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廟,是國內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廟宇,自孔子逝后第二年(前478年)起,歷經2000多年70多次重修擴建,到清代形成了最后的規模,占地 孔廟 魯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哀公為表對孔子的尊崇之意,將孔子所居之堂,作“壽堂”,“后代因廟藏夫子平生衣冠琴車書于壽堂中”(《史記?孔子世家?索隱》)。《孔氏祖庭廣記》第二卷載:“魯哀公十七年立廟于舊宅,守陵廟百戶。”漢高祖劉邦于公元前195年冬十一月,來闕里孔廟。“以太牢祀孔子”,同時封孔子九代孫孔騰為“奉祀君”,這是帝王祭祀孔子之始。 ![]() 宋代孔廟圖 從哀公立廟,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300余年間,是中國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社會形態經過了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與奴隸制相適應的思想理論更替為與封建制相適應的儒學思想理論,在這一重大轉變的過程中,歷經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爭鳴、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漢初的霸王道雜之等一系列的思想運動,儒家思想則在孔子基本思想的基礎上經過曾子、子思、孟子及漢初儒生的進一步改造和發展,在政治上適應了封建大一統社會的思想需要,特別是董仲舒將儒家思想與神學的有機結合,創立了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容的神學目的論,第一次在理論上論證了封建中央集權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這一思想迎合了漢武帝的統治需要,故而得以被推上了獨尊的地位,孔子做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也就理所當然地被推上了圣人的地位。隨著孔子的地位升高,祭祀孔子的廟宇也就越來越受到統治者們的重視。據乾隆版《曲阜縣志》記載,從漢初到清乾隆,孔廟重修擴建70多次。 曲阜孔廟到唐初已經頗具規模,“正廟五間,祀文宣王,南向坐,顏子面西,配閔子以下十哲及曾子,東西列坐,皆為塑像。兩廡二十余間,祀七十二賢,圖繪于壁上。廟后為寢廟,祀亓官夫人。前為廟門三間,甚壯麗”(《闕里志》?孔尚任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帝謁孔子廟,詔增修祠宇,繪先圣先賢先儒像,釋奠用永安之樂”,“三年(公元962年)詔祭孔子廟,用一品禮,立十六戟于廟門”(乾隆版《曲阜縣志?通編》,下同)。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修闕里孔子廟;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賜孔子廟經史,又賜太宗御制御書一百五十卷,藏于廟中書樓。……,二年,春二月,詔立孔子廟學舍。三月頒孔子廟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從上公制。夏五月,詔追封孔子弟子,秋七月加左丘明等十九人封爵。……三年(1010年)頒釋奠儀注及祭器圖,建廟學。”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命孔道輔修孔子廟。”孔道輔奏言:“祖廟卑陋不稱,請加修崇。”詔轉運使以官錢葺之。即命道輔監工役。道輔請得封禪行殿余材,乃大擴圣廟舊制。建廟門三重,次書樓,次唐、宋碑亭各一,次儀門,次御贊殿,次杏壇;壇后正殿,又后為鄆 金代從金熙宗皇統二年(1142年)到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的五十余年間,修孔廟8次。元代修孔廟13次。明代23次,其中因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六月,孔廟遭受重大火災,由于雷擊,火從宣圣家廟東北角上起,“燒毀殿廡各房一百二十三間”,浙江道監察御史余廉奏請修孔子廟。次年春二月孔廟興工。歷時四年功成,改造奎文舊閣七間三檐,再廟傍原有毓粹、觀德二門,以通出入,因逼進廟臺,街短促,不稱趨謁,今于前門少北各建東西門一座三間,匾曰快覩、仰高。又前門并二門原址三間,今改建大門、大中門各五間,與廟前宇后掩映相稱。橋梁階級,煥然鼎新,杏壇碑額,亦皆彩繪俱完,其大成殿九間、寢殿七間,俱兩檐。大成門、家廟、崇圣廟、啟圣殿、金絲、詩禮堂各五間。兩廡連廊共一百間,啟圣寢殿三間,神廚二十四間,庫房九間,碑亭二座。衍圣公齋宿房十二間,奎文閣大門、中門左右門下至街道坊牌,無不完整。規模壯麗,工藝精致,足稱瞻仰。此次重修,皇帝發帑銀152699余兩。“木則市之楚蜀諸境,石則取之鄒泗諸山,瓴甓鉛鐵則官為之陶冶,丹堊髹彩則集之于商賈,斫削摶埴雕琢繪飾之工則征之京畿及藩府之良者。”(明?李東陽《重修闕里廟圖序》)基本上形成了孔廟現在的規模。 ![]() 金代孔廟圖 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孔廟為劉六劉七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所壞,有司出罰鍰并募輸助得銀35800余兩,以七年七月興工修闕里孔子廟。并“移城衛廟”,開始建設曲阜明代磚城。至嘉靖元年(1522年)竣工,歷時十年,完成了以孔廟為中心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功能齊全的曲阜縣治所的建設。使曲阜廟城功能發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社會變遷。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巡撫曾銑建太和元氣坊,萬歷二十年(1592年)巡按御史何出光創建圣跡殿,立石刻圣跡圖百有二十。 ![]() 明代孔廟圖 清代一次最大規模的修建是在清世宗雍正年間。雍正二年(1724年) ![]() 現代孔廟圖 清乾隆三年(1738年)頒御書“與天地參”額,其后又頒“時中立極”、“化成悠久”二額。十九年(1754年)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煥重建欞星門,易木為石。二十一年(1756年)修唐宋金元綠瓦碑亭四座及清黃瓦碑亭九座,新建齋官屏門一座。嘉慶四年(1799年)仁宗賜御書“圣集大成”匾額。以后從嘉慶六年到光緒三十四年,又不同規模的修廟八次之多。民國期間,修孔廟三次,將寢殿、同文門等易為黃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