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當今世界生產社會化的程度越來越高,整個世界都被卷進了全球化的浪潮。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程度也越來越集中。法國著名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在其所著的《21世紀資本論》中指出,“最富的0.1%的人群大約擁有全球財富總額的20%,最富的1%擁有約50%,而最富的10%則擁有總額的80%—90%”。皮凱蒂還特別提醒人們注意:“一旦財富達到了一定的規模門檻,資產組合管理和風險調控機制就可形成規模效應優勢,同時資本所產生的全部回報幾乎都能用于再投資。擁有這樣數量財富的個人每年只要拿出總財富中幾乎可忽略不計的部分,也足以讓自己過上極為奢華的生活,因此他的全部收入幾乎都可以用來再投資。這是最為基本但至關重要的經濟機制,對財富的長期積累和分布有著重大的影響”。
貧富差距的存在與不斷拉大,勢必使社會再生產“實現”問題變得更加困難。如何解決這一難題?當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美國的辦法,就是在國際上利用自己的主導地位剝削不發達和欠發達國家,在國內通過種種所謂“金融創新”刺激負債超前消費。從國際上來看,如果說早期資本主義列強還可以通過“炮艦政策”把“未開化”國家的大門轟開推銷過剩產品的話,今天全球化已席卷世界,資本很難再找到未開墾的處女地了。對“落后”國家的剝削只能導致這些國家的購買力停滯增長甚至萎縮。從國內來看,負債超前消費終究會碰到“天花板”。2008年由美國“兩房”次貸危機引發的美國和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至今仍未過去就是明證。為什么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還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這說明問題就出在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出在資本主義自身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上。說白一點,不就是出在資本主義無法解決的產品的“實現”問題上嗎?
此外,還應看到除經濟以外的兩個問題:
一是由于西方資本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以及他們傳播的新自由主義那一套,造成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長期落后,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國內國際沖突,勞資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難民問題、暴恐襲擊,等等,或多或少無不折射出其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影子。不改變西方資本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這些矛盾。
二是由于唯利是圖、惡性競爭的資本主義原則,導致了自然環境的破壞。人類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態災難。有人想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態環境比發展中國家好來否定這一點,是完全徒勞的。今天廣大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的惡化,主要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轉移生態災難的結果,是在嚴酷的國際經濟環境下迫于生計救亡圖存的結果。不改變利潤至上的行事準則,不消除全球范圍內的惡性競爭,不建立一種國際財富轉移支付機制,自然生態環境還有可能繼續惡化。 (作者: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委員) |
|
來自: 昵稱16244679 > 《待分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