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 (一)論詩以神韻為宗,主旨與錘嶸《詩品》“滋味”說、司空圖“韻外之致”(《與李生論詩書》)大體相同,而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二十四詩品》)和“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嚴羽《滄浪詩話》)為最高境界。 1.《蠶尾續集序》:“梅止于酸,鹽止于咸,飲食不可無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威之外者何?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韻也。”“神韻”即要求詩歌具有含蓄深蘊、言盡意不盡的特點。 2.推崇清幽淡遠、不可湊泊而富有詩情畫意的詩,王、孟詩是其創作典范。 3.王詩早年從明七子入手,中年“事兩宋”,晚年宗唐,“神韻說”貫穿始終。 (二)風神獨絕的神韻詩占主流,尤其是模山范水的“山水清音”,沖和淡遠,風致清新,承王孟派,含情綿渺而出之纖徐曲折,慘淡經營卻不露斧鑿痕跡,詞句明雋圓潤,音節流利跌宕,代表了其詩的主要成就和特色。如成名作《秋柳四首》,《秦淮雜詩》20首,《冶春絕句二十首》,《再過露筋祠》等,含蓄空靈,把鼎革后的失落迷茫轉向超脫和玄遠,追求幽靜淡泊之美,強化了詩的審美特征。 (三)入蜀使粵詩的變異,是宗宋的反映和結果:《蜀道集》《南海集》意境開闊,氣概不凡,風格蒼勁雄放,如《晚登夔府東城樓望八陣圖》《定軍山諸葛公墓下作》《南陽》《滎澤渡河二首》等,即景感懷,吊古傷今,格調激越,氣韻沉健,風格近杜。 (四)清新自然如《茅山進香曲》,輕捷明快如《大風渡江四首》,格調激越如《梟磯靈澤夫人祠二首》,旖旎柔媚如《悼亡詩·哭張宜人作》等,表現出多方面藝術造詣。 (五)神韻詩為其獨擅,實踐自己詩歌理論主張,開創神韻詩派,成員中較著名的有吳雯、洪、宗元鼎等。
.康熙詩壇:朱彝尊和王士禎稱“南朱北王”;施閏章、宋琬稱“南施北宋”;查慎行和趙執信是后勁。 (一)浙派開山祖—朱彝尊。 1.早年參加抗清斗爭,《祁六座上逢沈五》《祁六紫芝軒席上留別》《梅市逢魏壁》等可見抗清活動的蛛絲馬跡。 2.詩歌感慨滄桑,沉痛激切,如《同沈十二詠燕》詠物抒懷,借飛燕表達亡國之悲; 3.反映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如《捉人行》《馬草行》《曉入郡城》等,揭露兵火亂后的蕭條景象和統治者的殘酷野蠻,有較濃郁的生活氣息。 4.登臨游覽吊古傷今,如《雁門關》、《鴛鴦湖棹歌》100首等。 5.入仕清廷后歌功頌德、交際應酬之作連篇累牘。 6.歸田后描寫自然山水如《天游觀萬峰亭》、《延平晚宿》等清麗可讀。 7.《玉帶生歌》以詠文天祥遺硯,推崇文天祥及其抗元氣節,曲折流露心緒。 8.其詩以學力、辭藻見長,用筆雄健,嘆息故國淪亡,感慨民生疾苦,俯仰艱難身世,大抵蒼涼悲壯,郁怒激烈;后期格調平和,追求醇雅,安于恬淡,師法也從學唐到兼取兩宋,反映清初詩壇演變趨勢,帶有典型的過渡意義。 (二)施閏章。 1.較關心現實生活和民間苦難,詩歌鋪敘時事,嘆息民艱,如《賣船行》《臨江憫旱》《牧童謠》《浮萍兔絲篇》《病兒詞》等真摯沉痛。 2.宗法唐人,反對浮華,但格調平緩,溫柔敦厚,缺少“唯殺恚怒之音”;認為詞場無須“兵氣”,應當溫婉和氣,即使上述反映民瘼的作品,也終和且平。 3.工于五言,風格空靈淡泊,如《燕子磯》沖淡閑遠,委婉忠厚,較多文人高雅的格調和詩教品質,反映出與遺民詩人的區別。 (三)宋琬。 1.突出反映傷時嘆世之感,《庚寅獄中感懷》《晨星嘆》《九哀歌》《詔獄行》等,寫其受誣系獄的不幸遭遇,抒發哀痛愁苦。 2.關注民生的如《同歐陽令飲鳳凰山下》《漁家詞》等,感慨沉重。 3.憑吊故國如《趙五弦齋中讠燕集限郎字》《長歌寄懷姜如須》等,蒼涼激宕。 4.寫山水風光的如《登華山云峰臺》、《登西岳廟萬壽閣》等,詩風雄健。 5.其詩由學明七子上溯到宋、唐;擅寫七言詩,風格雄深磊落,雖時發激昂悲憤之音,但總體委婉中正,怨而不怒。 (四)查慎行。 1.詩學蘇、陸,尤致力蘇軾,得宋人之長,是浙派承前啟后的大家。 2.擅白描,氣求調暢,詞務清新,入深出淺,時見精妙。如《蕪湖關》《白楊堤晚泊》等鋪寫時事,慷慨憤激;《蘆州行》、《憫農詩》等,刻寫民瘼,情辭真切。 3.旅途紀游和登臨懷古,如《舟夜書所見》,古風如《五老峰觀海綿歌》《中秋夜洞庭對月歌》等意境壯闊,筆墨雄放。 4.近體凝練有力,如《題杜集后》。 (五)趙執信。 1.《談龍錄》崇“詩中有人”之旨,重反映現實,力去浮靡,揭露社會黑暗,申訴官吏罪惡,如《氓入城行》《道傍碑》、《吳民多》、《水車怨》等。 2.罷官漫游和歸田閑居之作也時露憤激和不平,《寄洪思》《涉淄水感懷》等。 3.寫山水田園風光色彩鮮明,自然真切,如《蓬萊閣望諸島歌》、《太白酒樓歌》等。 4.宗法晚唐,自寫性情,清新峭拔,不講含蓄,和神韻詩沖和淡遠異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