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夜十時, 在秋風(fēng)街頭忽有一絲幽微的香氣。 姑蘇城的桂花,想是要開了。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柳下系船猶未穩(wěn),能幾日,又中秋。黃鶴斷磯頭,故人曾到不。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鮮少有人把姜夔《翠樓吟》與劉過《唐多令》聯(lián)系起來。 1186年,武昌安遠(yuǎn)樓成,亦稱南樓。姜夔自度《翠樓吟》詞紀(jì)之,其小序云: “淳熙丙午冬,武昌安遠(yuǎn)樓成,與劉去非諸友落之,度曲見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鸚鵡洲者,聞小姬歌此詞,問之,頗能道其事;還吳,為予言之。興懷昔游,且傷今之離索也。” 二十年后,劉過重登南樓,寫下一首《唐多令》,小序云: 安遠(yuǎn)樓小集,侑觴歌板之姬黃其姓者,乞詞于龍洲道人,為賦此。同柳阜之、劉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陳孟參、孟容,時八月五日也。 安遠(yuǎn)樓,當(dāng)時已是南宋和金人交戰(zhàn)的前方。二十年前一起登樓的,二十年后,有的仍然一起登樓,比如劉去非,也總有些故人,不再相見,比如姜白石——黃鶴斷磯頭,故人曾到不。 1206年,劉過死于昆山。1221年,姜夔卒葬西馬塍。他們都出生于1154年,南宋紹興二十四年。
中國的桂樹,至少2500年前就有了。 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追尋至戰(zhàn)國時代的《山海經(jīng)》:“招搖之山多桂”。 至于桂樹為什么叫這個名字,說起來也實在簡單:你仔細(xì)去看,會發(fā)現(xiàn)葉脈呈現(xiàn)“圭”狀,加木字旁就成了“桂”。桂花還有個名字叫木犀,因為其木材的紋理像犀牛的角。 是木犀,不是木樨。 ▲ 苔砌落深金布地
晉嵇含《南方草木狀》記載: “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巔,冬夏常青,其類自為林,間無雜樹。” 自漢魏以降,桂樹和桂花就時常進入文人詩詞和生活中。 在唐代,蟾宮折桂之說,已是人人明白的吉祥語。雖然“折桂”一詞早早地出自《晉書· 郤詵傳》: “(詵)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在宋代,最流行的是“香發(fā)木犀油”(香油浸桂花),也就是后世所說的“桂花油”。 關(guān)于這一頭油的制作工序,宋人陳敬所撰《香譜》“香發(fā)木犀油”一條有詳細(xì)的記錄: 凌晨摘木犀花半開者,揀去莖蒂令凈,高量一斗,取清麻油一斤,輕手拌勻,捺瓷器中。厚以油紙密封罐口,坐于釜內(nèi),以重湯煮一餉久,取出,安頓穏燥處。十日后傾出,以手沘其清液,收之,最要封閉最密。久而愈香。如此油勻入黃蠟,為面脂,馨香也。 蘇州園林里如今還留有許多賞桂廊軒,譬如留園的'聞木犀香軒',網(wǎng)師園的'小山叢桂軒',耦園的'犀廊'。 白居易因此寫道:月宮幸有閑田地,何不中央種兩株。 ▲ 熏透愁人千里夢
“此生與桂花,實在說不上一見傾心。可四年的校園生活里,這兩棵老桂到了著花時節(jié),便會暗暗布陣,俘虜一顆渙散的心。 所以每年的夏暮秋初,我逃學(xué)的次數(shù)總是格外地多。逃學(xué)卻也不為他事,只是拿一枝竹篙打桂花釀糖罷了。” ——這是多少年前,阿福的手記。 桂花釀糖實在是令人傾心的美食。 蘇州吳江七都人腌桂花有一個“秘方”——在腌桂花的過程中要用到一種名為“長枳”的果子的汁水。在將桂花碼入玻璃瓶之前,將“長枳”汁滿滿地澆在裝有桂花的盆里,等這些桂花吸飽“長枳”汁,再開始裝瓶密封。此法腌制的桂花能保存一年以上。 “長枳”,狀如青桔,皮厚汁酸,如同檸檬,不能直接食用。但是無論是咸桂花或是甜桂花,經(jīng)由它的汁水腌制,都能常留香氣及色澤,可以放置一年以上不變。 造物必定是為了桂花生了長枳。 ▲ 怕是秋天風(fēng)露,染教世界都香 ▲ 翠羽玲瓏裝了
桂花又豈只釀糖這點本事,這可能是史上最好的花樣食材了: 早在宋朝,風(fēng)雅的茶人就想到了把綠茶與桂花做成花茶。 清代食譜《調(diào)鼎集》說到桂花蒸: “取花,灑甘草水,和米舂粉,作糕。又,桂花拌洋糖、糯米粉、印蒸糕”。 還有“藕粉桂花糕”——《紅樓夢》第四十一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時,有一樣很新奇的點心: 只見丫頭們來請用點心。賈母道:“吃了兩杯酒,倒也不餓,——也罷,就拿了來這里,大家隨便吃些罷。” 丫頭聽說,便去抬了兩張幾來,又端了兩個小捧盒。揭開看時,每個盒內(nèi)兩樣。這盒內(nèi)是兩樣蒸食:一樣是藕粉桂花糖糕,一樣是松瓤鵝油卷。 ▲ 清可絕塵 ▲ 亦可餐色 ▲ 遠(yuǎn)香馥馥
桂花茶我去年曾經(jīng)也做過的。只是沒有用西湖龍井和滿隴桂花,近便取了姑蘇城內(nèi)的木犀和洞庭西山的碧螺春。 分享一個別人制作桂花稠酒的方法: 一、泡米:清水入缸,淹沒江米,木瓢攪拌使臟物上浮撇而棄之。四時為宜。 二、蒸米:上籠,燒大火,熟爛達八成,離火,澆水,先米中間后籠周圍,溫度降至三度以下即可。三、拌曲:平散攤開在案,撒曲面,拌,需均勻。 四、裝缸:先置木棒一個,于缸中心,將米從四周裝入輕輕拍壓,后木心轉(zhuǎn)動抽出,口成喇叭狀。白布蓋之,再加軟圓草墊,保持三十度溫,三天后酒醅即熟。 五、過酒:將缸口橫置兩個木棍,銅絲蘿架其上,蘿中倒多少酒醅,用多少生水幾次淋下,手入酒醅中轉(zhuǎn)、攪、搓、壓,反復(fù)不已,酒盡醅干。 六、桂花稠酒:酒中放冰糖,蜂蜜,加桂花,加熱燒開。即可飲用。 ▲ 醉人只消三兩枝 二十年前,臺灣有一部電視連續(xù)劇,叫《八月桂花香》。 這其中的歌詞不知還有多少人有印象—— 塵緣如夢幾番起伏總不平, 到如今都成煙云。 …… 真的,便買桂花同載酒, 終不似,少年游。 ▼ 文字:任淡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