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讀書之道 文 | 楊史輝 看書多擷一部,游山多走幾步,倘非廣見博聞,總覺光陰虛度。 這首六言詩是清朝著名詩人和作家袁枚所寫的。袁枚著名的作品有《隨園詩話》、《隨園食單》等,《隨園詩話》在詩詞寫作、評論方面的論述極多,也極為精辟。袁枚一生“好游”,年輕時即遍游江浙湖廣等地的名勝古跡,77歲時還重游天臺山,有人勸他別遠游(年事已高)時,他書寫這首六言絕句明志:“看書多擷一部,游山多走幾步,倘非廣見博聞,總覺光陰虛度。”,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他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學習態度。這首六言詩見《隨園詩話、卷四》,至今讀來,仍有借鑒意義。 袁枚在《黃生借書說》中提出著名的觀點“書非借不能讀也”。他幼時家貧,曾回憶說:“塾遠愁過市,家貧夢買書”。后來當了縣官,“俸去書來,落落大滿”,大量書籍竟堆放在衙門簽押處,像座小山一樣,有人贊曰:“六朝山立勾簾外,萬卷書橫簿領中”。 他在隨園建有書齋“所好軒”,藏書極為豐富。他曾自豪地說:“讀書已過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他愛書成癖,形容自己“每過書肆,如渴驥見泉,身未往而心已赴”。真實地表達了讀書人愛書、求書的迫切心境!這種心境現在在很多人來說都很難體會到了。 他善于讀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不當“書奴”。他說“或問詩既不用典,何以少陵有讀破萬卷之說?不知‘破’之一字,‘有神’二字,全是教人讀書作文之法。少陵即杜甫,杜甫有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當然關鍵還是在于一個破字,蓋破其卷而取其神,非囫圇用其糟粕也。蠶食桑,而所吐者絲也,非桑也!蜂采花,所釀者蜜也,非花也。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這段話指出提高讀書效率的方法,就是提要勾玄,抓住重點,領會精神,統攝全篇。 他讀萬卷書外,還喜歡行萬里路。他深知“求詩于書中,得詩于書外”的辯證關系,所以他絕不做足不出戶的書呆子。他指出“蓋士君子讀破萬卷,又必須登廟堂,覽山川,結交海內名流,然后氣局見解,自然闊大;良友琢磨,自然精進”。他重視游學,游歷名山大川,結交各方俊彥,了解各地風俗人情,可以增廣見聞,開闊眼界,胸羅萬象,氣吞日月。 他終生奉行“能從人而不徇人”、“無稽之言勿聽”的原則。他曾不無驕傲地在詩中表白:“雙眼自將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他讀書寫作敢駁疑問難,不從眾不媚俗,能獨抒己見。袁枚的詩文都以才情見長,他以實際行動抵制了考據派以學問為文章主體的主張。 袁枚是著名學者,學富五車,對讀書做學問仍勤學不輟,袁枚這種精神令人敬佩。他的讀書方法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倘非廣見博聞,總覺光陰虛度”,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時間勤學、博學、善學呢?借鑒、學習袁枚的讀書方法,對我們不無裨益。 圖片源于網絡 作者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