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年前,中國繪畫界產生兩大流派,工筆畫 &寫意畫。雙方兩隊人馬互看不爽,隨時準備一絕高下。他們經常會為孰高孰低吵得面紅耳赤,可世人皆愛工筆畫,奈何文人獨獨鐘情水墨寫意?到底誰才是中國畫的嫡傳代表呢?這場打了上千年的藝術之戰至今沒能分出勝負。 故事的起源得上千年前說起。當時民間流傳著工筆畫和寫意畫兩個畫派。說起工筆畫,他歷史悠久最早從戰國時期就開始出現了,他的成員有大名鼎鼎的東晉顧愷之,唐代吳道子、張萱、周昉,宋代崔白、趙佶、李迪等。后期還有仇英、周昉、張萱、陳之佛、何家英、田世光等。而寫意畫他出現的時間要稍晚一些,直到宋代的梁楷傳統的水墨寫意畫才有個新的發展。雖然出現的晚,但寫意派發展迅速,他的成員徐渭、八大山人至今都是榜上有名。 工筆派善修內功,寫意派重在于形。兩大流派爭持數千年各有千秋,難絕高下。為什么會有這場藝術大戰呢?那還得說說那些隱藏在國人骨子里的精神追崇。國人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以天為鑒,講究天、地、人的統一。就算是東漢時期的清官楊震,有人晚上悄悄帶著黃金10斤前去送禮,也被他拒絕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說無知?”這怕就是中國最最早的酸腐文人吧!
有了這樣的思想,自然而然也誕生了文人士大夫們別具一格的處世之道。“小隱于野、大隱于市”、“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之交淡如水”、“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等等很多看似沒有道理,卻又有理可循的處世之道,到現在似乎還影響著一波又一波的年輕人。
其實兩大流派,我更看好工筆畫。他的妙處在于,工筆畫極盡內功、盡其精微,通過“取神得形、以線立行、以形達意”。這就好比古代的練劍,當內功修煉到一定的境界,自然而然化無形于有形,見招拆招筆筆精妙,人劍合一。大師們正是抱著處女座一樣的完美主義,在追崇心意追求細節的道路上極致巔峰。
到這里不得不說一下工筆畫怎么畫!學畫者大多都是從臨摹開始吧!想要完成一副上好的畫作,首先你得用毛筆學會勾線。這考究的不僅僅是你筆下的功力,還有持之以恒的耐力和對一副畫作的執著態度。勾線時每一筆都走的小心翼翼,步步如履薄冰。而后,開始下一步的染色。染色考究的是你對色彩的敏感程度和對顏色的把握能力,染色一遍、兩遍往往看不出什么效果。 唯有一遍又一遍,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甚至一年數載的堅持,一遍遍的精細研磨才能真正完成一副作品,達到想要呈現的效果。想要在一個月兩個月畫出一副上好的作品,那近乎不可能。 這種對藝術的執著態度和精益求精,正是社會所倡導的“工匠精神”。 |
|