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功效與作用
人參的功效: 古代人參的雅稱為黃精、地精、神草。人參被人們稱為“百草之王”,人參性味歸經:性平、味甘、微苦,微溫。歸脾、肺經、心經。功效: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主治: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虛咳喘促、自汗暴脫、驚悸、健忘、眩暈頭痛、陽痿、尿頻、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及久虛不復,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癥。
人參
人參自古以來擁有“百草之王”的美譽,更被東方醫學界譽為“滋陰補生,扶正固本”之極品。人參含多種皂甙和多糖類成分,人參的浸出液可被皮膚緩慢吸收、對皮膚沒有任何的不良刺激,能擴張皮膚毛細血管,促進皮膚血液循環,增加皮膚營養,調節皮膚的水油平衡,防止皮膚脫水、硬化、起皺,長期堅持使用含人參的產品,能增強皮膚彈性,使細胞獲得新生。同時人參活性物質還具有抑制黑色素的還原性能,使皮膚潔白光滑。它的美容效用數不勝數,是護膚美容的極品。人參加在洗發劑中能使頭部的毛細血管擴張,可增加頭發的營養,提高頭發的韌性,減少脫發、斷發、對損傷的頭發具有保護作用。人參內服不僅強身也會起到抗老及護膚美容作用。將人參直接浸入50%甘油,10日用甘油搓臉,或將人參煎成濃汁,每日往洗臉水倒一點,用含人參的甘油搓臉或人參水洗臉,能讓皮膚相當滋潤。
人參的作用: 1、治虛瘧發熱:人參二錢二分,雄黃五錢。為末,用粽尖搗丸,梧子大。發日侵晨,井華水吞下七丸,發前再服。忌諸般熱物。選自《丹溪纂要》 2、治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人參、甘草、干姜、白術各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選自《金匱要略》人參湯 3、元氣虛脫證。本品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為拯危救脫要藥。適用于因大汗、大瀉、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氣虛極欲脫,氣短神疲,脈微欲絕的重危證候。單用有效,如獨參湯 選自《景岳全書》。若氣虛欲脫兼見汗出,四肢逆冷者,應與回陽救逆之附子同用,以補氣固脫與回陽救逆,如參附湯 選自《正體類要》。若氣虛欲脫兼見汗出身暖,渴喜冷飲,舌紅干燥者,本品兼能生津,常與麥冬、五味子配伍,以補氣養陰。 4、肺脾心腎氣虛證。本品為補肺要藥,可改善短氣喘促,懶言聲微等肺氣虛衰癥狀。治肺氣咳喘、痰多者,常與五味子、蘇子、杏仁等藥同用,如補肺湯 選自《千金方》。 5、治陽虛氣喘,自汗盜汗,氣短頭運:人參五錢,熟附子一兩。分為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流水二盞,煎一盞,食遠溫服。選自《濟生方》。 6、糖尿病氣陰兩傷,體倦乏力者:可用人參浸膏,每次5毫升,每日2次。 7、治營衛氣虛:臟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吐逆:人參(去蘆)、白術、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常服溫和脾胃,進益飲食,辟寒邪瘴霧氣。選自《局方》四君子湯 8、脾虛食少,倦怠無力,腹瀉的人:人參10克,白術10克,茯苓8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棗1枚。水煎服。對重病、久病后體力恢復卓有成效。 9、止血后此藥補之:大人參(去蘆)二兩,棗五枚。每服水二盞,煎一盞。細呷之,服后熟睡一覺,諸病除根。選自《十藥神書》獨參湯 10、治吐血下血,因七情所感,酒色內傷,氣血妄行,口鼻俱出,心肺脈散,血如涌泉:人參(焙)、側柏葉(蒸焙)、荊芥穗(燒存性)各五錢。為末,用二錢,入飛羅面二錢,以新汲水調如稀糊服,少頃再啜。選自《中藏經》 11、治下痢噤口:人參、蓮肉各三錢。以井華水二盞,煎一盞,細細呷之,或加姜汁炒黃連三錢。選自《經驗良方》 12、治霍亂心煩躁:桂心二分(末),人參半兩(去蘆頭)。上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分溫二服。選自《圣惠方》
人參圖片:
人參圖片1 |
人參圖片2 |
人參圖片3 |
人參圖片4 |
人參圖片5 |
人參圖片6 |
人參圖片7 |
人參圖片8 |
人參圖片9 |
人參圖片10 |
人參圖片11 |
人參圖片12 |
人參圖片13 |
人參圖片14 |
人參圖片15 |
人參圖片16 |
人參圖片17 |
人參圖片18 |
來源:http://www./w/gx/rencan.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