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 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 ——袁枚《讀書詩》 袁枚(1716~1797),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世稱隨園先生。清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乾隆四年(1739)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調江蘇,歷任溧水、江寧、江浦、沭陽縣令7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于南京小倉山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倡導“性靈說”,主要傳世的著作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及《補遺》等。 《讀書詩》僅僅20字,一是提醒了人們,讀書要求理解,切莫囫圇吞棗;二是要選擇好書來讀,切莫成為蠹魚。 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 讀書如不知其中之味(書的要義與精髓),不如不讀,將它束之高閣。 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 把你比作蠹魚又是如何,只知整日飽食糟粕。蠹魚又稱蠹、衣魚、白魚、壁魚、書蟲或衣蟲,是一種靈巧、怕光而且無翅的昆蟲,身體呈銀灰色,嗜食糖類及淀粉等碳水化合物。這里比喻死啃書本的讀書人。明代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四》中寫道:“枕席經史,沉湎青緗,卻掃閉關,蠹魚歲月,賞鑒家類也。”糟粕是指造酒剩下的渣滓,也比喻廢棄而無用的事物。 常言“開卷有益”,是說書籍是精神食糧,讀書可以增長知識。也有的說“開卷未必有益”,是指書籍有好有壞,有經典有垃圾,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如今書籍浩如煙海,怎樣讀書,袁枚的《讀書詩》是有現實意義的。 上海市教委官方微信"教師博雅"⑥ 文︱譚南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