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本篇著重討論了人體陰陽剛柔的不同體質類型,其中包括了形體的緩急、元氣的盛衰、皮膚的厚薄、骨骼的大小、肌肉的堅脆、脈氣的堅大弱小等方面的內容。因為本篇主要從體質形態剛柔來闡述辨別生死、壽天的方法,所以篇名叫做'壽天剛柔'。 主持人蓉兒 蓉兒:來自英國TCM practitioner,畢業于貴陽中醫學院,出國前貴州省中醫研究所附屬醫院血栓科主治醫師,在英從醫11年。愛笑,一點小事就笑逐顏開,什么都寫在臉上。重感情,只要是認定的朋友,都會真心對待。愛慈善活動,現為水資源保護慈善合唱團成員,英國西南地區癌癥慈善基金會活動組成員之一。平時愛練太極,馬步站樁,合氣道。 壽夭剛柔篇,第六 【原文】:黃帝問于少師曰:余聞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愿聞其方。 【譯文】:黃帝問少師說:我聽說人體的先天素質,有剛柔、強弱、長短、陰陽等不同,想聽你談談其中有關針刺的方法。 【原文】:少師答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審知陰陽,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謹度病端,與時相應。內合于五臟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膚。是故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故曰,病在陰之陰者,刺陰之滎俞,病在陽之陽者,刺陽之合,病在陽之陰者,刺陰之經,病在陰之陽者,刺絡脈。 【譯文】:少師答道:就人體的陰陽而論,陰中還有陰,陽中還有陽。首先要掌握陰陽的規律,才能很好運用針刺方法。了解疾病的經過情況,用針合理。細心推測發病的因素,以及人體與四時氣候的相應關系。在內與五臟六腑相合,在外與筋骨皮膚相合。所以體內有陰陽,體表亦有陰陽。在體內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體表筋骨為陰,皮膚為陽。因而臨床治療上,病在陰中之陰,刺陰經的滎穴和輸穴;病在陽中之陽,可刺陽經的合穴;病在陽中之陰,可刺陰經的經穴;病在陰中之陽,刺絡脈。 【原文】:故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痹,陰陽俱病名曰風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攻其陽。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譯文】:所以說,病在體表屬陽稱為'風';病在體內屬陰稱為'痹';如果表里陰陽俱病的,稱為'風痹'。如果有外在形體的癥狀而沒有內臟疼痛癥狀的,多屬于陽癥;沒有外在形體的癥狀而見有內臟疼痛癥狀的,多屬于陰癥。當速治其里,不要誤治其表;由于內臟無病而體表受傷的,當速治其表,不要誤治其里。如果表里同時發病,癥狀忽見于體表,忽見于內臟,再加上病者心情煩躁不安,是內臟病甚于體表病,這就是病邪不單純在表,也不單純在里,屬于表里同病,故預后不良。 【原文】:黃帝問于伯高曰:余聞形氣之病先后,外內之應奈何?伯高答曰: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寒傷形,乃應形;風傷筋脈,筋脈乃應。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 【譯文】:黃帝問伯高說:我聽說人的形體與臟氣發病有先后,其內外相應情況如何?伯高回答說:風寒之邪,多傷于人的外在形體;憂恐憤怒等情志變化,多傷及內在臟氣。凡七情之氣傷臟,則病變部位應在內臟;外感寒邪傷形,則發生疾病應在形體;風邪直接傷及筋脈,則筋脈也就相應地發生病變。由此可見,病邪與所傷部位的形氣,是內外相應的。 【原文】:黃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遠近,以此衰之。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 【譯文】:黃帝問:怎樣施用針刺治療呢?伯高說:患病九日,針刺三次;患病一月,針刺十次;針刺次數的多少依得病時間遠近,以此類推。若久患痹癥,病不易去除的,應察血絡,將瘀血清除干凈。 【原文】:黃帝曰:外內之病,難易之治奈何?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臟者,刺之半其日。臟先病而形乃應者,刺之倍其日。此外內難易之應也。 【譯文】:黃帝說:內外之病治療上難易的治法上是怎樣的?伯高回答說:外形先受病而尚未傷及內臟的,針治次數可以根據已病的日數減半計算。如果內臟先受病而后相應及于外形的,針刺次數則應當加倍計算。這是病位的內外之分,對應治療上的難易之別。 【原文】:黃帝問于伯高曰:余聞形有緩急,氣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堅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壽夭奈何?