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腱肌(semitendinosus)、半膜肌(semimembranosus)和股二頭肌(biceps femoris)組成股后肌群,也就是腘繩肌,它們位于大腿后側,是主要的屈膝肌群之一。這三塊肌肉是全身最長的雙關節肌,三肌共同的作用是伸髖、屈膝。當屈膝時,股二頭肌能使小腿輕度外旋,半腱肌和半膜肌能使小腿輕度內旋在完成走、跑動作時,牽拉腿部向后從而推動身體向前。 一.有關肌肉的解剖 半膜肌位于股后肌群的最內側,與大收肌和半腱肌相鄰,肌塊大。 起點: 以較長的腱膜起自坐骨結節,上端較窄,逐漸增寬,腱膜長約14cm(其他同起點的肌肉稱為腘繩肌) 止點: 脛骨粗隆內側。 血管分布:平均四支,主要來源股深動脈大收肌支和穿動脈,及旋股內側動脈、臀下動脈、股動脈、腘動脈。 神經支配:以共干起自坐骨神經分為上下兩支。 功能:近固定: 使大腿旋內以外,和股二頭肌相同,大腿伸遠端固定: 同股二頭肌。大腿在膝關節處屈,小腿伸時使骨盆后傾 半腱肌:起自坐骨結節后上方外側面,止于脛骨粗隆內下方及小腿筋膜,其作用為伸髖、屈膝并微內旋,由坐骨神經支配。 二.半腱、半膜肌痛癥 半腱肌半膜肌脛骨止點炎是由于半腱肌半膜肌脛骨止點的各種急慢性損傷至局部產生的無菌性炎癥 (如半腱肌半膜肌長期、持續、反復的超負荷收縮運動使其脛骨止點發生損傷等 ),主要在膝關節內側。 半腱、半膜肌伸髖關節和屈膝關節,平時的習慣動作屈膝的時候多見,所以,這兩塊肌肉比較容易痙攣變短。 彎腰時后大腿有牽涉感,疼痛,肌肉緊張,這是它在脛骨內側的止點發生損傷,提示處理坐骨神經痛時,要處理膝關節內側,脛骨下緣。此止點的損傷特點是腿伸直時,突然發生痛癥。 三.股后肌群拉傷 是由于肌肉被動拉傷或主動收縮而導致的部分或完全的肌肉撕裂。腘繩肌和與其相拮抗的肌群——股四頭肌(大腿前方的肌群)相對較弱。如果腘繩肌的肌力不足股四頭肌的60%,股四頭肌的過分用力就極易造成腘繩肌損傷。損傷后,每當腘繩肌突然劇烈地收縮時,就會在大腿后方引起突發、劇烈的疼痛。 腘繩肌損傷其主要表現為:膝后側疼痛,不能負重,下蹲疼痛加重,好多患者訴不能伸直下肢。不能翹二郎腿,病變嚴重者患者屈曲受限,活動明顯受限。查體:膝后側壓痛明顯,患者不能屈曲,如果屈曲疼痛明顯加重,患者不能做直腿抬高實驗,即使做下肢是屈曲的。此類疾病如果強行做直腿抬高實驗患者出現膝部疼痛,而不是腰部疼痛。需要與腰椎間盤突出癥鑒別。 患者基本為老年人為多,要和膝關節炎及周圍韌帶損傷及膝后疼痛綜合征向區別,最直接的 檢查是半腱肌、半膜肌的止點壓痛。 四.腘繩肌痙攣(hamstring spasticity) 半腱肌、半膜肌為坐骨神經痛肌,痙攣時可以引起膝關節內側肌肉的勞損和萎縮。 坐位要站起來,膝后面有牽拉的感覺。 其痙攣相關性疼痛導致運動模式異常,損傷運動功能,甚至出現關節攣縮等骨骼肌肉系統的畸形,由于蹲踞步態的存在導致能量的巨大損耗,出現疼痛。應激點阻滯和肉毒素肌內注射去神經化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肢體肌肉痙攣的常用手段。可有效降低肌張力,緩解肌肉痙攣,改善肢體的運動功能。 經典解剖學著作中,對腘繩肌的神經配布描述為“隨機可變的”,從臨床實用的觀點來看,半腱肌可分為上、下兩部分。所有的半腱肌下部均接受一條神經分支的支配,同時,絕大多數(86%)的半腱肌上部接受另一條神經分支的支配。半腱肌是導致腘繩肌痙攣的關鍵肌肉,半腱肌上部和下部具有不同的神經分支支配,只有充分阻斷半腱肌上部和下部的神經傳導,才能有效地緩解腘繩肌痙攣。肉毒素肌內注射的最佳區域為:半腱肌上部位于63mm至126mm間,下部位于193mm至269mm間;半膜肌位于190mm至303mm間。
五.半腱半膜肌注射途徑 鉗式,朝向外而非股骨,指間觸診處;股二頭肌長頭:平面,近中線進,朝向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