川,讀書人,寫作者,活動策劃人,主持人。微信公眾號“樸野堂”(puyetang)堂主,“者也讀書會”(zheyedushuhui)責任編輯。 |
|
來自: 默墨6u18k33lxx > 《《傅雷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