伯高答曰: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皮與肉相果則壽,不相果則夭,血氣經絡,勝形則壽,不勝形則夭。 【譯文】:黃帝問伯高說:我聽說人的外形有緩急,正氣有盛衰,骨骼有大小,肌肉有堅脆,皮膚有厚薄,從這些方面怎樣來確定人的壽夭呢?伯高回答說:外形與正氣相稱的多長壽;不相稱的多夭折。皮膚與肌肉勻稱協調的多長壽;不勻稱不協調的多壽短。內在血氣經絡的強盛超過外形的多長壽;不能超過外形的多夭折 【原文】:黃帝曰:何謂形之緩急?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膚緩者則壽,形充而皮膚急者則夭,形充而脈堅大者順也,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衰則危矣。若形充而顴不起者骨小,骨小則夭矣。形充而大肉?堅而有分者肉堅,肉堅則壽矣;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肉脆則夭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氣而視壽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氣,而后以臨病人,決生死。 【譯文】:黃帝說:什么叫做形體的緩急?伯高回答說:外形壯實而皮膚舒緩的多長壽;外形雖盛而皮膚緊急的多夭折。外形壯實而脈象堅大有力的為順;外形雖盛而脈象弱小無力的為氣衰,氣衰是危險的。假使外形雖盛而顴骨不突起者骨骼小,骨骼小的多夭折。如外形壯實,而大肉突起有分理者是肉堅實,肉堅實的人多長壽;外形雖盛而大肉無分理不堅實者是肉脆,肉脆的人多夭折。以上所說,雖是人的先天稟賦,但是可以根據這些形氣的不同情況來衡量體質之強弱,從而推斷其長壽或夭折。醫工必須明白這些道理,而后臨床時根據形氣的情況,以決定預后的良與不良。 【原文】:黃帝曰:余聞壽夭,無以度之。伯高答曰:墻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滿三十而死。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 【譯文】:黃帝說:我聽說人的壽夭是無法測度的。伯高回答說:面部四旁骨骼卑矮,高不能面部肌肉的,不滿三十歲就會死亡。如果再加上其他疾病的影響,不到二十歲就會有死亡的可能 【原文】:黃帝曰:形氣之相勝,以立壽夭奈何?伯高答曰:平人而氣勝形者壽;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死,形勝氣者危矣。 【譯文】:黃帝說:形體與氣脈相稱與否,如何來決定壽夭呢?伯高回答說:健康人正氣勝過外形的就會長壽;有病之人已肌肉極度消瘦而形脫陷,正氣勝過外形,不免會死亡;外形未衰而正氣已竭,也是很危險的。 【原文】:黃帝曰:余聞刺有三變,何謂三變?伯高答曰:有刺營者,有刺衛者,有刺寒痹之留經者。 【譯文】:黃帝說:我聽說刺法有三變,什么叫三變呢?伯高回答說:有刺營分,刺衛分,刺寒痹羈留于經絡三種針刺方法。 【原文】:黃帝曰:營衛寒痹之為病奈何?伯高答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寒客于腸胃之中。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 【譯文】:黃帝說:營衛寒痹的病狀如何?伯高回答說:營分病多出現寒熱往來,呼吸少氣,血上下妄行。衛有病則痛無定處,也不定時,并有怫郁不舒,腹鳴?脹之癥,這是風寒侵襲于腸胃所致。寒痹的病狀,多由病邪久留而不解,因此時常感到筋骨作痛,甚或皮膚麻木不仁. 【原文】:黃帝曰:刺寒痹內熱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藥熨之。 【譯文】:黃帝說:刺寒痹的納熱法怎樣呢?伯高回答說:對一般體質比較好的勞動者病人,可用火針刺治,而對養尊處優體質較差的病人,則多用藥熨。 【原文】:黃帝曰:藥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嚼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并內酒中,置酒馬矢熅中,蓋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干之,干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晬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與綿絮,復布為復巾,長六七尺,為六七巾,則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于病所,寒復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內中,無見風。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謂內熱也。 【誦讀靈樞】(九針十二原,本輸) 主持:劉豫蓉。紐約中醫論壇 |
|
來自: 昵稱34812915 > 《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