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幼兒園階段,孩子的社交還停留在“以玩會友”的初級模式,那么到了小學,孩子的社交能力將面臨考驗,過關者才會最終“晉級”,享受到良好社交能力帶來的身心愉悅。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友誼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小學6年,孩子的交友方式其實有很大差異呢! ★1年級 孩子之間還沒有形成一定的團體,各自正在探索與誰交朋友。 一年級上學期,孩子還處在對新環境的適應和過渡期,對新同學還處在認識和了解的階段,所以想要交什么樣的朋友,他們沒有明確的概念,還在試探摸索階段,一般傾向于先找熟悉的玩伴,比如班級中離家較近的伙伴或幼兒園時同學。 一年級下學期,同學之間已經彼此熟悉,會扎堆玩耍,但沒有固定的朋友圈子。交往比較頻繁的可能是同桌或前后左右的同學。 ★2-3年級 朋友是喜歡與自己一起玩,玩自己喜歡的游戲的伙伴。能互相幫助,但不能共患難。 2-3年級,孩子與同伴的友誼從單向幫助階段(要求朋友能夠服從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過渡到雙向幫助階段(能夠互相幫助但還不能共患難),開始有比較要好的、固定的玩伴。 進入3年級之后,孩子的個性逐漸顯現, 也開始有了自己選擇朋友的標準,往往會把學習成績作為衡量能力的標準。這時候同伴之間一般都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會因為意見不合而鬧矛盾,也會很快和好。 ★4-5年級 相互關心、安慰,分享情感和秘密,朋友就是互相支持、忠誠、合作、不打架。 4-5年級,孩子的朋友圈慢慢形成,會擁有關系比較親密,能夠互相信任的朋友。這種友誼相對比較穩定了。朋友之間不再僅僅是一起做“我喜歡”的事情,而是分享對方的快樂與痛苦,可以傾訴情感,可以分享小秘密,在學習、生活上能夠互相幫助。 和2-3年級時候比,這個階段的友誼沒有那么任性了,一般不會出現打架這樣的行為。 ★6年級 友誼是經過“考驗”,值得信任的,彼此能夠互相給予心靈支持和精神力量。 6年級的孩子精力充沛,興趣愛好廣泛,喜歡表現自我,渴望得到欣賞和認同,與人交往的愿望更為強烈。但是這一階段已經明顯地表現出“男女有別”。 這個階段的友誼是雙方在學習生活中磨礪出來的,經過了嚴格的“考驗”,所以比較牢固,如果一直保持聯系,甚至可以維系一生。同性友誼穩固發展,異性間的友誼卻變得敏感起來,需要家長正確看待和引導。 家長需要做什么: 關注 對小一新生,不必過度焦慮孩子學習的問題,應該更多關注孩子是否適應新環境,與老師、同學是否相處融洽。整個小學階段,關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緒變化,引導孩子結交朋友。比起“今天老師講了什么內容”,“你喜歡和班上的哪個同學一起玩”這樣的話題更讓孩子覺得貼心和有表達的欲望。 溝通 不管多忙,每天都要留出10分鐘的時間,和孩子談談心,聊聊學校的趣事。同時也要及時和老師溝通交流,側面了解孩子的情況(暑假計劃的家校溝通專題吉吉會詳細談到哦~敬請關注)。如此,當孩子遇到社交方面的困惑時,才能及時給以援助。 身教 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方式會影響孩子與他人交往的方式,經常采取暴力的方式,孩子會變得易怒、霸道,人際關系緊張。父母與他人的交往,無形中會讓孩子受到熏陶, 所以在人際交往方面,要多給孩子正能量,言傳身教,幫助TA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本文屬吉吉幼學原創,版權歸廣州潤喆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所有,轉載請聯系吉吉幼學微信公眾平臺并注明出處。 |
|
來自: wyk1014 > 《母嬰/育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